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物》2020,(7)
正2018年8~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阳泉市文物局和盂县文物管理所的配合下,对山西省盂县牛村镇后元吉村西北200米处发现的两座砖室墓(编号M1、M2)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西南距盂县县城约8公里,东南距牛村镇约3.5公里(图一)。两墓南北错列而置,规划有序,应属同一家族,M1位于M2东南,两墓之间还发现一座明堂(编号H1),M2和H1被一座现代墓坑打破(图二)。现将本次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10~11月,为配合"引黄入翼"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工程范围内考古勘探发现的5座墓葬(编号2014SYYM1~2014SYYM5,以下简称M1~M5)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位于山西省翼城县南梁镇武池村北约300米处,北邻晋侯高速公路(图一)。5座墓中,M1、M2、M5为砖室墓,M3、M4为土洞墓,其中M2保存完整且墓顶形制较为特殊。现将其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3.
罗山县蟒张后李商周墓地第二次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7月29日至11月28日,为了配合水利灌渠的扩建工程,我们继在蟒张墓地进行第一次发掘之后,又在该墓地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除第一次发掘的M1——M6六座商代墓外,第二次又发掘商代墓11座,它们分别是M8、M9、M11、M12、M15、M18、M23、M27、M28、M40、M41。同时还发掘了24座周代墓。两次发掘共出土商代青铜器215件、玉器68件、陶器42件、石器2件、木漆器9件。同时还出土周代青铜器38  相似文献   

4.
郭家细湾墓地位于鄂州市司徒村,西北距六朝武昌城遗址约1500米,北距长江约1000米,在洋澜湖东岸的低矮丘陵上(图一)。2002年10~11月,为配合公路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鄂州市博物馆联合在此进行勘探、发掘,共清理10座六朝墓及2座唐墓。现将六朝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墓葬均为砖室墓,其中多室墓1座(M3)、双室墓1座(M8)、单室墓8座。单室墓依其平面形制,又可分为“凸”字形墓(M1、M2、M5)、“刀”字形墓(M7、M10、M12)和长方形墓(M9、M11)三种。举例说明如下:M5单室“凸”字形墓。墓向175°,分为甬道与墓室两部分(图二)。…  相似文献   

5.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4年12月至2005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发掘了两座西周中期的大型墓葬。两座大墓的葬具均为一椁二棺,其中M2还有殉人4具。墓中均出土有大量的青铜礼器,如鼎、簋、爵、觯、盉、盘等,并各出土铜甬钟5件。许多铜礼器L的铭文中有“倗伯”2字。发掘者认为,M2的墓乇是佣伯,M1的墓主是佣伯夫人。尤为重要的是,在M1的外棺上发现了大面积的“荒帷”痕迹,为研究两周礼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文物》2021,(2)
正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建设区域内发现的820余座东周祭祀坑和37座西汉、东汉、北魏、宋金时期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即虒祁遗址的第九次发掘。发掘地点位于山西省侯马市高村乡虒祁村西北约2.5公里处(图一)。在发掘的37座墓葬中,有北魏墓4座,其中一座(编号M1007)保存完整,出土器物丰富,且纪年明确。现将此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江汉考古》2021,(2):39-45,38
2020年4~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垣曲北白鹅墓地抢救发掘了9座两周之际贵族墓葬,出土了铜、玉、石、金等文物500余件套。其中,铜盒7件,M6出土5件,M4和M9各1件。铜盒均制作考究,应为墓主生前所用之器,其性质及功用有待讨论。  相似文献   

8.
《文物》2021,(2)
2016年7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山西省侯马市东庄村北环路和晋珠街相交东南侧的14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两座墓(编号M12、M14)为坐北朝南的仿木结构单室砖室墓,均由墓道、墓门、甬道和近方形墓室组成,保存基本完整,砖雕、彩绘等装饰精美。根据墓葬形制、装饰手法及出土瓷器判断,这两座墓的修建年代当为金代中期,大致在海陵王至章宗年间,墓主应为同一家族。本次发掘为晋南地区金墓的研究积累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
<正>2006年10月,在山西省大同市沙岭新农村建设中,经文物钻探发现墓葬26座(图一)。通过形制判断,这是一处北魏时期的墓地,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根据墓葬形制分为竖穴土坑墓、土洞墓和砖室墓三大类(图二)。1.竖穴土坑墓2座(M17、18)。  相似文献   

