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河南省方城县博物馆多年来收集了一批古代官印,现选介于后: 1、解县马丞印县废品仓库拣选而得。铜质瓦纽,印面呈正方形,边长2.3、通高2厘米。阳刻,篆书(图一)。王莽改汉制,县尉为马丞。马丞、徒丞、空丞等,皆王莽时期官名。解县,春秋晋解梁城,汉置解县。故城在今山西省西南部。 2、都提控印 1961年柳河乡出土。铜质,长方形纽。印面正方形,边长6.7、通高4.2厘米。阳刻,九叠篆“都提控印”(图二)。《金史·兵志》:“元光间,时招义军以三十人为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  相似文献   

2.
1980年4月,长葛县石固村社员在田间平整土地时,发现小砖残墓一座。尸骨与棺木等因早年破坏而无存,仅在墓中收集到陶罐五个、货泉二十四枚、昭明镜一面及“红阳侯国徒丞”印一方。根据货泉系新莽时所铸之币判断,墓葬年代当属新莽时期或稍后。现将该墓出土印章介绍如下。印为铜质,正方形,龟钮,边长2.4、通高2.2厘米,印面篆刻阴文“红阳侯国徒丞”三行六字(见图)。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南阳府一》表  相似文献   

3.
《汉书》卷九上《百官公卿表》载:武帝太初元年“左内史更名左冯诩,属官有廉牺令丞尉。又左都水、铁官、云垒、长安四市四长丞皆属焉”。论者据此皆以为左冯诩属官有四市四长丞。如陈直《汉书新证》云:“西安汉城遗址中,出土‘市府’封泥最多,文字最精。又有东西南北四市封泥,皆为半通式,为左冯诩长安四市长所用者。”(1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第二版)等。这完全是对班固原意的曲解。其实,《百官公卿表》所说的“四长丞”分别指的是左都水、铁官、云垒和四市(应为西市,详见下)共四长丞。这种前面列举官名,后面级以职官…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2期刊载杨宗兵先生《里耶秦简释义商榷》,引用《二年律令》称:“……若丞缺,令一尉为守丞,皆得断狱、谳狱”,并认定:“汉代丞、守丞的职责是断狱、谳狱。”杨宗兵先生所引这段话载于二年律令具律。但他引用时截头去尾,背离了本意。为了阐明真相,现将具律这一条全文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西汉“昌平家丞”印,渭南郭西刘村出土。印面为正方形,通高1.9、边长2.3、厚0.9厘米。瓦钮,径1.5厘米。现藏渭南市博物馆。《文博》1987年第二期左忠诚先生《渭南市博物馆收藏七枚秦汉铜印章》文重点介绍此印。然误释为秦“昌平冢承”印,考释亦有严重错误。1988年第一期张涧苇同志《‘渭南市博物馆收藏七枚秦汉铜印章’辩误》文指出左文之失,然于“昌平”地望,印章断代等问题或有错误。1988年《中国考古学年鉴·秦汉考古》中该印释文、年代基本延袭左文之误断。兹不避简陋,重新考证,以免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6.
《文物》2017,(12)
<正>一《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收录一枚命名为"桂阳大守行丞事南平丞印缄"的木牍(出土号1003),牍左部、上部残损,存文两行[1]。桂阳大守行丞事南平丞印临湘丞掾驿马行第一行细笔小字系收件后二次书写,牍正中粗笔大字"临湘丞掾驿马行"署明收件人及传递方式[2]。从题署内容看,木牍应为封检,但不见  相似文献   

7.
西汉“昌平家丞”印,陕西渭南郭西刘村出土.印面为正方形,边长2.3.厚0.9.通高1.9厘米.瓦钮,径1.5厘米.《文博》杂志1987年2期左忠诚《渭南市博物馆收藏七枚秦汉铜印章》文重点介绍此印,然误释为秦“昌平冢承”印.《文博》1988年1期张涧苇《<渭南市博物馆收藏七枚秦汉铜印章>辩误》文指出左文之失,然于“昌平”地望,印章断代等问题上亦或有误.1988年《中国考古学年鉴·秦汉考古》中该印释文年代基本延袭左文之误断.兹重新考释,以免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元明清文学研究生,把《明诗纪事》(六)张溥条下陈贞慧《山阳录》一段话问我。原文如下:天如文丰蔚典赡,兼家丞、庶子之长。崇祯丁丑,余与仲驭、朗三诗酒娄上,见其实客辐辏,帷如云,口授吟谣,手校坟典,筝歌赏笑,五官并应,绝叹为二刘更生。他问“家丞”、“庶子”及“二刘”各为何人。我只知前二者为官名,但不知所指何人;“二刘”只知指汉代向、歆父子,但未闻其“五官并应”。于是我查《明史·文苑传》,无所得。又拟查张溥所辑《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因事未果。当夜睡在床上,忽然想到何不查一下《佩文韵府》、《渊鉴…  相似文献   

