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王刚 《神州》2011,(17):115+117
比亚兹莱是继王尔德之后唯美主义运动的突出人物,19世纪末英国"颓废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插图画家,他让"恶"开花,一个做黑白画的艺术家直接影响到现代艺术,其艺术形式与理念甚至波及到设绘画、文学等领域,比亚兹莱的黑白画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充斥了罪恶的激情和颓废格调的另类世界,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手法无法将他的作品简单的归入任何一个派列,而他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也是任何其他画家所无法给予的,他对线条有无比的驾驭能力,"线条"基本是他的代名词。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比亚兹莱绘画的艺术特点,分别从绘画理念、题材、画面形式特点、作品的批判与讽刺、晚期转型这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旨在展示一个以"恶""颓废""嘲讽"、"邪恶"甚至"色情"为艺术创作元素的"颓废主义"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2.
王刚 《神州》2011,(8):115-115,117
比亚兹莱是继王尔德之后唯美主义运动的突出人物,19世纪末英国“颓废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插图画家。他让“恶”开花,一个做黑白画的艺术家直接影响到现代艺术,其艺术形式与理念甚至波及到设绘画、文学等领域,比亚兹莱的黑白画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充斥了罪恶的激情和颓废格调的另类世界,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手法无法将他的作品简单的归入任何一个派列,而他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也是任何其他画家所无法给予的,他对线条有无比的驾驭能力,“线条”基本是他的代名词。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比亚兹莱绘画的艺术特点。分别从绘画理念、题材、画面形式特点、作品的批判与讽刺、晚期转型这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旨在展示一个以“恶”“颓废”“嘲讽”、“邪恶”甚至“色情”为艺术创作元素的“颓废主义”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3.
自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来,农业问题就一直是马克思主义论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情境的变化,农业转型概念的内涵却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域中逐步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概念的内涵被双重化了,具有了“内在的农业转型“和“外在的农业转型“的双重含义。与“农业转型“概念的这种演变相适应,农业问题研究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王晓杰 《神州》2013,(15):236-237
建设一个现代模式的高职图书馆,是我们目前应该从概念和理论上搞清楚的关键问题。图书馆的类型、形态、特征,正如任何一个对象都包含着形势与内容、外在与内在、环境与系统、物理与虚拟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认识职业院校图书馆概念外延与内涵的变化,以及广度与深度,才能促使其提升职能地位不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韦青王 《神州》2011,(6S):62-62
艺术过滤了现实生活中的嘈杂之音,而呈现出清澈明朗的心境与气象,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式美”,而是康定斯基的“内在的音响”。康定斯基主张将外表的艺术性逐出画面,摆脱熟悉的眼睛的感性享受,倾听灵魂的声音。如果在一幅画里一根线条从摹写实物的目的解放出来,它的内在音响就不再因旁的任务而被削弱,从而获得完满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的音响,其实正是现代人对自然的内心感受与渴望。我们都知道,从事绘画的画家都是从生活中提取艺术精华,并加入了自己抽象的艺术情感,为自己创作注入了艺术的活力。由此引导下进行艺术夸张处理,以求得到更强烈地表现出生命活力及富有个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徐璞 《南京史志》2023,(20):20-21
<正>一、挖掘绘画美的绘本,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一)优美的线条,鲜艳的色彩幼儿从涂鸦期就开始接触线条。坚硬直率的直线、舒展优美的曲线、线与线之间的交叉碰撞和组合变化,都让幼儿感受到线条的美感与魅力。绘本中的线条也是如此。例如,绘本《点和线》《跟着线走》采用简单的线条装饰画法,把舞动的线条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图案中线条装饰的规律美,并进行改编,将这种装饰方法运用到其他画面中,使幼儿在不断尝试、创造、欣赏中丰富审美感知。  相似文献   

7.
赖舒琪 《东方收藏》2023,(1):143-145
阿道夫·冯·门采尔(Adolf Von Menzel,1815—1905)是19世纪德国现实主义代表画家,本文从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工业文明等背景出发,浅析他的油画作品《轧铁工厂》,分析其内容和形式,了解其外在的绘画表现和内在的精神情感。此外,结合当代审美价值取向,将门采尔的绘画表现融入到当代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当中,并阐明门采尔的劳动者主题对于新时代中国“劳动者精神”相关主题创作的影响与启发。  相似文献   

8.
画家在刻划人物和客观物象时,不仅要追求外在的"形似",还要努力体现内在精神的"神似"。写形是为达到传神目的的手段,"神"依托于"形",形与神相互映照,才能"传神写照",从某种意义上说"神似"比"形似"更重要。  相似文献   

