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之水 《收藏家》2006,(5):47-50
一、谒与刺谒和刺的基本功能都是进谒通名,不过谒之称多见于西汉载籍,东汉文献则谒、刺并见。关于谒,刘熙《释名·释书契》解释说:“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云:“王启原曰:《后汉书·孔融传》:河南尹何进当迁为大将军,杨赐遣融奉谒贺进,不时通,融即夺谒还府。又《文苑传》言羊陟大从车骑奉谒造壹。谒即今造往之名刺。羊陟列卿,于计吏亦奉谒,则上下通用。如孔融为杨赐奉谒,则似今之差帖者也。”羊陟事中的“奉谒造壹”,李贤注云:“奉谒,通名也。”壹即赵壹,其时他被郡里举为计吏到京师上计。…  相似文献   

2.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出自《汉书.艺文志》。《艺文志》开篇对西汉图书收集和整理的历史有如下记述:战国从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燎鼗贾?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  相似文献   

3.
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未分封二世而亡的教训,兼采西周、秦的地方行政制度,推行郡国并行制,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的新体制。本文着重对西汉初年封国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详尽地论述了汉初封国的封立,封国内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封国制在发展中出现异化的原因。文章认为封国制在维护、巩固西汉政权、恢复发展汉初经济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至于诸吕乱政、吴楚暴乱均非封国制所致,相反是由于封国制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已发掘的西汉诸侯王墓葬中,大量墓葬存在"玉衣"、"题凑"等方面与帝王"同制"的现象,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针对这种"乱象",在重新审察西汉礼制制订实施情况后可知,其根本原因是西汉礼制主要承袭秦制,并没有依据西汉情况制定全面严格的礼制,出现了王鸣盛所说的"汉无礼乐"现象,加上厚葬等原因,最终导致了大量诸侯王墓葬与帝王"同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秦和西汉初期墓葬中出土的漆器上多发现带有不少的烙印、针刻、刀刻或漆书铭记。对漆器上的烙印文字及其含义,已有人作过研究,对于漆器上的针刻铭记,有人认为是物主留下的标记,有人则视为制器者留下的标记,而《云梦睡虎地秦墓》一书认为:“其中有的可能是物主的姓、名及其身份与居住的里名”,有的  相似文献   

6.
汉代针对河患设立河堤谒者,开创了国家对黄河的切实有效管理。我国水利职官的设置由来已久,河堤谒者的出现表明水政管理的专门化和具体化。文章通过分析河堤谒者的组织构成、职能分工、机构运转、功能成效,可见黄河国家治理体制已开始建立,反映了汉代水官体系的调整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协调能力和治河效能,并对王景治河后黄河“八百年安流”局面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也对后世河政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的整理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州西汉竹简1973年于西汉中山怀王刘脩墓中出土。此墓位于河北省定州城关西南4公里的八角廊村,约于西汉末年被盗。由于盗掘者在墓中引起大火惊骇逃出,使墓中一些重要文物得以保存。这批竹简位于椁室东侧,虽因过火炭化避免了腐朽,但经过盗扰火烧,也使竹简受到严重损坏。竹简散乱残断,炭化的黑地上墨迹已多不清晰。在竹简附近还有绢帛炭灰、书刀、长方研墨石板、滴水小铜壶等。估计当时墓中还可能放有帛书。 1974年6月,考古发掘主持人刘来成  相似文献   

8.
(考工记)收录在(周礼·冬官)中的“匠人”篇叙述了城建、营造诸事,后世对其成书年代从西周至汉等,各说不同①,本文认为(考工记·匠人)最后编成于西汉,或者说,不会早于秦汉。但其吸收了早期有关建筑营造方面的内容。具体从“匠人”②篇加以讨论。一/考工记·匠人》篇中,行文风格的不一致,说明其成书年代的不一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  相似文献   

9.
宦谒笺识     
宦谒笺识陈秉新1991年安徽省天长县三角圩一号西汉墓出土五枚玺印.其一为玉质,阴刻篆文“桓平之印”4字;其二为木质,阴刻篆文“广陵宦谒”4字;其三为铜质,阴刻篆文“臣平”2字;其四为铜质,阳刻篆文“桓平私印”4字;其五为铜质,阴刻篆文“桓平私印”4字...  相似文献   

10.
西汉矫制考论孙家洲李宜春随着皇帝制度的建立,皇帝所下达的文书,被冠以“制书”、“诏书”等尊美之称①,以显示其至尊地位。正如宋代学者叶适所言:“秦始皇始有制诏,而汉因之,盖示人主夸大威服之势。”②就常规常制而言,臣子对于制诏,只有履行的义务,而无稍事变...  相似文献   

11.
名片琐谈     
正名片,是标示个人身分、联系方式等信息,用于拜访他人或与人联系时所用的小卡片,是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名片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名片”。不过,古代的名片与现在的有些不同。宋代孔平中《孔氏谈苑·名刺门状》记载:“古者未有纸,削竹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以纸书,故谓之名纸。”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里考证说:“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写,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这种谓之“谒”和“刺”的  相似文献   

