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讯     
《吕著三国史话》在"赤壁之战的真相"一章里,作者说,"孙权和曹操,本无嫌隙,当时假使投降,曹操还要格外优待,做个榜样给未降的人看的。所以当时孙权假使迎降,就能使天下及早统一,免于分裂之祸";  相似文献   

2.
    
【掌门人】孙权【主要人物】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黄盖程普【所属领地】主要在长江以南直至南海部分,为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及安徽、江苏的部分。虽然从领土上看,魏国是最强大的,拥有当时的三分之二土地。不过吴国也不逊色,吴拥有江东八十一州和荆襄诸郡,  相似文献   

3.
黄忠晶 《文史月刊》2008,(11):63-63
吴、蜀因借还荆州的事情交恶。孙权感到刘备这个盟友不可靠,遂有夺荆州之意。为了避免两面受敌,他向曹操称臣。 这样,在我们面前似乎站着两个孙权。一个孙权在赤壁之战前夕,雄姿勃勃,英明果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个是10年后的孙权,为了求得生存,不惜屈身事曹。前后不过10年,态度判若两人。叫我们怎样来看待这个孙权呢?  相似文献   

4.
再论关中东部战国时期秦魏诸长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战国时期,魏国曾在河西修筑过长城,即所谓魏国的西长城。关于魏国西长城的遗迹,拙著《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一文曾有所论及。近年来各方同好者也先后注意及此。或撰述论著,或绘制舆图,见仁见智,各具特色。自魏国始  相似文献   

5.
佚名 《文史月刊》2013,(12):70-71
三国时期,孙权继承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打下的基业,据有江东,建立吴国,史称“东吴”,孙权就是吴国的开国皇帝。这样一来,孙权就成了当时吴国最高层的领导人。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孙权这个人的性格中有着好几个重大的缺点,这些缺点对于吴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魏国徙都大梁时间及其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国徙都大梁时间及其经济发展陈昌远魏惠王为发展自己的实力,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这是战国中期魏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可是汉、唐以来对魏国徙都大梁的时间,学术界一直争论很大,聚讼纷纭。本文就此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望大家指正。一汉唐以来,关于魏国...  相似文献   

7.
魏安釐王     
身处战国末期的魏安釐王,是魏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位君主。在位期间,少有作为,不仅没有保全魏国,止住衰落的趋势,而且由于其统治的失策,导致魏国丧师失地,国势更加衰微。公元前225年,终被秦国所灭。研究魏安釐王有利于我们了解其在位时的内政外交,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加深对魏国衰亡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根据《三国志》记载,孙权一生立嗣三次。先立孙登,后立孙和,再立孙亮。发生在孙权晚年的后两次立嗣都出现严重的政治失误,导致孙吴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激化。在此关键时刻孙权却进而剪除能臣、偏爱幼子,直接促使孙吴政权由盛转衰至亡。  相似文献   

