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头号打虎英雄现在不是武松,是他"什么最让人痛苦?""是撒谎,是言不由衷!"说这话的时候,李评的脸上露出一抹痛苦。这位陕西镇坪县野生动物保护站的站长,现年47岁,该县1992年成立野生动物保护的部门后,他一直是负责人,迄今已经干了整整15年。  相似文献   

2.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号燕南,河北高阳人。他自幼习艺,年仅13岁就在上海和苏杭一带唱红.“盖叫天”的名字也就这样叫响了。盖叫天最擅长演武松戏,其中《打虎》、《快活林》、《十字坡》等剧目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他因此也成了在中国的京剧舞台上与杨小楼齐名的“江南第一武生”,被称为舞台“活武松”。  相似文献   

3.
已有很长时间了,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土族创始农业的先祖为什么不是一位白发老翁,也不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而是一位“古然纳斯布俚”(三岁小孩)?假如是一位白发老翁,他的智慧一定不简单,银发闪烁、口吐真言,后人只是照他教导的做就是了;假如这位创始农业的先祖是一位青壮年人,他的力量和勇气足以令人信服,只要跟着他干,“金牛”、“银牛”、“黄牛”都可以征服。可是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土族创始农业的先祖是个“三岁小孩”!一个刚学步的孩子创造了一个民族的农业以及农业的辉煌,从而成为这个民族的先祖。这件事本身就令人困惑不解,所以才有…  相似文献   

4.
文殊现身 无着文喜禅师虔诚地去朝礼五台山,在到达五台山的前一天晚上,他投宿在一间茅屋,屋内住了一位老翁。 文喜问道:“请问您,五台山这许多道场,内容如何?” 老翁回答:“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相似文献   

5.
孙剑艺 《民俗研究》2014,(1):106-113
山东阳谷一带陌生男子间尊称“二哥”讳称“大哥”的社交称谓,实滥觞于明代以来广泛流传的“武松文化”。它使得相貌魁伟、刚强侠义的武松二哥形象以及恰成反衬的武大郎形象深入人心,导致“大哥”成为避讳,“二哥”成为社交尊称。这其实是一种“英雄崇拜”的结果。但家庭内兄弟排行“大哥”、“二哥”俱全,说明此前亲属称谓已经定型。河北清河县也有此语言现象,属武松文化的正常延伸。但天津尊称“二爷”、“二哥”却与武松文化无关,其历史渊源是“拴娃娃”民俗。而今此种语言习俗已呈衰微之势。  相似文献   

6.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精选五日游01、下午临清接团,赴江北水城--聊城,住聊城。02、游孔繁森同志纪念馆(10元/人)、光岳楼(15元/人)、山陕会馆(15元/人,观水城明珠大剧场--凤凰剧场外景, 二十一孔桥观水浒故事浮雕,下午赴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阳谷县--景阳岗遗址(20元/人)、武松斗杀西门庆处--狮子楼景区(20元/人),晚餐后游湖滨公园,观湖心岛,江北  相似文献   

7.
英雄创造了历史。在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更格外怀念英雄时代。对20世纪的中国人而言,每年的12月26日,很多人都会用最朴素的形式.来缅怀一位从韶山冲走出的巨人。英雄逝去了,英雄的时代结束了。然而他质朴的、思辩的理念,他的“和平共处”、“反霸权”的哲学思想,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敬仰,也获得了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人民的尊重。其精华在国际共运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介绍一枚几内亚政府1978年发行的一枚带有毛泽东头像的金币,一是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二是对当今世界新霸权主义的泛溢,让国人保持更清醒头脑。  相似文献   

8.
草堂随想录     
朱子青同一位狐仙交上了朋友。他同朋友们经常邀请狐仙举行诗文酒会,狐仙每次都来。他能说会写,什么事情都难不倒他。一次,朋友请狐仙现形,让大家见识见识。狐仙说:“你们想见我的真形吗?我的真形怎么让你们看呢?你们想见我的幻形吗?既是幻形,见与不见又有什么不同?”大家还是缠着他。他说:“你们想象中,我是什么样子呢?”一人说:“应当是须眉皆白的长者。”话音刚落,大家马上见到一位皓首白眉的老人。一人说:“我想你该是一位仙风道骨的人。”于是老翁立刻变成道士。又一人说:“我看应当是星冠羽衣的仙人。”于是他又变成一位…  相似文献   

9.
刘锦翠 《沧桑》2008,(5):221-222
关于武松这一人物,人们更多地探讨他的行为方式,英气中透着痞气的形象。而本文着重剖析武松的精神层面:武松在经历亲情、"爱情"、友情风风雨雨的同时,也在精神上经历着追寻、失落和皈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英雄“王成”的光环不仅一直在他身上闪亮,也让他在古稀之年收获了一份“非常爱情”“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尽管40多年时光飞逝,但这声威震敌胆的英雄呐喊依然在人耳畔回荡,这句跨越时空的经典台词依然让人难以忘怀。岁月不饶人。时至今日,当年《英雄儿女》主人公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已是一位76岁的老人。然而,他背不驼,  相似文献   

11.
武之璋 《炎黄春秋》2013,(12):69-74
在贵刊今年第9期看到一篇杨天石先生的大作《蒋经斟“打虎”为何失败》。杨天石教授是我敬佩的人陆学者,尤其是杨教授对蒋介石先生的研究,无论史实考证,功过评断,皆很严谨,足以成一家之言。但是关于蒋经困“打虎”一事,杨教授对整个事件的历史背景、“打虎”70天蒋经国碰到的问题、“打虎”草草结束的原因等关键性的大问题的了解都不够深入,也不尽正确。  相似文献   

