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成立于1937年9月25日。关于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的建立,夏衍回忆说:“八一三”之后,“陈诚从前线派了一个过去认识郭沫若的参谋来访,代表陈诚请郭沫若给他组织三个战地服务队,分别到陈诚总部和张发奎、罗卓英部队负责宣传服务工作”。中共上海党组织认为,“组织一批  相似文献   

2.
1980年1月11日,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剧作家、电影组织家、报告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夏衍,倾听了他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血泪控诉。在最困难的时期,夏衍被林彪、江青一伙诬为电影界的“祖师爷”、“权威”、刘少奇在电影界的“总代理人”,是“离经叛道论”和“火药味论”的倡导者,是“日特、美特、中统和军统特务”,是“周扬反革命集团核心成员”。从1966年5月到1975年8月15日关押了近10年,右腿胯骨被踢断,锁骨被打断,并被打成便血。林彪、江青一伙对夏衍为什么如此残暴?原因之一是江青为了掩盖她30…  相似文献   

3.
于敏 《炎黄春秋》2010,(9):66-69
1966年6月22日,天空响起炸雷一般的吼声,声讨“翠明庄黑会的反党大合唱”。乐队总指挥自然是电影界领导人夏衍、陈荒煤辈,男高音则是上海的瞿白音。他高唱的是《创新独白》。此文颇有特色,是有感于电影的公式化概念化而发,用杂文的笔调阐发“唯陈言之务去”的要言妙道。文章刊于《电影艺术》1962年第四期。哀此文之不逢时,一出笼就遭到上海市长柯庆施的无情批判。“陈言”就是指党的文艺方针,就是反党,罪无可绾。  相似文献   

4.
柯灵在抗战前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6月19日,著名作家、文学大师柯灵(高季琳)走完了他91年不平凡的人生。 柯灵──一位高风亮节的文坛前辈,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璀璨的篇章。 这里撷取柯灵在抗战前后的片断,以飨读者。 受聘《文汇报》 主持《世纪风》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开始。 抗战前,从1931年到1937年,有6年多时间柯灵在电影界工作,先后供职于明星、天一、联华三个电影公司,和夏衍、阿英、郑伯奇、尘无等左联“电影小组”的成员在一起为进步电影事业工作着。 上海抗战发生,联华公司毁灭在战火中,柯灵转移战线,进人新…  相似文献   

5.
夏衍对藏画集邮的无私奉献文斌95高龄的夏衍,人们只知道他是中国著名的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殊不知他还是无私奉献的收藏家和集邮家。夏衍曾说:“人生在世,既要工作,也要休息。只工作,不休息,人累坏了,工作就肯定做不好。越是忙,就越要挤出点时间来散散心。散心...  相似文献   

6.
正新华社播发的《胡绳同志生平》中使用了"少年早慧"四个字,这是很少见的。这四个字用在胡绳同志身上十分贴切。今年春节,我到他家去。他的秘书、也是儿媳的黎钢在座,说到她陪胡绳去看望夏衍时,一进门,夏衍就说:"神童来了。"黎钢说:我这才知道夏衍同志他们把胡老称作"神童"。夏衍和胡绳30年代中期都在上海从事左翼文化活动,但两人年龄相差18岁,所以夏衍完全有资格把胡绳称作"神童"。"神童",我想也是"少年早慧"  相似文献   

7.
怀念应云卫     
怀念应云卫夏衍今年是应云卫同志诞辰90周年,他比我小一点,但他却已经去世27年了。我认识应云卫是在1929年,到他去世的1967年,我们相交近40年。应云卫是中国话剧运动先驱者之一。在20年代,他开始搞话剧运动时,是上海有名的大资本家虞洽卿办的一个轮...  相似文献   

8.
夏衍致周扬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3年6月15日,任上海《文艺月报》主编的唐弢就耿庸的《<阿Q正传>研究》一书观点的批判问题,致信请示任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的夏衍,夏衍将此事写信告诉周扬并附唐的信。耿庸是后来人所共知  相似文献   

9.
一、冤案冤狱 潘汉年(1906—1977),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人。1926年11月潘汉年经阮仲一、王弼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他参加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上海,四·一二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中,他仍坚持在那里,从事革命的文化活动。按照周恩来的指示,潘汉年、夏衍(沈端先)、冯雪峰等联合鲁迅先生成立了左翼作家联盟,潘任党组书记。  相似文献   