9.
关于项羽所立的西魏国封域存在不同看法。史籍记载和相关史实可以证明,西魏国疆域包括了河东、太原和上党郡,共五十二个县。  相似文献   

10.
自孙策渡江,经过孙策、孙权两位吴主溯江而上的拓境,吴国实现了"全据长江"以割据一方的立国蓝图。三国鼎立期间,吴、蜀以联盟为主,吴国西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战争集中在与魏国对峙的江淮、江汉之间。吴、魏对峙中,吴国依托长江,通过相关政区建置,在"竟长江所及"的地理优势下,积极经营江北防线,以取得"固国江外"的战略优势,同时配合江南沿江的指挥中枢、滨江防御和后勤补给,兼顾中、下游之势,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有效利用长江这一天然屏障,与北方政权长期对峙。本文即以吴、魏对峙为背景,考察吴国沿江政区建置中的军事方略。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当上了魏国一把手。这是一位聪明有远见的青年领袖,他的理想就是带领人民勤劳致富奔小康,使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的超级大国。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魏国西河与上郡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魏国上郡与西河的范围,学术界还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在梳理有关史料记载和考察已有的研究成果之后认为,传统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即魏国西河应包括今陕、晋黄河两岸的大片土地,上郡在西河以北。从战国史籍记载来看,魏国西河还应包括上洛一带,将西河、上郡理解为一事的意见是错误的。本文还结合战国文字资料,分别考察了魏国西河与上郡的范围、属邑,以及西河与秦汉时期的内史在行政区划上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孙权晚年立储之争持续多年,是影响孙吴政局的一件大事,对孙吴之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旨在分析立储之争的背景、过程、结果,探讨各方面势力在事件后力量的消长,孙权个人素质对事件进程的影响,孙权治国思想与嗣子思想的矛盾,以探索事件对孙吴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诚然,孙吴的建国道路是一个江东本土化的过程,但是其中伴随着前进与曲折。孙权晚年的立储之争集中表现为一种对江东化过程的反动,并且直接造成孙亮时代以及孙休执政早期孙吴君权的衰弱。这显然与孙权旨在强化君权的初衷背道而驰。总之,孙吴政权无论江东本土化抑或是对江东世族的打压始终是以维护自身统治为目的。  相似文献   

14.
商榷与正误     
商榷与正误林作民一、孙权于何地建国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第249页载:“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全国统编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55──156页;“公元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这里有...  相似文献   

15.
“孝义是魏国的国都”是研究馆员侯丕烈先生在2009年提出的一个观点,他还因此主编了《孝义是魏国的国都》一书,来印证此观点。  相似文献   

16.
吕洪年 《古今谈》2004,(1):27-30
因研究工作的需要,我曾率民间文学采风队,到富阳市“吴大帝故里”采集孙权的传说和故事。经整理计得二十四则,加上原有的六则,一共三十则。我们又向当年孙权活动地征稿,先后从湖北、河北、江苏、上海等地征得孙权传说二十五则,合计共有传说故事近六十则,约计八万余字。从史学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些传说故事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鑫 《沧桑》2014,(1):70-73
孙权晚年立储之争持续多年,是影响孙吴政局的一件大事,对孙吴之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旨在分析立储之争的背景、过程、结果,探讨各方面势力在事件后力量的消长,孙权个人素质对事件进程的影响,孙权治国思想与嗣子思想的矛盾,以探索事件对孙吴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诚然,孙吴的建国道路是一个江东本土化的过程,但是其中伴随着前进与曲折。孙权晚年的立储之争集中表现为一种对江东化过程的反动,并且直接造成孙亮时代以及孙休执政早期孙吴君权的衰弱。这显然与孙权旨在强化君权的初衷背道而驰。总之,孙吴政权无论江东本土化抑或是对江东世族的打压始终是以维护自身统治为目的。  相似文献   

18.
孙权家族墓地因史志记载粗略,它的准确位置一直不详。通过对镇江丹阳高陵村的走访调查,和对姑娘墩、泊公庙、柏子墩等遗迹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现存部分遗存与孙权家族陵墓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明史·艺文志》“史部.正史类”著录:“魏国显《史书大全》五百十二卷。”同书“传记类”著录:“魏显国《历代相臣传》一百六十八卷……”黄虞稷《千顷堂书目》“通史类”著录有:“魏国显《史书大全》五百十二卷……《三才考》四十六卷《列国史补》十八卷;“史学类”著录:“魏国显《历代史书总论》二卷”;“传记类”著录:“魏显国《历代相臣传》一百六十八卷。”该书的著录大体与《明史.艺文志》相同,只是在魏国显名下又多了《三才考》等三种书。以此推论,这些书似分别由魏国显和魏显国二人所著,但事实并非如此。最有力的证据是现存明活字…  相似文献   

20.
王二黑 《中华遗产》2010,(10):106-111
命令一种 公元前258年,秦国进兵赵国的都城邯郸。当时赵国的长平军刚刚为秦所破,已无力自保,遂向有姻亲关系的魏国求救,但是魏王因畏惧秦国而不愿出兵。魏国公子信陵君意识到唇亡而齿寒的道理,执意救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