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冀中南民间多供奉女神三皇姑并定期前往苍岩山朝拜,此习俗至迟在清代后期已经形成,至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兴起。当前,信众前往苍岩山进香不仅是为了"祈福祛灾保平安",更是为了完成"求子""还娃娃"和"报死亡"等人生仪礼。由于个体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仪礼都与三皇姑及苍岩山紧密相连,朝山进香并正确地施行这些仪礼就成为一种对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正是这种义务性使得苍岩山进香习俗在当下依然得以维系和传承。  相似文献   

2.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了一则传丝公主的故事,大致讲瞿萨旦那国即于阗国本不知桑蚕之事,后东国公主将蚕子密藏于帽中而传至其国,并立下"蚕蛾飞尽,乃得治茧"的传统。这则传说与中原地区嫘祖传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另外关于东国公主的身份问题,学术界也众说纷纭,本文也将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螺女故事在大理剑川石龙村的白族民众中有较广的流传,当地的螺女故事从类型上说有单纯的螺女故事型、螺女故事与龙女故事的复合型、螺女故事与洪水后人类再殖故事的复合型。当地的螺女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螺女故事的两大系统在石龙都有流传,螺女故事与龙女故事的复合体现了白族的崇龙传统和宗教信仰,螺女故事与洪水后人类再殖故事的复合则体现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区域文化特色,石龙的螺女故事还在细节变化中表现了白族的民族特性和白族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郭俊红 《民俗研究》2020,(5):123-132
在山西东南地区民间普遍流传的"龙王结亲"故事,实际上是对当地社会生活资源匮乏与获取的现实隐喻,人与龙神之间形成的妻子-雨水互换是源自满足人类自我利益的一种社会交换。民众缺乏水资源,促使他们构建出与龙王结亲的口头叙事和行为仪式。传说一方面表达了民众对生产资料匮乏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民众对如何获取资源的思考与探索。将龙王结亲传说纳入日常生活实践进行社会隐喻分析不仅可以改变以往单纯以故事文本为分析对象的研究倾向,也是传说动力学研究范式的个案补充。  相似文献   

5.
民众面对眼前之物除了好奇之外,就是进而解释它的形状、来历等,这种满含民众情感的解释结果就是传说,所以说传说必定是与某地的人或物相联系的叙事作品。创作传说的过程又是民众想象的过程,过程之后形成的结果不仅满足自己和别人的情感需要,还形成一种区域内的公共知识被区域内的民众接受传承,民众的思想被化成传说这种"可信"的叙事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得以阐述,这是地方传说产生的根本原因。传说研究者在将地方传说作为研究对象时,不仅要关注地方传说本身,更要比较研究不同区域内的同类传说,从对她们的对比研究中挖掘出支撑地方传说形成的地方性知识,这种地方性知识是传说地方性形成的基础,更是不同地方传说得以区别他者的深层原因。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了传说背后的地方性知识才能真正理解传说的地方性,进而更清晰准确地理解流传于不同区域的同类传说。  相似文献   

6.
女神岩     
在建水城南五十公里处,巍峨秀丽的哀牢山脚下,红河岸边上,屹立着一块状若女人的红色巨石,当地人称它“女神岩”。直到今天,当地青年男女要结婚时,都要到女神岩前烧香膜拜。关于女神岩,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传说很早以前,哀牢山上的拉么寨住着一对恩爱夫妻。男的叫阿扎,勤劳勇敢,是打猎的能手;女的叫扎密,善良美丽,每天辛勤耕织,操持家务。他俩互敬互爱,勤劳  相似文献   

