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服饰辉煌灿烂,突出特点为“汉官威仪”,集汉民族服饰之大成。明朝服饰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在继承中又有创新,形成了明代服饰自己的特色,如明代官员补子,忠靖冠,六合统一帽等。明代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占有重要一席。明代服饰在发展演变中日臻完善,其发展演变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可大致分为初期、中期、晚期,明代服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鲍亦程 《收藏家》2013,(3):36-40
中国龙文化由来已久,龙所表达的意义及形态造型处于逐渐演变进程中。龙是一种幻想出来的动物,具有呼风唤雨,上天入海的神力,因而人们可就龙的形象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塑造,这样不同时期的造型留下了"时代的特征"。深入探寻这些特征,并研究其背后的时代意义有助于龙文物的鉴定与研究。清代彩绘龙纹瓷器大量出现,顿时有陶瓷世界"龙行天下"之说法。且随着帝王的个人喜好,陶瓷上的龙纹装饰也以新的形象出现。通过仔细观察研究宁波博物馆珍藏的龙纹瓷器,即可发现,入清以后龙纹形象远离不开明末的遗风,许许多多明朝的龙纹普遍还在使用,像这种明朝出现过草尾龙,在清康熙时又出现了仿制品。  相似文献   

3.
吴凤珍 《收藏家》2016,(4):79-86
明代是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整个明朝一代书画艺术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嘉兴地区博物馆藏明代书画以早中期较少,晚明书画,收藏甚丰,名家云集,品质上乘,尤以董其昌、文徵明、蓝瑛、吴伟等作品为翘楚。  相似文献   

4.
"社"最初指的是土地神,先秦时期,由"祀社"的群体行为演变为地方行政单位,以传承道统为目的的"士"人集团的民间化直接孕育了后世的社团组织。"白莲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明确以"社"命名的组织,中国古代结社意识亦由此觉醒,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社团出现在唐代。中唐时幕府诗人结"诗社",  相似文献   

5.
许晓东 《文物》2011,(3):79-89,96
琥珀是古代树脂埋藏地层中日久逐渐石化而成的。以琥珀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在中国至少可以追溯到三星堆文化时期。琥珀艺术虽然在中国古代艺术长河中绝大部分时期并非主流,但一直不绝如缕。清代琥珀的使用范围远较明代以及之前的任何历史时期普遍。乾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海南巡检司的分布格局发生明显变化,明代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带,入清之后逐渐向内陆山地迁移。空间格局变迁反映了海南巡检司的主要功能从海防转向黎民控制,是"外海内黎"军事地理格局在不同时期变化发展的生动反映。经过长期的演变和调整,清中叶以后海南巡检司的布局逐渐稳定,以一县一司的情况最为常见,强调巡检司应保持一定范围的管辖区域,体现出"次县级政区"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鸟纹,我国文物考古学界一般认为约在殷墟时期的青铜器上才开始出现。陈公柔、张长寿两位先生在《殷周青铜容器上的鸟纹断代研究》一文中认为:“在殷商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容器上,迄今还没有发现过鸟纹。以鸟纹为青铜容器的装饰纹样大概最早是在殷墟时期。”这一观点可以说是代表了我国文物考古学界对此问题的通常认识。但是在一些由考古发掘出的及部分传世的商代中期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具有鸟类特征的装饰纹样。这些纹饰均以鸟类的头部形象为主,其中以大而内卷的勾喙及鸟类的头部轮廓较为明确,它们并没有商代晚期以后青铜器上盛行的鸟纹那种完整的禽类体躯形象,或图案化的长条形体躯形象。就这一点而言,其作为鸟纹,形象是不完整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它们没有被人们  相似文献   

8.
梳理土星源流可以发现,在佛教图像志中的土星神格形象受到印度神话中焰摩天形象的影响。随着密教经典的传播和佛教中国化的不断深入,土星形象不断发展演变。在炽盛光佛变相图中,土星形象由早期佛前"牵牛者"、中期佛前"燃香者"到晚期的"迎佛者",由"形似婆罗门"演变为着汉式服饰的老者形象,由执板册到手持香炉形象的演变。梳理出其在各时期的形象特征、演变情况,探究土星形象演变的社会历史因素及其在此过程中功能的转变可知,土星形象的变化与时代背景、美学思想、儒释道合流、民间审美等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9.
龙泉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是我国古代烧造青釉瓷器的重要产地。自宋至清代龙泉窑青瓷不仅供应国内各地人民需要,并大量销往国外,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关于龙泉窑烧瓷年代的下限问题,过去有些文章对明代中期以前的龙泉窑研究较为重视,这与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生产逐渐趋向衰落有关,至于清代龙泉窑烧瓷状况如何,就很少有人探讨。现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官方势力在海洋的退缩,民间私商活动开始活跃起来。泉州周边的外港安海港和附近的漳州月港逐渐成为民间海外贸易活动的中心,并由此导致明清福建制瓷业向闽南的集中和转移。西方人到来并积极参与到传统的亚洲贸易网络中,进一步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明清外销瓷业的兴盛。入清以后,厦门港逐渐崛起,以德化为中心的制瓷业格局形成。明清时期,漳州窑瓷器、德化白瓷和以德化窑为中心清代华南瓷器产品从东南海港输往世界各地,揭示了早期全球贸易的兴起及清代南海贸易的繁盛,是我国古代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乐天知命,故不忧。——周易.系辞上"社"最初指的是土地神,先秦时期,由"祀社"的群体行为演变为地方行政单位,士人集团以传承道统为旨归,它的民间化直接孕育了后世的社团组织。白莲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明确以"社"命名的组织,中国古代结社意识亦由此觉醒,不过,真正意义的文人社团出现在唐代。中唐时幕府诗人结"诗社",  相似文献   