9.
秦封泥“□禁丞印”,文字经考证,应为“■禁丞印”。“■”同“玤”,地在秦汉时古渑池,春秋时期“玤宫”作为周王“离宫”,具备苑囿等可供游玩的职能。战国时期,秦国取得渑池后,将“玤宫”和苑囿提升到新高度,专门设立“玤禁”负责离宫和苑囿安全。随着秦朝灭亡,汉初革秦制,“玤宫”及附近苑囿最终被更名后的“渑池宫”替代了。四枚同文秦封泥的存在,是这段变革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10.
秦封泥“□禁丞印”,文字经考证,应为“■禁丞印”。“■”同“玤”,地在秦汉时古渑池,春秋时期“玤宫”作为周王“离宫”,具备苑囿等可供游玩的职能。战国时期,秦国取得渑池后,将“玤宫”和苑囿提升到新高度,专门设立“玤禁”负责离宫和苑囿安全。随着秦朝灭亡,汉初革秦制,“玤宫”及附近苑囿最终被更名后的“渑池宫”替代了。四枚同文秦封泥的存在,是这段变革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11.
《江汉考古》一九八五年第二期发表了《谈宜城楚皇城出土的二方印章》一文(以下简称《印章》文),对出土的“中左偏将军”及“晋蛮夷率善邑长”印的官制沿革、地位,以及时代进行了较详的论述,读后颇有收益。但我对《印章》文中关于偏将军一职始于新莽,“偏将军”一称为武职,西汉无此官号;偏将军官秩应与大将(军)同;“晋蛮夷率善邑长”印中之“蛮夷”当为南郡蛮。这四点有不同看法,想提出来与《印章》文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12.
展览     
《文物天地》2021,(3):127-127
上海,中国印文化大展“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目前正在韩天衡美术馆举办。展览以中国印章发展历史为主线,汇集中国历代玺印与名家篆刻作品、明清以来集古印.谱和篆刻家印谱及珍稀印材等560多件展品,其中近七成为首次公开展出,包括西泠印社藏中国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玺印汇录《顾氏集古印谱》。  相似文献   

13.
《周礼》中的“胥徒” ,旧说是“民给徭役者” ,实际上并不准确。从《周礼》各官的职文来看 ,胥徒是服务于宫廷及官府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仆役群体。有的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 ,有的伺候贵族、官吏的生活起居 ,有的充当随从 ,有的担任侍卫。《周礼》中的胥徒地位十分低下 ,接近于奴隶 ,是王室及各级官吏役使的对象。研究《周礼》中的胥徒 ,有助于判断《周礼》的时代。“徒”的意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周礼》对“徒”字的使用 ,与睡虎地秦简中的“徒”最为契合 ,这就为《周礼》成书于战国晚期增添了佐证  相似文献   

14.
楚系官玺例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系玺印有它独特的风范,雄立于先秦古玺艺术之林。它的价值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以印学研究为例,在用印的方法上,我们过去知道用色盖印的方法始自北朝。出现“朱印”用词始于《魏书·卢同传》及《北齐书·陆法和传》,时间约在公元516至554年之间。使用“朱印”的实例则是出自甘肃敦煌石室所藏的古写经《杂阿昆昙新论》残卷,卷背上盖有“永兴郡印”朱色大印,其时代上限为南齐隆昌元年,即公元494年,早于文献记载数十年。这就是为印学界所公认的“濡朱”之法始于北朝的观点。1957年,长沙左家塘出土的楚国纹绵上发现了朱色印记,使我国玺印用朱色打印的历史提前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5.
秦印探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战国古玺印特别是齐、燕、楚三国古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对地说,秦及三晋玺印的研究成绩较小。秦文字上承西周金文,战国时发展为小篆,成为统一文字的标准,并深深地影响了汉代文字。因为这一原因,秦印文字一方面明显有别于六国文字,另一方面又与汉印不易区别。前人玺印著录书,如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有所谓“周秦印”,今天能肯定为春秋以前的玺印极少,故“周秦印”绝大多数应为秦印,但其中必有不少汉印。而另有些著录  相似文献   

16.
部曲将与部曲督印,常见于印谱著录,旧谱如《汉铜印丛》、《十钟山房印举》、《十六金符斋印存》、《鉨印集林》、《金薤留珍》等。其中以《十钟山房印举》、《金薤留珍》著录较多,《十钟山房印举》著录部曲将印计有54方,部曲督印20方;《金薤留珍》著录部曲将印30方,部曲督印13方。新谱如《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周叔弢捐献玺印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吉林出土古代官印》、《中州古代篆刻选》、《陕西出土历代玺印选编》、《续编》、《故宫玺  相似文献   

17.
古官玺中涉及的地名颇多,其研究对古文字、古地理及古玺分域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玺文的形体分析角度出发,对《古玺印菁华》收集的三方官玺予以考证,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徒考     
■钖生先生在《谈■·隨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一文中说。“左■徒,右■(徒)—左(?)徒疑即见于《史记》的《楚专家》《屈原列传》等篇的左徒。”在■说的基础上汤炳正先生撰有《“左徒”与“登徒”》,一文■结论是:■即升的本字.升、登二字通用无别.■徒即登徒左■徒即左徒。左徒与登徒是一个官职的两种简称。以上两说笔者均表赞成。拙文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对“■”“登”二字的本义。以民■徒,登徒的职掌所作的撰时。  相似文献   

19.
1998年夏天,定西县博物馆征集到一方汉代“颍阴丞印”封泥。它出土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定西县口镇汉代遗址。封泥印呈正方形,灰褐色;边长2.5厘米,四角抹圆,两下角略残缺;正面印文为篆书体“颍阴丞印”,背面留有绳索束扎过的痕迹;质地较坚硬。这枚封泥印为定西地区...  相似文献   

20.
<正>宰相是对中国古代辅佐天子、总领百官的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不少朝代并没有将宰相作为正式官名,而是另设特定的官名。宋朝先后以同平章事、尚书左仆射、右仆射及左、右丞相为宰相,又先后以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尚书左、右丞为“执政”,合称“宰执”。根据《宋史》中宰辅年表的记载,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恭帝德祐丙子年(1276)前后共316年,宰执合计377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