10.
何军民 《丝绸之路》2011,(14):75-77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具有很强空间意识,作品通过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两个方面的分析,呈现了“屋檐下”世界狭小的私人空间,以及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所造成的侵害,揭示了剧中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及其意义,以此从另一侧面把握《上海屋檐下》的文学成就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救亡日报》社及其印刷厂的旧址张子模《救亡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创建的报刊之一。创办地点首始于上海,直接创办人是夏衍、阿英等一批进步文化人士及其仁人志士。最初创办之际正是“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云集在上海的左翼革命文化工作者,本着热...  相似文献   

12.
沈芸 《世纪》2022,(2):57-61
<正>有一天,方行同志的女儿方虹发给我一个扫描件,题目是“方行先生约稿夏衍先生事”,打开一看,是一篇标题为《知识与法治》的祖父夏衍先生遗稿,仔细读了一遍,我本能地感觉,这篇文章很生疏,以前没有读过,《夏衍全集》文学卷可能也未收入,经查,果然如此。方行为《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约稿夏衍关于“约稿事”的来龙去脉,方行同志所附上的两封信已经讲述得很清楚了,一封是我祖父给他的信,另一封是方行同志给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的信。  相似文献   

13.
我与夏衍交往五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颖 《炎黄春秋》2005,(11):49-55
1977年“四人帮”垮台不久,我从加拿大回到北京,那时已是阳光普照大地。但十年的噩梦人们都还深深印记。“十年动乱”中文艺界无疑是个重灾区: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作家、老前辈都受到无情的残害,我听说夏衍同志被打断了一条腿,本来是那么精干的人,现在成了残疾,走路很艰难,回到北京我首先想到要去看望他。  相似文献   

14.
作家袁鹰至今仍清晰地记着1945年他“初识荆州”的情景:“一天傍晚我回报馆,碰见亦代先生正送一位客人出办公室。那位中年来客身穿深色长袍,围一条浅咖啡色围巾,白皙清秀的脸上架一副玳瑁边眼镜,同亦代先生边谈话边向外走。亦代先生迎面看见我,连忙招呼:‘你回来了,正好,来认识一下,这位是夏衍先生。’”从此,两人半个多世纪的交往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5.
我的伯父曹聚仁,早在二三十年代,就已是 名震上海滩的学者、教授、作家和记者。50年代后,羁留港澳22年。因其“最早在海外华文报刊上为新中国系统地作爱国主义宣传”(夏衍《怀曹聚仁》),成为蜚声海内外“新闻界的一支‘健笔’”,(余力文《事业宗奉儒家,生活力行墨家──书生老报人曹聚仁》),海外华人舆论界的灯塔。可是自从1972年伯父病逝澳门后,他的名字却被历史的烟尘阻隔,在海峡两岸同时被淡漠多年。直到80年代,他的名字又重新见诸海峡两岸报端,并很快被新闻媒体炒热。海内外陆续再版了他的著作,出版了关于他…  相似文献   

16.
抗战胜利后,我父亲田汉偕继母安娥在1946年5月由重庆回到阔别将近10年的上海。这里是他自1922年从日本回国后,创办“南国社”、“南国艺术学院”,致力于革命戏剧运动的场所,直至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才离开,因此上海也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 他在抵达上海的当晚即去黄金大戏院看  相似文献   

17.
给夏衍等老同志的致敬信尊敬的夏衍同志并参加过左翼电影运动的老同志们:当我们隆重举行中国左翼电影运动60年纪念会的时候,使我们想起30年代,正是血与火交炽的年代,革命与反革命进行生死搏斗的年代。那时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北上抗日...  相似文献   

18.
夏衍投身电影事业,始于1933年。他写的第一部电影剧本《狂流》,揭开了左翼电影第一幕。  相似文献   

19.
1948年夏秋之际,蒋经国奉国民政府行政院之命,赴上海执行经济管制任务,担任上海经济督导区协助督导员一职。他上任之后,策划“打虎”行动,并亲自指挥,一时间轰动上海,震惊全国,波及海外。从1948年8月中旬到11月上旬,由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的“打虎”,到偃旗息鼓以失败告终,历时七十多天。  相似文献   

20.
“不得不承认,我跟芸芸众生一样,一点都不特别。”台湾新晋杰出青年廖信忠说。他过了30岁,还没立起来又趴了下去。虽然他是受“拯救水深火热的大陆同胞”的教育长大,但让他“水深火热”的却是个上海女人。他“为爱走天涯”,屈居在上海青年旅馆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