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我国古代刑法中的身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将我国古代刑法中的身份分为五个方面:(1)基于生物学特征之身份。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年龄和疾病;另一类是妇女和孕妇。(2)基于职务、职业之身份。(3)亲属身份。具体包括亲属相犯、亲亲相隐、族诛与缘坐、亲属相奸等方面。(4)社会等级身份。具体包括等级特权和良贱相犯。(5)共同犯罪中的身份。其中,唐律的有关规定最为细致、完备。  相似文献   

2.
五四前夕学生集体身份的建构遵循着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过程,有着强烈国民身份意识的新学生因此而大量出现。在五四运动的高潮阶段,国民身份意识是主导五四学生的最高身份意识。中国政府和社会精英对五四学生国民身份意识的培养与灌输,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刻意而为之”的倾向。五四学生的国民身份意识是促使学生运动政治转向的内在诱因,学生运动的政治激进化超越了北京政府的可控范围。结果,当局者往往无法控制那些具有强烈国民身份意识的学生群体。在五四运动后期,学生界面临国民身份意识与学生身份意识的认同困惑,社会舆论对学生的身份资格也发生各种争论,客观上促进了学生界的思想分化。在此背景下,1920年春北京政府对干政学生的身份界定,不仅暂时有效地取缔了学生运动,也是对其在此之前刻意提倡学生国民身份意识行为的一次否定。  相似文献   

3.
论文从身份政治的研究视角,对移民认同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移民认同问题的研究包括三个主题:族群身份层面的文化认同主题、民族身份层面的国家认同主题和全球化时期多重身份层面的全球认同主题。国际移民身份政治研究在时间线索上依据从单一到多维的趋势发生和发展;新的自变量的介入导致研究模型随之发生变异,以保持对后来出现的经验实际事件的有效解释和预测;移民身份政治研究可以提供多领域研究之间的共同理解的基本框架,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刘庆  冯兰 《人文地理》2014,29(5):25-30
运用武汉市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结构与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主要包含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三个因子。从身份认同程度来考察,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已经达到"半"认同水平,但身份认同内部差异较大。从具体影响因子来看,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程度依次降低。相对较高的地域认同程度反映的是迁入地"城市魅力"的效应,而相对较低的群体认同程度,反映流动儿童具有较强的"外地人"意识倾向的特点。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是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攀登》2021,40(3)
本文利用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流入地归属感、长期居留意愿、入籍意愿、身份转变四个维度测量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结合logistic回归探究了流动人口的主观社会地位对其身份认同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流入地身份的认同水平不高,不同维度存在较大差异;认同水平随测量维度的深入而降低;主观社会地位对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作用因流动者的户口类型和受教育水平而异。建议,为提高流动人口对流入地身份的认同水平,除了改善客观的生活条件,更应注重其主观感受,尤其是主观的社会地位认知。  相似文献   

6.
基于技术的发展,旅游网站机器人客服对话质量显著提高,在互动方面和人工客服具有高度相似性。顾客是否知晓机器人客服的真实身份会影响满意度。然而,现有研究较少结合服务属性探究旅游网站机器人客服身份披露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基于此,文章利用两个实验讨论了机器人客服身份披露和服务属性对顾客满意度的交互作用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在享乐属性的服务中,无身份披露(vs.有身份披露)的机器人客服更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在实用属性的服务中,身份披露对满意度作用不显著。同时,能力感知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与机器人客服身份披露相关的研究,也为旅游网站机器人客服身份披露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论文基于对美国加州一间华人基督教会的参与式观察,从个体和群体之间互动的角度,探讨了基督教对民族身份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置于跨国的社会语境中考察。研究发现,基督教会在海外华人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华人基督教会的传播体系由话语修辞、日常交往和集体仪式三部分构成,从而对信众的日常生活、精神信仰和身份认同等产生全面影响。华人基督教会具有强化华人的民族身份的作用,而连结宗教身份和民族身份的则是通过话语修辞、日常交往和集体仪式而建构起来的"拟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8.
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身份等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建新 《世界历史》2001,3(6):54-66
日本学界将社会结构中的等级制度称为身份制。所谓社会等级是由一群具有同样身份的人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身份即是等级,或者称之为身份等级。身份等级所反映出的差别主要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在法律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上的权利等差。在阶级社会中,  相似文献   

9.
论文分析阐述了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认为1819—1912年间,新加坡华人族群的身份认同,受到居住地、与西方文化和南洋土著族群的互动及对中国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关中国的认知对新加坡华人族群身份认同的嬗变具有决定性作用。甲午战争后,新加坡华人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的质疑和反思。辛亥革命后,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产生了重大转变。新加坡华人族群再也不是过去唯唯诺诺的大清"臣民",他们开始基于自身主体利益的考量,大胆地向中国政治说"不"。这表明,新加坡华人族群主体性和身份认同的构建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晚唐五代至北宋初视为一历史单元,试图将医官身份的转化与再造置於这个时代多个医学知识苇体的互勤与转化之中作考察。从中晚唐到五代,国家医疗教育机构所建立起的臀官身份面对着错位和混乱,原来被排除出这些身份的苇体也被卷入这个错位和混乱的过程中,成为身份重塑过程的一部分,亦意味着原有知识边界的突破。在北宋重建制度的过程中,医学身份的关键集中于,如何通过官方医学教育重塑医学身份和如何重建官僚制度内对医官的考核方式。这最终重新塑造了此时代的医官身份,一种新的知识固景也逐渐从不同的知识传统中呈现雏形。  相似文献   

