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晋南"夏墟"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王朝包括夏代晚期的都城皆在豫西地区,晋南地区不存在像安阳殷墟那种都城废址性质的属于夏王朝的都邑故址;文献所记的“夏墟”应该是泛指广大区域而非专指某一地点,整个晋南地区皆应该属于“夏墟”之范围;晋南地区被称作“夏墟”的原因是由于商王朝灭夏之后夏族聚居晋南所致,“夏墟”即夏族聚居区;晋南地区被称作“夏墟”只能说明商代和西周初年夏族曾聚居于此,其与夏族的起源和夏文化的渊源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龙图腾与夏族的起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少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中心分布地的河南是夏族及其文化的发祥地,夏文化是从河南发展到山西晋南地区的。我在中国考古学会1983年第四次年会上提交的《试论东下冯类型文化的渊源》一文中,根据晋南地区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陶器形制及其发展变化具有连续性等现象,提出了晋南是夏族及其文化的发源地,而河南  相似文献   

3.
豫西地区夏文化的南传路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燕 《江汉考古》2005,(3):54-62
夏文化在豫西地区的南传路线问题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番探讨。我们认为夏文化在豫西地区南传路线由北向南大致经过三个中心区域:洛阳平原及其周围地区、南阳地区、豫南的信阳地区。  相似文献   

4.
夏文化自20世纪50年代在豫西被发现确认以来,山西也有不少同类遗存被发现和确认。据报导,在晋南这类遗存分布于运城盆地的有6处,临汾盆  相似文献   

5.
三、华夏明形成阶段的史迹与化 尧舜部族“联邦”、“共主”禅让式古国政权的进一步发展,则迈入了华夏明的形成期——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然而夏族与夏化的起源,这个成熟期的早期国家模式、所在地域及其发展等诸多问题,在长期以来就有不同的意见:在夏族与其化的起源问题上,目前主要集中在河南豫西说和山西晋南说两种。前基于考古化详实连续并能自圆其说;后则鉴于在历史典籍特别是先秦献和甲骨中的记载而得到了有力支持。笔结合多年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心得,认为夏族与夏化起源于晋南而后发展至豫西,这在历史和考古资料上都有史可考,有物可证,并可窥觅其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夏王朝年代做了依三代以后王朝积年世数的另类推测,得出由启建立的夏王朝应始于公元前20世纪中叶,并结合考古资料对相关夏代都城及夏文化问题做了探讨,认为:登封王城岗古城为禹都阳城,禹州瓦店遗址可能是禹、启所居,新砦古城为夏启至少康时的早期夏都,二里头遗址为帝槐以后的夏代中晚期都城;夏文化应是一个将考古学与历史学整合的概念,指夏代在其王朝统辖地域内夏族或以夏族为主体的人群创造的文化,"新砦期"遗存是形成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是成熟期夏文化。  相似文献   

7.
关中西部夏代文化遗存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天恩 《考古与文物》2000,(3):44-50,84
陕西关中地区与豫西、晋南毗邻,后两地考古学文化中的二里头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定为夏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两个地方类型。关中东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断断续续亦有少量与二里头文化相似的墓葬等发现,可知者有华县元君庙、南沙村,华阴横阵村,大荔赵庄,蓝田泄湖等地点,泄湖已至关中中部的西安附近。年代多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的三、四期,少部分或可略早。由此可以说明关中东部存在着夏文化遗存,绝无可疑。  相似文献   

8.
试论关中东部夏代文化遗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天恩 《文博》2000,(3):3-10
学术界现已基本认同了分布于河南中西部的二里头文化,晋南的东下冯类型为夏文化遗存,也就对中国历史上的夏代存在,初步达成了共识。陕西关中的东部地区,处渭河下游,与豫西、晋南为邻,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始,就发现少量与二里头文化较相近的遗存,地点有华县元君庙、南沙村,华阴横阵村。80年代以来,又在大荔赵庄、蓝田泄湖和西安老牛坡等遗址有类似的发现。  相似文献   

9.
1983年5月9日至17日,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的150余名代表出席年会。这次年会,主要讨论夏文化和青铜文化。夏代是我国历史上进入阶级社会的第一个王朝.根据文献记载,夏人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以嵩山为中心的豫西和汾浍流域的晋南一带,创造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近几年来,考古工作者依据文献、传说和地望,对夏文化的探寻有了新  相似文献   

10.
二里头文化与夏纪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用考古文化的~(14)C 年代数据与文献记载的夏代纪年相对照,从年代学的角度探讨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目前关于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主要有四种意见:豫西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是夏代文化;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是夏代文化;豫西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夏代文化,三四期是早  相似文献   