9.
作为教育科学得以建构的教育研究方法在当代显示其外在的丰富与内在的贫困,方法论建构不成熟,熙熙攘攘但难见其实质性进展。需要通过着力于培育复杂性的研究思维、拒绝简单性思维的统治,使得复杂科学融入到当代教育研究中,从而建构科学化的教育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田勇 《神州》2011,(11):192-192
中国传统文人绘画和西方油画是两种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二者在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支撑下,从思想感情到表达的内容,从表现形式到再现方法。形成了各自的绘画语言体系。但无论是东方的中国传统文人画还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点上二者之间即有着外在形式上的差异,也存在着精神层面上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田勇 《神州》2011,(26):192
中国传统文人绘画和西方油画是两种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二者在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支撑下,从思想感情到表达的内容,从表现形式到再现方法,形成了各自的绘画语言体系。但无论是东方的中国传统文人画还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点上二者之间即有着外在形式上的差异,也存在着精神层面上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蔡智力 《清史研究》2020,118(2):61-72
中国古代的学术批评,往往以"虚""实"作为评价尺度,但是,何为虚,何为实,往往依批评者的主观认识而定。在《总目》的批评视野中,虚实概念存在不同层次,且呈现辩证结构关系。在学术内容层面,《总目》所谓之虚实,主要就内容状态充实与否,与内容性质切近人事与否而言;在学术方法层面,则主要就方法是否征实可据而言。内容与方法是一体两面关系,如二者均被认定为实,便可称为"实学"。但对《总目》而言,"实学"只是相对的实,其上仍有"致用"的进径。在学术致用层面,《总目》的虚实论仍存在三层辩证结构:就目的论,"实学"如无经世目的亦仅为"虚文";就效用论,有经世目的而无实效亦为"虚文";就实行论,有实效如不施诸实行,亦仍为"虚文"。由"虚实"这种变动不居的概念特征,以及《总目》虚实论的复杂性可见,近年兴起的"实学"研究,其"实学"概念的确当性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理论研究流派、进程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系统科学发展历程为脉络,梳理现今蓬勃发展的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理论研究成果,辨析了不同流派的核心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探寻该领域研究的共同纲领与范式尚未形成的内在原因,提出摒弃现有不同理论观点之差异,集各家之所长,以"非线性思维"、"整体思维"、"关系思维"及"过程思维"的系统科学探究方式为指导,以系统要素间耦合关系及其思想为进程构建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理论研究框架,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与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有关全球史的争论,不仅考验着超越民族国家的历史理解,同时也寻求非欧洲中心论的研究思路。这在历史解释和研究设计两个层面上影响着历史空间与历史时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将科泽勒克的时间层次理论拓展到全球空间,以此反思全球概念史的多种可能性。为此,本文将引入"空间层次"概念。首先详细探讨历史化及其与空间化和时间化的关系和互动;其次思考全球空间和时间的复杂性对比较史学和概念史的影响;再次引入一套全球史的三重张力框架——规范性张力、时间张力与空间张力,将其作为一种研究方式,通过全球概念史来具体展开历史研究问题。就时间和空间而言,以往的全球史所讨论的,要么是欧洲强国是否领先非欧洲国家的问题,要么是所谓西方的线性时间观与非西方循环时间观之间的对立问题。本文以时间层次为出发点,打破线性与循环的对立逻辑,转而强调一种基于(历史)人物的、多语言的、全球性的概念史,以此来更好地理解时空活动。  相似文献   

15.
陶火生  粱悦凤 《攀登》2005,24(2):45-49
生态型生产力作为自然力、劳动力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结构张力的总和,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生态学视阈从整体性上考察了自然力、劳动力和生态制约性的内在综合;从系统论维度而言,生态型生产力是生态机制对劳动生产力的内在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历史表明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劳动力与自然力的辩证过程。正是这三个方面为生态型生产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南海诸岛古今地名变化的梳理,认为,对于中国大陆而言,中国南海从模糊的区域概念到明确的地理界线,恰恰反映了中国南海疆域形成的历史过程。从古代历史上的“有疆无界”到以“U”形断续线为标志的南海疆域的底定,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不仅发现、命名并长期开发经营了南海诸岛,而且历代中国政府行使了连续不断的管辖权,从而确立了中国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地位。  相似文献   

17.
任丽 《神州》2011,(6X):159-159
物理概念是人类在探索物理世界过程中,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的。任何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就物理概念而言,一般要经过“基本概念一逻辑数字概念一科学物理概念”,其发展、完善的过程不乏有过程的科学分析,研究方法的确立以及人文价值的体现,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其中的内容。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必备知识,所以物理概念教学必须给予足够的蚕视。  相似文献   

18.
赵巧艳 《人文地理》2011,26(6):67-71
在剖析现有研究忽视民族旅游与社会性别互动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框架内可以实现二者统一的观点。然后以龙胜金坑梯田旅游与红瑶女性角色变迁为调查对象,借助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四个关键概念--场域、惯习、资本和策略,很好地解释了金坑旅游与红瑶女性角色变迁的互动机制。研究表明:场域的变化提供了社会性别功能发挥的空间,不同的社会性别在不同的场域内依靠自身所拥有的资本形式,通过相应的内在策略实践与外在偏好选择实现了不同资本功能的转换,资本功能的实现又生成并强化了惯习的形成,并最终表现为场域结构的优化与功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认为传统的儒家哲学是一种伦理学,那么,道德问题即是其最主要的问题。在传统的儒家哲学里,道德是内在的,因而是超越历史的。而在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里,因为消解了传统儒学"天理"、人性之道德价值性的内涵,因而道德是外在于人的,是社会之理的基本内容;人所有的道德理性,也由此从传统儒家哲学之道德的"内在自觉"而向新理学之"外在自觉"转换了,因而也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变化。  相似文献   

20.
封赠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但在今天的史学研究领域却处于边缘的位置,与之相关的种种问题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就概念的基本内涵而言,封、赠间不同的区分方法,昭示了不同层面封赠概念的存在。对制度起点的追寻与认知,反映并影响着人们对于封赠制度的看待方式;时人说法与作法之间的错位,则导致了后人对于封赠制度理解的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