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拙文《陈独秀字号笔名化名考释》在《民国档案》1986年第4期发表以后,吴稚甫同志在该刊1989年第4期、1991年第3期先后发表了《陈独秀笔名补遗》和《(陈独秀字号笔名化名考释)质疑》两篇文章(上述三篇文章分别简称《考释》、《补遗》、《质疑》)。对吴同志如此关注陈独秀研究,我深表敬意。同时也想发表点粗浅的意见,以求教于吴同志。《补遗》一文的第一句话,是引证的《考释》最后一句话。原话是“根据以上的统计,陈独秀一生便用过三十七个名字,已查考清楚的有三十五个”。而《补遗》在引用这句原文时,却添加了个“共”字,说他“一生共使用过三十七个名字”,这显然不是我的本意。我写作《考释》的用意,一是向读者介绍我认为已经查考清楚的名字;二是请读者“修正、补  相似文献   

2.
拙作《陈独秀早期的两组“佚诗”考析》一文(见《安徽史学》1985年第1期,以下简称《考析》),对陈独秀在1908年至1910年间的思想与活动,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近读《安徽史学》1985年第五期,上有《亦谈陈独秀的“佚”诗与“隐居”》一文(以下简称《亦谈》),对我的观点提出异议。为此,我写了这篇《再论陈独秀的“佚诗”与隐居》,与《亦谈》作者商确。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作诗甚多,佚者不少。如有发现,自当珍视。欣读《安徽史学》一九八五年第一期《陈独秀早期的两组“佚”诗考析》(以下简称《“佚”诗》)觉名不副实,有补正之必要。一在“五四”以前,陈独秀(时名仲甫)的诗,在我国诗坛上负有盛名,在革命青年中颇有影响,如周恩来同志于一九六○年左右尚能一字不讹地背诵陈独秀在清末所写的《存殁六绝句》。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独秀已躬亲倡导白话诗,罗章龙说:“自一  相似文献   

4.
任建树同志的《陈独秀字号笔名化名考释》,(本刊86年第4期,以下简称《考释》)是一篇学术价值较高的文章。我曾多次认真研读,在感到获益良多的同时,也觉得其中有某些不足之处。今不揣浅陋,试言于下: 一、《考释》说:“顽石,陈独秀变成托派以后的笔名”。此说误。诚然,陈独秀在变成托派以后是使用过这个笔名,如1932年1月6日,他在他和刘仁静主编的《热潮》杂志第6期上发表的《中国民众应该怎样救国即自救》一文的署名就是“顽石”。但早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他就已使用这一笔名,如1911年5月,他在《留日女学会杂志》第一号上发表《女学之必要》以及同年6月在《时事新报月刊》第一号上发表《禁米之必要》,署名都是“顽石”。  相似文献   

5.
再评陈独秀的《论国民政府之北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评陈独秀的《论国民政府之北伐》郭盈宏1926年7月7日,正当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兵北伐的时候,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上发表了《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①(以下简称《北伐》。该文认为,这次北伐仅仅是“讨伐北洋军阀的一种军事行动,而不能代表...  相似文献   

6.
《南疆和田区的丝玉》一文错误百出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出版的第二十二卷第二期《旅行杂志》,刊登过陈澄之撰写的《南疆和田区的丝玉》一文,这篇张冠李戴、胡话连篇的文章发表于五十年前,本可置之不顾。但近年有人摘录推荐,认为“考证了和田所属各县的地名”,有“独到之处”。(苏浩发:《民国时期一篇有关和田地名的文章》,载1985年第3期《新疆地名通讯》)因此,笔者对其主要“独到之处”要予以辨正,以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7.
关于陈独秀认识李大钊的时间,史学界普遍认为是1914年。胡寄樵先生在《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发表《陈独秀认识李大钊时间考》一文认为“断然不会是1914年”,而应在1907年至1909年期间。其依据仅仅是陈独秀在民国十五年向葛康俞转赠李  相似文献   

8.
1917年1月,创刊已一年之久的《新青年》杂志在第2卷第5期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月后,第6期旋又推出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由此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9.
吴孟明 《炎黄春秋》2001,(10):35-35
2001年《炎黄春秋》第4期舒芜在《佳人空谷意,烈士暮年心——读陈独秀致台静农书札》一文中,对抗战时期陈独秀每月300元生活费来源问题引述了蒋梦麟在《新潮》中的一段话:“(陈独秀)抗战期间住在重庆江津,生活一直由北京大学维持他,政府也要我们维持他。有一次我忽然接到他的一封信,说我们寄给他的津贴没有收到,是不是已经停止了?”  相似文献   