11.
刘铮 《四川文物》2015,(2):48-53
"唐伐西夏"一事见于多种传世文献。此处的"唐"、"西夏",即陶唐氏、夏族。"唐伐西夏"发生于大禹之时,地点在陶寺遗址,最终以夏族的失败、陶唐氏的胜利而结束。战败的夏族迁往晋南夏县一带并以安邑为都。获胜的陶唐氏赶走夏族后,因陶寺残败无法继续为都,便又返回"大夏"之地。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新砦期遗存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砦期遗存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新砦遗址、花地嘴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提出将新砦期遗存独立为一个新的文化——新砦文化。新砦文化的分布范围仍属于广义的豫西地区,其中分布区可暂分伊洛下游区(含郑州市区)和颍汝区两个小区;文化类型上可分为新砦类型和花地嘴类型。新砦文化的性质属于夏文化,夏文化包括新砦文化和二里头文化。  相似文献   

13.
据传统的史学观念,夏商的主体民族、主体文化是同一的,一脉相承的。自本世纪初叶的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疑古派的“古史辨”运动以来,中国古史系统遭到彻底的破坏,夏商的主体民族由原来的同一民族变成了两个民族,主体文化变成了两种文化。经过一阵扰嚷,人们对已被否定的古籍和古史失去了信心,只有通过刚刚诞生的中国考古学了解古史。有的学者根据夏商统治者主要活动或发迹的地域,把夏文化与当时主要发现于晋南和豫西的仰韶文化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4.
杜美娟  刘宗迪 《南方文物》2024,(1):169-179+158
禹为夏祖,禹诞生地的确认关乎夏人发源地和夏文化发祥地的考订。目前,学界关于禹诞生地的观点,以“禹出四川”说呼声最高。古书记载的夏人故地皆在中原,夏墟考古则以豫西、晋南为关注焦点,均与四川相距甚远,故“禹出四川”说的真实性需要重新审视。“禹出四川”说依据是“禹兴西羌”和“禹生石纽”。详考“禹兴西羌”和“禹生石纽”两个传说生成和流变,可以证明“禹出四川”实为层累造成的传说,而非历史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东下冯类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自1959年以来,为了探索夏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等单位曾在传为“夏墟”的晋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发现在年代和文化面貌上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相似的文化遗址近40处。从1974年秋季开始重点对夏县东下冯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资料。在1977年11月于河南登封召开的夏文化座谈会上,东下冯考古队介绍了遗址发掘情况与收获,在与二里头遗址对比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夏后氏居于古河济之间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后氏居于古河济之间考沈长云近年来,有关夏文化的讨论很热烈,其中论及夏文化分布地域,几乎众口一辞,都指为在今河南西部,或者晋南一带。及读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却发现王氏的认识与时下论者大相庭径,其论及三代都邑的分布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时说:“夏自太康...  相似文献   

17.
正目次一前言二分期与年代三文化特征及形成过程四发展过程及与周围文化的关系一前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学界就认识到豫西晋南地区仰韶早期遗存同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存在一些差别[1],后来严文明更明确将这类遗存称为东庄类型[2],东庄类型遂成为较早命名的仰韶文化主要类型之一。以河南三门峡和山西运城盆地、临汾盆地为主的豫西晋南地区位处仰韶文化中心分布区,但以往这一地区经过发掘的仰韶早期遗址很少,发现的遗存尚不丰富,文化面貌还不甚清晰。致使现在看来属于该阶段的遗存往往被划归到仰韶中期。相关研究也尚未开展,这一时期的遗址没  相似文献   

18.
夏族兴起于古河济之间的考古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考古发现的古河济地区中心即今濮阳龙山古城聚落群的考察,可证濮阳即文献所称禹都阳城。整个豫东鲁西自仰韶至龙山时期聚落的急剧增长以及大批龙山古城的涌现,说明了以夏后氏为首的夏族在这一带的兴起。通过古河济地区聚落的骤兴与相邻豫西、关中等地聚落的衰退相对比,结合古代中原气候环境的变迁及相应人口结构变化,更显示出古河济地区在虞夏之际已发展成四方辐辏、聚落繁庶的经济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9.
刘松涛 《中原文物》2023,(3):96-106
商代之前是我国石磬的早期发展阶段,晋南地区陶寺遗址是石磬文化的发源地。距今4300年前后的陶寺文化早期出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石磬类型,其祖型是适合悬挂、敲击、发声的大型片状石料。到了龙山文化中、晚期,豫西地区出现了新的石磬类型,可能受到了陶寺文化石磬的影响。随后甘、宁地区的齐家文化出现了陶寺文化类型的石磬,燕山以北西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出现了包含陶寺文化与豫西龙山文化石磬类型的因素。我国石磬在商代之前完成了初创、传播与初步融合的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黄河流域是史前彩陶的发祥地之一。以关中、晋南、豫西一带为中心的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甘肃东部是仰韶文化彩陶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区。仰韶文化彩陶是考古界最早发现的彩陶之一,这些多姿多彩的器物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为后世提供了探求远古信息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