11.
张全辉  杨春梅 《神州》2012,(20):190-191
全球化语境中边疆民族电影的身份认同日趋模糊、多元,新的身份认同塑造在所难免。边疆民族电影身份认同的塑造对于解决边疆民族电影的市场困境、发展民族文化、巩固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团结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期,东南亚多国先后出现排华潮,大量华人华侨以“难侨”身份被迫返回祖国。难侨独特的生命历程和空间实践,使其展演出不同的身份协商过程和国家认同变迁。本文以珠海市原红旗华侨农场的越南难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剖析其在归国前后不同时期和不同空间的各方互动中身份协商和国家认同的演变过程。研究指出:越南难侨在群体互动、政府政策以及社会支持的影响下,在归国之前、归国初期和归国后期有着明显的身份认同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其对祖国(中国)的国家认同不断加强。研究通过时空耦合视角为移民的身份协商和国家认同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框架,亦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在难民治理和侨务政策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沈秋敏 《神州》2013,(16):9-10
近年来,身份寻求问题已经成为了研究的一个热点。一个人的种族,文化,性别,语言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人们不能确定自己的归属时,身份危机常常会发生。尤其对处于双重身份下得美国华裔妇女们来说,她们的身份探求过程更是了历经艰难险阻。随着美国华裔妇女们在各行各业开始崭露头角,因此如何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寻求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和性别身份,也成了当今美国华裔妇女们解决当前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以印尼客家人这一华人次族群为个案,以身份构建为视角,论文通过考察印尼华人再华化的内生动力,揭示了再华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复杂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论文认为,再华化本质上是印尼华人在民主化改革后进行身份重构和争取合法权利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赋予"印尼公民"以文化多样性和政治包容性的内涵。协调中国移民后裔与印尼公民这两种身份之间的关系,是印尼华人身份重构的根本任务。印尼客家人通过政治参与以及积极推动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和华文报刊的复兴,为再华化与印尼华人的身份重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印尼华人的再华化与身份重构都是未完成的事业,二者的未来走向既取决于印尼国内政治的变迁,也取决于印尼华人社会的选择与内聚力。  相似文献   

15.
西北汉简“卒家属廪名籍”中的“大”“使”“未使”“小”身份,整齐登录,以年龄为界,长期保持稳定,用于廪食配给。肩水金关汉简“家属符”、秦汉户口簿籍中的“小”“大”身份,时而省记,以婚姻、傅籍为界,其界限常随国家政治经济需要而调整。三类簿籍中的“小”“大”身份,虽然名称相同,但是内涵迥异,甚至同类簿书中的同名身份,男、女之间亦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分类整理簿籍、辨析文书性质、判断男女身份之异同,是研究秦汉各类身份之内涵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6.
认同的悲剧——《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玲艳 《沧桑》2009,(2):240-241
本文以祥子特殊身份的转换:破产农民——市民——流氓无产者为线索,采用身份认同的理论研究祥子想摆脱农民的身份进入市民阶层失败,最终成为流氓无产者的悲剧。文章通过对祥子悲剧成因的具体分析,阐明了这样的结论:祥子由于自身的迷失导致社会身份认同的失败,最终走向精神的堕落和死亡。  相似文献   

17.
i助 《民族译丛》2007,(5):71-78
加拿大联邦的《印第安人法》是一部规范土著人的法律,根据这部法律登记在册的土著人才具有正式土著人身份。本文论述了加拿大土著人身份确认的演变及现状,并就加拿大土著人身份和中国少数民族身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8.
倪世光 《世界历史》2006,1(3):101-107
骑士身份的辨认,仍是学术界探讨的问题。骑士与贵族是两个不同概念下的群体,应区别对待。较为精良的装备是骑士军人身份的突出表现,准入仪式在多方面标明了骑士的社会身份。骑士集团以世俗贵族为主体也包括一些其他社会成员,他们居于社会的强势地位,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曾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佚名 《文史月刊》2014,(3):48-49
在取得执政地位之前,由于工作需要,中共的党员分为两种:一是公开身份的党员,二是不公开身份的秘密党员。不公开身份的秘密党员中,知名的有被称为前“龙潭三杰”的李克农、钱壮飞、胡底,被称为后“龙潭三杰”的熊向晖、申健、陈忠经,以及白崇禧身边的机要秘书谢和赓等。这些秘密党员和上级都是单线联系,有的直至病逝或牺牲,人们都不知道他是中共党员。  相似文献   

20.
赵春苗 《黑龙江史志》2011,(9):57-58,6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体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嬗变和转型.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关键.通过分析失地农民群体性身份认同危机成因,提出对失地农民特殊保护的法理基础,进而从法治角度提出解决途径,及构建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