7.
耿金 《民俗研究》2020,(5):111-122
"梅梁"传说是浙江宁绍地方神话典故,在流传过程中出现多个时空交叠与融合,这使得故事本身存在诸多的"粗糙"之处。绍兴禹庙梅梁、鄞县它山堰梅木与余姚梅澳湖梅木构成宁绍地区梅梁传说的三条主线,而三条主线寄生于区域内三种典型水利工程中。南宋以前宁绍地区水利以鉴湖为核心,梅梁传说集中在鉴湖区;南宋以后,梅梁传说出现在宁波鄞县最重要的水利工程它山堰中;北宋庆历以后杭州湾南岸大古塘修筑,南宋后期塘内农业开发渐趋成熟,梅梁故事被再发掘并显现于湖泊中。将神话请入水利工程是一种愿望的表达,梅梁故事背后承载着当地期望维持既有水利工程之目的。虽然此神话本体在构建中存在诸多解释悖论,却仍不影响其在宁绍地区的流传。  相似文献   

8.
越南母道信仰蓬勃,其中柳杏公主被誉为第一女神,香火鼎盛。本文依序考察越南女神——柳杏公主的各种越南汉喃文献资料(包含笔记、小说、仙传、神敕、神迹、玉谱、降笔、对联、题诗、演音、嘲文、显灵传说、民间故事等),探索柳杏公主故事的发展演变之迹,以藉此呈现越南母道信仰的丰富多釆,并彰显越南汉文小说(如《传奇新谱》)与越南民间信仰关系深厚之一端。此外,本文还注意到受中国道教影响的越南柳杏公主信仰,甚至回传到广西京族来,这也是中越两国道教文化密切交流的一项明证。  相似文献   

9.
嵩山名景———永泰寺文/范崇勋“公主乘云去,白云满空山”、“缥渺皇姑塔,隐见非人间”。久闻永泰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尼僧寺院,是位于登封嵩山的蓬莱仙阁,也早想到这三皇姑出家为尼的地方看看,看看那令人神往的皇姑楼、公主塔。永泰寺位于中岳嵩山西麓子晋峰下,坐...  相似文献   

10.
民间传说进入人生礼仪的路径有很多种,占有标志性文化的强势位置即是其中之一。具有特定的民俗功能亦可以达到此一目标,如在华北各地盛行的土地庙送浆水、龙王庙祈雨、泰山奶奶送子等民众信仰行为就是如此。某一传说被上升到民间信仰层面也可以在人生礼仪中留下深刻印记,如在淄河一带所流传的吕祖庙、李半仙、顺天姑等相关传说,就是通过香火会的形式介入到当地人生礼仪中去的。  相似文献   

11.
遵循乡土宗教人神一体的辩证法,漠河的金圣李金镛、苍岩山的三皇姑和毛崇拜都经历着礼与俗的混融历练。金圣发财香之俗是文物化祠堂之礼的主动下沉,既有旅游业的驱动,也暗合了现代民族国家边疆的政治宣誓。主要因应地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建设,百多年来的三皇姑敬拜之俗终至成为当下承载地方历史文化、繁荣地方经济的象征符号和地方馈赠给他者的礼。毛崇拜则与新中国的正史建构息息相关。民众巧妙利用公权力,化公为私,化礼为俗。在日常生活层面,礼与俗始终是变化通融的让渡关系。  相似文献   