12.
从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案例看,西汉初年,汉政府确实依据高祖五年诏放免奴婢为庶民,承认汉朝建立前发生的身份变动;秦末汉初年间,由于战乱,流亡人口很多。西汉初年,政府一方面鼓励"不书名数"者著籍,一方面对亡逃者和隐匿户口者予以严厉打击;高祖九年(前198年)汉政府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并著籍关中,迁徙者的身份已经是"汉民",如果逃回原籍,就是"亡之诸侯",是违法行为;西汉时期,"道"所管辖下的"蛮夷"也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国家对他们实行有效的管理。如果逃亡,照样受到法律的惩处。  相似文献   

13.
王承略  杨锦先 《文献》1998,(3):64-79
西汉后期成、哀年间,刘向父子主持、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校书活动,前后长达二十餘年,成为中国学术史、文化史上不朽的盛事.这次校书活动的意义,首先在于将先秦、西汉间杂乱糅莒的典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使每一种书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传本;其次,基于对典籍的考察,梳理了先秦、西汉间学术发展的源流和线索,并通过综合性的书目<别录>、<七略>体现出来;第三,在校书实践和叙录撰写的过程中,发现并宣扬了古文经学的优点,为古文经学的勃兴提供了条件,并由此进一步促使今文经学的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4.
"制诏御史"是西汉重要制书的常见起首语,引领着立法、布政和封授高官贵爵之诏。学界以往从御史大夫负责颁下诏令的角度解释"制诏御史",认为其"御史"二字是"御史大夫"的省文。综括传世文献和悬泉汉简来看,这种看法并不准确。"制诏御史"之"御史",实际上是指"侍御史"。而"制诏御史"意指皇帝命令侍御史书记或抄录王言,并将其制成规范文书,反映的是诏令由皇帝自作,人臣负责"记王言"的制度。从性质上讲,"制诏御史"只是起到引领诏令的作用,其所以标明"御史",应该是要凸显侍御史在制书拟制过程中的作用。西汉时期,侍御史作为皇帝的近侍秘书,不仅负责拟制和玺封制书,而且拥有审核公卿奏疏之权,其权力和位望始终居于负责文书收发、传送的尚书之上。  相似文献   

15.
《江汉考古》2021,(4):102-111
西汉中央集权制下,各诸侯国受制于朝廷,包括葬制在内的各项礼制皆"仿帝制"。从目前资料看,西汉长沙国葬制受汉葬制影响较深。然而长沙地区是先秦楚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楚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强势入侵的汉葬制与楚葬制(俗)开始了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园邑、陵园、陵寝、陪葬墓、外藏坑、黄肠题凑等汉葬制为轮廓,以墓道偶人、椁箱分室形制、内外髹漆套棺、笭床等楚葬俗为内核的极富特色的西汉长沙国陵墓制度。  相似文献   

16.
西汉刻石为数极少,自东汉开始,碑碣渐兴,而成为书法在公共场合出现的主要载体。载体改变,挥毫天地大增,使书者无论在用笔、结构、章法等形式和作品整体气象乃至意境美的表现上,都有了更为充分的锤炼、积累和提高的可能;与此同时,文字刻石的工具、技术也随之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西汉帝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最高丧葬礼仪。西汉帝陵与商周那种"集中公墓制"不同,每座帝陵的陵园与茔域有相当的规模,各类建筑设施一应俱全,形成完善的管理功能,是一种"独立陵园制"。  相似文献   

18.
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出现了多处“宦皇帝者”字样。本文结合《汉书·惠帝纪》等材料,提出汉初的“宦皇帝者”,主要包括中大夫、中郎、外郎、谒者、执楯、执戟、武士、驺、太子御骖乘、太子舍人等,他们构成了一个侍臣系统,从而与作为行政吏员的“吏”区分开来了;其与“吏”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在最初“吏”有禄秩而“宦皇帝者”无禄秩。“宦皇帝者”后来则通过“比吏食俸”形成“比秩”,因而是滋生“比秩”的温床。这个“宦”、“吏”两分格局的来源及变迁,对于认识战国秦汉间官僚政治和官阶制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西汉帝陵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汉十一位皇帝,除文帝葬霸陵,宣帝葬杜陵外,其余九位皇帝都葬在咸阳。丧葬制度是当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反映,汉代帝陵制度对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陵墓制度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因而历来研究者不乏其人,其中大家有一个共识,即西汉帝陵的安排是严格遵守《周礼》的规定,实行“公墓”制与“昭穆”制的①。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提出以下异议,以祈指正。一、西汉帝陵没有实行“公墓”制据《周礼》记载,族葬墓有两种,一种叫“公墓”,一种叫“邦墓”。“公墓”是王室国君等贵族的墓葬,归家人掌管。“邦墓”是“万民所葬地”,归…  相似文献   

20.
《文物》2015,(11)
<正>伯希和旧藏西汉鸟虫书铜壶的铭文,分布于器身的颈、肩、腹部以及下腹部,以变形云气纹结合凤鸟装饰而成篆文,文字的所有笔画均用银丝错嵌,铭文和纹饰带成环状间隔分布,浑然一体,虽繁复但不凌乱。与伯希和旧藏西汉鸟虫书铜壶形制和铭文书体风格一致的,见于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出土的两件鸟虫书铜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