12.
47年前,一位志愿军战工为救朝鲜落水少年魂断冰河,被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金日成将军给予其高度评价。谁能想到,最初机关是把他作为“非战斗减员”上报军部的,并向各连下发了“事故通报”。因为定性上的一个小小失误,差点使英雄成为违纪战士…… 提起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这个响亮的名字,中朝两国人民几乎无人不知,但英雄是怎样被发现的?他的壮举最初为什么没引起人们重视?前不久记者采访了曾任罗盛教所在师师长、现已离任的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叶建民,了解…  相似文献   

13.
隐功四十三年的孤胆英雄文/图张险峰,张新征50年前他是一个放羊娃子,40年后他是一个放羊老汉──至会人们才知道,他竟是共和国的一等功臣一等功臣王春堂近照河南省上蔡县五龙乡玉王村,有这样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每天早.上他佝偻着身子牵几只羊出村,傍晚又佝偻...  相似文献   

14.
斯巴达克是一位古代杰出英雄。他的业绩革命导师评价很高。马克思称赞说,阿庇安笔下的“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一位伟大的统帅(不象加里波第),高尚的品格,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69页)马克思还说,斯巴达克是他“所热爱的英雄”(《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304页)。列宁在《论国家》中说:“斯巴达克是大约两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列宁全集》第29卷,第438页) 这里首先介绍一些有关斯巴达克的图像。1927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在古意大利庞贝伊城(位于维苏威火山下,公元63年——79年火山爆发被埋没)曾发掘出一组描绘斯巴达克的壁画。史学家认为保存  相似文献   

15.
在原豫皖苏扰日根据地永城县城西南六十华里的李砦公社,流传着许多新四军为民兴利除害,军民团结抗日的动人事迹,“新四沟”就是其中之一。“新四沟”是当地人民为纪念新四军挖沟排水、解除水患的功劳而命名的。它是李砦贫下中农的翻身沟、幸福沟,是军民团结战斗的胜利沟。它西起李砦村,流经小苏庄、聶庄、房官庄、何厂,东至老杨庄与安徽涡阳县的“新新沟”相连(图一)。在这条沟峻工的一九三九年,李砦贫下中农请人撰文立碑,衷心感谢毛主席、共产  相似文献   

16.
党婕睿  薛琳 《百年潮》2022,(9):43-48
<正>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绥德县郝家桥村,看望父老乡亲。他讲道:“‘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郝家桥被评为农村楷模,刘玉厚的名字也叫得响,边区这么多劳动英雄,他是响当当的一个。”1945年1月10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群英会”上,给劳模们提出了三大任务,“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刘玉厚正是践行这三大作用的模范。在他带领下,郝家桥涌现出锄草英雄、拦羊英雄,  相似文献   

17.
有位诗人说过:“集莎士比亚所有悲剧的总和,也赶不上中国的一部《霸王别姬》。”俗云:胜为王,败为寇。项羽则不在其列,他以其特殊的人生履历与人格魅力而受到历史的尊重,人们把他与胜利了的英雄们一视同仁。因而,他受到了大史家司马迁的“破格提拔”,被用“本纪”的帝王档次而写进了《史记》。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上甘岭英雄,名叫肖登良。他曾经与黄继光、吴三洋一起在朝鲜战场上联手炸毁敌军的暗堡,用鲜血和生命为我军夺取胜利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他身负重伤,手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腹部被打破,肠子漏了出来,他在战场上因失血过多失去了知觉而“失踪”。上甘岭战役结束后,部队在战场上为他和黄继光、吴三洋三位震惊中外的“上甘岭勇士”开了追悼会,他们的故事被写进了教科书和中朝军史书籍,收入世界战争史册。但是,作为军长的秦基伟将军始终不相信这位英雄已经牺牲,四处打听他的下落,派人寻找英雄,终于有了结果。之后,将军回国,从此与这位英雄失去了联系,但将军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英雄,几十年后将军想方设法与在农村的肖登良英雄取得了联系,就竭尽全力照顾着英雄的家庭及其衣食住行、生老病贫,直至将军去世前,还托付另一位年轻的将军朱永清完成自己未完成的照顾英雄肖登良的心愿的任务。将军的胸怀宽广而博大,将军与英雄的情义深厚而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9.
贺伟 《文史春秋》2013,(5):10-13
在庐山松树路的西端,有一片奇形怪状的岩石,其中一块巨石上写着“虎守松门”4个大字。这4个正楷大字道劲有力,如果不看边款,谁都不会相信它出自20世纪30年代一位70多岁的老翁之手。这位老翁,正是被誉为清末“维新四公子”之一的近代大诗人陈三立。  相似文献   

20.
正"打虎匠"这门"职业",一般人也许没听说过。在湖南溆浦县陶金坪乡诏诰垴村,就有一个"打虎匠"家族,他们几代人都以打虎除豹为业。像称呼木匠、瓦匠一样,乡里人习惯性地称呼他们为"打虎匠"。诏诰垴是雪峰山区的一个山村。过去,山里老虎豹子多,为了除兽害,"虎口求生",就渐渐出现了"打虎"这一职业。没有"打虎匠",山里人的日子简直没法过。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打虎匠"的手艺是父子叔侄相传,不传女儿。所以"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