12.
冯冕 《中原文物》2020,(1):124-130
孔雀蓝釉是中国陶瓷低温釉体系中重要的环节,正是由于孔雀蓝釉的配制,我国低温釉出现了以氧化钾作为熔剂的技术手段,为后来景德镇釉上彩的彩料配制奠定了技术基础。孔雀蓝釉的技术来源尚没有清楚的认识,学者大多推测中国孔雀蓝釉的生产受到了伊斯兰陶孔雀蓝釉的影响。但现有对金元时期我国孔雀蓝釉的检测表明有多种配方共存的情况,这一现象说明当时孔雀蓝釉的生产并没有统一技术。笔者通过对孔雀蓝釉出土文物的时间与产地特征,以及对琉璃瓦生产工艺演变的考察,认为我国孔雀蓝釉是在低温铅釉琉璃的助熔剂"黄丹"的制作工艺演变过程中增加硝形成的,到元代中期以后配方探索才逐渐完成,形成了以硝为主要助熔剂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3.
吴萍 《丝绸之路》2012,(4):20-22
蟠螭纹自战国时代出现,在中国古代玉器史中延续了2000多年。不同历史时期,蟠螭纹在玉器中表现出不同的形象构图和纹饰变化,反映出2000多年来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和变化。所以,研究和探讨古代玉器蟠螭纹的演变,在今天仍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宋代以降太湖水患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学者重视。胥溪五堰作为太湖上游重要水利工程,历代治水者均给予足够重视,废坝与护坝之争不绝于耳。明代中期胥溪东坝增筑以后,给高淳地区带来严重的水涝与虚粮问题,废坝与护坝之争愈演愈烈,这不仅是太湖上下游水利矛盾的体现,更是古代治水思想演变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铜镜亦称"铜鉴""照子",是古代用青铜铸造的镜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铜镜最早出现于距今四千年的齐家文化时期,战国中期逐渐盛行,汉、唐两代是我国铜镜繁荣鼎盛与高度发展时期。直到清代玻璃普及以后,铜镜才退出历史舞台。铜镜因其优美的造型,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纹饰,成为古代青铜器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化艺术宝库中熠熠发光。它是古代文明,尤其是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明代年例银制度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一项军事供给制度。宣德十年(1435)首先出现京运银,历经景泰、天顺时期,京运银两中有一笔银两开始向"岁例"发生制度性转变的趋势;成化、弘治之际,"常数"、"岁运"、"岁例"、"年例"、"年例银"等名称的出现是这笔京运银两制度化发展的结果,标志着明代年例银制度的初步形成;嘉靖十六年(1537)年例银一年一发的规定以及年例银会计预算制的出现,意味着明代年例银制度的完全确立。年例银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改变了明代国家的军事供给体制,是明代军事财政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7.
弥勒佛是中国佛教中地位很高的崇拜对象。晋代中原地区已经流行弥勒信仰,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的石窟中出现了弥勒造像。弥勒造像原为佛装和菩萨装两种类型,后在长期的演变中产生了多种式样。宋代以布袋和尚形象代替的汉化弥勒造像产生,其后广泛流行开来。本文通过对大量弥勒造像的分析排比,探讨了中国古代弥勒造像的特征与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炎帝传说流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长于姜水"、"都陈"与"葬于长沙"的说法。诸说之间似乎缺乏必然的联系,但均有历史与文化的渊源。早在先秦时期,炎帝传说在东、西方流传之时,亦有缘起于南方说流行。随着东汉后期"三皇五帝"系统整合工作的完成,以及魏晋时期以现实生活中的帝王为标准,对传说中古帝王的生平事迹、都城、陵墓所在等关键环节的再次整合,尽管依旧保留着相当浓郁的传说色彩,然而炎帝的人格化倾向却日益凸现,这是古代帝王传说演变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文化现象。"姜水"、"陈"与"长沙",似乎可以被理解为炎帝传说流衍过程中三个重要的地理标志,各地不同的炎帝传说借此得以整合,最终形成一个与黄帝并称的华夏民族始祖形象。  相似文献   

19.
继唐末五代白银出现正式参与流通的趋势,宋元时期,白银货币性质又明显增强,已处于成为正式货币的前夜。明代,是中国古代白银发展为正式货币并成为国家法定货币的时期。学术界对上述中国古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进程,并无分岐。但在有些论述中认为白银在明代正式确立货币地位的时间为嘉靖八年(1529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花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扈耕田 《民俗研究》2010,(4):120-131
中国正式有国花,始于晚清。然而"国花"的名称却至迟在明代中期已经出现。考察明清时期国花名称的出现、指属及演进,探寻其间所隐寓的民间心理,对我们理解民族心态、民族习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