10.
一陈氏人权说有多义性“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在救亡唤起下的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为那个时代“思想界的明星”的陈独秀的启蒙思想是这场运动的精神。在1915年9月15口创刊的《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代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明确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科学与人权”遂成为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基本方向,这亦是陈独秀启蒙思想的菁华。此后,在七卷以前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对资产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这个名字在本世纪一十年代和二十年代是非常响亮的。人们听到陈独秀的大名时,不管是高兴也好,痛恨也罢,都象章回小说里常说的一句话:“如雷贯耳”。可是在这以前,只有陈独秀其人,没有陈独秀之名。“陈独秀”这个名字是他在一九一四年才开始使用的。陈独秀一生用过许多名字,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含意,并同他的经历和思想演变有所联系。现在把他一生使用的名、字、号、笔名、化名,向读者作一简要的介绍,请修正、补充。庆同是他的谱名。据他的三子陈松年回忆,陈氏家族各代谱名中间的一个字,是由二十个字排列组成的,即“……天章衍庆遐,长远传祖德,永远振家邦。”①庆同是他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12.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独秀因主编《热潮》杂志,发表抨击日本侵华和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的文章和传单,在1932年1O月15日,同彭述之(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被国民党政府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及“危害民国”的罪名,在上海逮捕,接着被押解到南京,暂押在江宁地方法院候审室。此事轰动全国,国民党报纸以“悬赏万金缉拿”的“共产党首领陈独秀被捕获”,大肆宣传。其实,早在1929年11月,陈独秀因托派问题已被开除党籍。1932年10月3O日,天津《大公报》第4版上,刊出了两人的照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9月     
《华夏人文地理》2004,(9):18-19
《新青年》 出版 1915年9月15日,留日归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改称《新青年》),高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反对旧道德、旧文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抨击封建主义文化。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相似文献   

14.
拙作《勘补》一文发表于《文物》1996年第2期,现将上文存在的遗缺与不足之处,补正如下。 1.墓志第23行曰:“夫人重衮,故实六宰相之女也,升天皇帝(即太祖)之甥。”关于羽之岳父实六,史载与其名氏相似者有萧室鲁(或曰实鲁)。据《辽史》本纪,“太祖四年以后兄萧敌鲁为北府宰相”(列传中又称太祖妻应天皇后为敌鲁女兄,微误),“神册二年以后弟阿古只为统军”。此后本纪中在阿古只之下接连提到萧实鲁与室鲁的名字,如“实鲁为先  相似文献   

15.
《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4期刊载的唐建德先生撰写的《茅台洒与蒟酱辨》一文(以下简称唐文),对拙作《名酒之冠茅台酒》(原载《纵横》1986年第5期)、《茅台酒史略》(原载《贵州地方志通讯》1986年第5期)两文中的一些史实和论点提出了异议。对唐先生的看法和做法,笔者无法苟同,特此与唐先生商榷。唐文引用拙作时,几乎每处都有错误。拙作原文中说“……”早在西汉武帝年间,即距今二千一百年前,今之仁怀县一带,已经出产甘美可口的果酒‘枸酱’了。”唐文引用时,腰斩去了“早在、今之、  相似文献   

16.
在生物分类学中,“人类”(Home)是个属名,一般认为,人类这个属可以分为三个种:能人、直立人和智人。近年来,随着科学新发现的增多,有人还提出了不少人属新种名,如“鲁道夫人”、“匠人”、“海德堡人“等,但这些新种名现在还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吴汝康:《人类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和新问题》,《人类学学报》1994年第4期;《对人类进化全过程的思索》,《人类学学报》1995年第4期。托拜厄斯:《直立人及其在人类演化上的位置》,《人类学学报》1995年第4期。刘武:《西班牙新发现的人类化石及人属一个新种的命名》,《人类学学报》1997年第4期)。我们…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中共党史研究》第2期,载左双文《国民党对晚年陈独秀的资助与陈独秀的态度》一文,我是相信作者的材料和考证的。作者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查得档案五件,均注有“密”字,系有关国民党官方以朱家骅个人名义,在1940年、41、42年三年向陈独秀分别赠款一千元、五千元、八千元,并有陈独秀1942年1月29日致朱家骅信,表示“以后如再下赐,弟决不敢受,特此预陈,敬希原谅。”1942年1月一次赠款八千元,有陈布雷致朱家骅信(档案一件),是陈布雷“呈奉谕示”即经蒋介石批准的。1942年重庆物价已大涨,此八千元已不可与抗日战争爆发前,即1937年上半年时的物价同日而语了。  相似文献   

18.
1990年《史学月刊》第3期发表拙文《续论中国近代史上若干问题的“情”与“理”》。(以下简称郑文)1992年,郭世佑先生在《史学月刊》第1期发表质疑文章《“情”与“理”不宜作为评价中国近代史的价值标准(《续论中国近代史上若干问题的“情”与“理”》一文质疑)》(以下简称郭文)。郭文洋洋万言,其质疑之具体、细致、不厌其烦、不惜笔墨之功实令人感佩。笔者从中获益匪浅。历史问题,有不同评价、不同见解,这是不足为奇的。史学工作者都在力求恢复历史原貌,力求客观评价历史、说明历史。如果史学界出现郭先生所期望的,思路都如郭先生那样的“一致性”,那才是不可思议的。本来,对郭文所持的不同学术观点,可以置而  相似文献   

19.
《文物》于1998年第8期发表的《徐州师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及王恺先生“印章”文,释文有多处误释。第45页图版第15印应释“朐之右尉”,误释为“昭之右尉”。因此字误释,该文误以为西汉楚国有昭县(第47页右第1行)。此字形体,可参考罗福颐《汉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卷四第14页“朐”字,又可见罗福颐主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号“朐长之印”。王先生此文亦提到该楚王陵另有“朐之左尉”印(第47页左倒9行),亦可对照。  相似文献   

20.
1923年4月和12月,陈独秀先后发表的两篇文章:《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以下简称《两篇文章》),历来被认为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代表作。的确,陈独秀在两篇文章中提出了“二次革命论”的观点,但陈独秀写作这两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和意图并不是为了阐述他的“二革命论”,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