12.
郝宪爱 《文史天地》2014,(12):24-26
正若要说起隋代公主,隋文帝的长女杨丽华是不得不提的。这位公主不仅仅是隋代的乐平公主,还是北周宣帝的天元皇后、北周静帝的太后。当年隋文帝即是从自己的女儿、外孙手中改朝换代、建立隋朝的。杨丽华是隋文帝杨坚的长女,自幼恭顺知礼,还在闺中便被北周武帝选中配给自己的儿子——太子宇文赟,成为太子妃。宣政元年(578年),太子登基即位,杨丽华也顺理成章地被立为皇后。但是,杨丽华的这个皇后在历史上与众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3.
玄奘故里     
夏阳 《丝绸之路》2008,(11):51-52
出洛阳东行,沿207国道,车行约一小时,就到了玄奘故里旅游区。玄奘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出生于偃师县的陈河村。陈河村坐落于景山之阳、休水之滨,依山傍水,风景十分优美。这里有凤凰谷、晾经台、马蹄泉、唐僧寺、玄奘墓地等和玄奘有关的文物圣迹.流传着许多关于玄奘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感人至深。而同样在古代韩国,也流传着一个寻夫的传说《无影塔》。从中韩两个不同国家的传说出发,通过分析两个传说结构、主题上的相似点、两个传说种类、叙述方法及造就这两个悲剧的封建压迫来源上的差异等,将《孟姜女》与《无影塔》进行比较,并考量造成这两个传说相似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漆凌云 《民俗研究》2006,(2):138-145
一天鹅处女型故事是指以男子通过窃取仙女羽衣而得妻为核心母题的故事,在我国又称作“毛衣女”、“羽衣仙女”、“孔雀公主”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在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仅笔者搜集的情况来看,在汉族、藏族、瑶族、苗族等33个民族中均有流传,异文多达280篇。天鹅处女型故事的源流问题一度成为中国民间故事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钟敬文、汪玢玲、刘守华、君岛久子等民间故事研究专家均对此做过深入研究,相关论文近二十篇。大体说来,关于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的起源讨论,有本土说、外来说、回流说和多元说四种看法。  相似文献   

16.
张美丽  任义国 《沧桑》2010,(4):42-43,100
传说是民众的集体记忆,是信仰的显性表征和"思想史"的一部分。作为关公的出生地,运城当地民间流传着大量的关公传说。笔者将这些传说分为关公诞生传说、斩恶霸传说、显灵传说和风物传说。本文从民俗学视角,对传说的类型及其传说得以流传的动力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漆凌云 《民俗研究》2014,(5):109-115
牛郎织女传说在建国前有多种异文流传,其中讲述牛郎窃取天衣强迫织女成婚、织女婚后设法逃离人间的文本占多数,但王母或天帝迫坏两人婚姻的文本较少。建国后,牛郎织女传说由于深受民众欢迎,成为宣传新意识形态的工具。随着戏改运动中剧本的改造及改编进教材,牛郎织女传说中原有的男性与女性矛盾被消弭了,成为一个反封建礼教的文本。民间流传的口头文本尽管记录下来,但是影响越来越小,当代民众普遍接受了经过改编的牛郎织女传说。  相似文献   

18.
吴欣  贾维军 《民俗研究》2024,(1):114-123+158-159
承接东海仙道文化余绪,唐宋时期昆嵛山麻姑庙宇得以修建;蓬莱清浅、唐臣访姑的故事出现于这一时期庙宇重修的碑刻之中。金元时期全真道教以胶东为基地,以麻姑为资源,弘扬麻姑信仰并将之塑造为“后学仙”和鼓励女性入道的“榜样”;麻姑乞树、显异助饷的故事也在这一时期得以流传。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中期以后,岳姑(碧霞元君)信仰在昆嵛山成为主流,麻姑退居其后;至清末当地人甚至“只知岳姑不知麻姑”。历史长时段视野下,地方士人、民众传承方域文脉的自觉与创造,尤其是全真道教发展过程中因应时势所进行的策略转变,塑造、改变着麻姑、岳姑的形象并推动二姑易位。  相似文献   

19.
千古绝唱出中原--河南省汝南县梁山伯与祝英台故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认为汝南县是梁祝传说的“中心”,并在演变过程中向东南、东北、西北等方向延伸。事实上,梁祝故事“河南”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由冯沅君提出并论证。并指出梁祝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东南等地,是由于中原特有的政治、化、军事位置以及战乱频仍、人口迁徙造成的。章还引用了许多在当地搜集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20.
作为明永乐帝迁都北京这一历史事件在民间文化中的投影,鄂尔多斯蒙古人和老北京人中间都流传着明永乐帝建造北京城的故事,且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通过用民俗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蒙古传说中“黑衣异人”身份的识别,并结合其他证据综合分析,可知蒙古传说源于汉族传说,其形成经历了对相关汉族民间故事吸收、置换及整合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