10.
上马墓地位于山西省侯马市上马村以东台地上,北距浍河南岸0.5、西北隔浍河距晋国新田古城遗址2.5公里。墓地南北长约500、东西宽约400米,总面积约200 000平方米(图一)。自1959年至1986年,我们先后对此墓地进行了13次发掘,共发掘古墓葬1300余座,占墓地总面积的90%以上。1986年还发掘了3座车马坑(编为1、2、3号)。墓地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现将3号车马坑及其主墓的主要发掘收获先行介绍如下。一、主墓两座墓葬(M1283、M1284)位于墓地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吉县博物馆联合对安吉县天子湖工业园区的一处汉代土墩遗存(编号D14)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D14为椭圆形土墩,现存封土南北长33米、东西宽25米,经发掘清理汉代土坑墓葬6座(M1、M3~M7)、六朝窑炉2座(Y1、Y2)、明代墓葬1座(M2)。六朝窑炉为马蹄形窑,产品为青砖;明墓为长方形双室墓,出土青花瓷碗2件。汉代墓葬皆为竖穴土圹墓,年代为西汉早、中期。6座汉墓可分成三排、四组。面积最大的甲字型墓葬M7位于  相似文献   

12.
正1998年5月,山西省吕梁山腹地岚县敦厚乡丁家沟村西侧1公里的冲沟旁发现了几座遭扰动的砖室墓(图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随即进行了实地勘查、清理,又发现两座砖室墓[1]。墓葬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相互之间无打破关系,系一处埋葬时代相近的家族墓地,其中一座砖室壁画墓(M1)保存较为完好。现将该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2004~200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高陵区米家崖村发掘清理了28座战国时期墓葬,其中M3、M9、M14、M49四座墓保存较好,出土器物较为丰富.这些墓葬中普遍出土两套随葬品:一套为秦墓常见陶器,另一套为比较少见的低温陶器、低温陶俑.米家崖秦墓的发掘不仅为战国时期秦墓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而且对于各类陶俑制作与发展源流以及其后秦兵马俑源流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2年7月至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及乡宁县文管所组成的内阳垣考古队,在乡宁县昌宁镇内阳垣村南的土疙瘩墓地,抢救性发掘5米以上。共11座,一棺一椁者7座,两棺一椁者4座,填土均经夯打。其中有2座墓出有铜容器,其余墓中均出陶器、玉器、骨器等。M88,方向15°。墓各  相似文献   

15.
1973年闻喜县邱家庄发现一处战国墓群,原山西省物工作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张万钟等同志前往发掘清理,发掘过程中在编号M8的一座战国墓内出土了一柄完整的青铜花纹剑,非常珍贵。  相似文献   

16.
2011年6月,为配合呼杀高速公路建设,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呼和浩特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对公路沿线和林县新店子乡西头号村王墓粱墓地的两座小型土坑竖穴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编号为2011HXWM1、M2。其中M2为一座空墓,M1出土了一批铁璜。现将M1发掘情况介绍如下。一、墓葬位置西头号村在新店子乡南部约1公里处的浑河  相似文献   

17.
郑洪全  吴公勤  耿建军 《文物》2023,(4):4-13+2+98
<正>骆驼山墓群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骆驼山东坡,北邻和平路,东南距狮子山楚王陵约300米(图一)。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徐州博物馆对该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竖穴土坑墓19座、砖室墓1座、石椁墓1座(另发现一座石椁墓石板),其他墓葬仅存墓底或部分陶片,编号为08X骆M1~08X骆M34(简称M1~M34)。其中M29保存较好,出土器物丰富,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90年山西侯马战国、西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7月、11月,我站在配合侯马市区的基建工程中,先后在侯马市内燃机配件厂和冶金部地质勘测队侯马515分队发掘战国墓2座、西汉墓2座、唐墓1座和金墓2座。墓葬编号:侯马市内燃机配件厂战国墓为90 H4 M1,侯马515分队战国墓为90HOM3,汉墓为90HOM2、90HOM4,以下分别简称M1、M3、M2、M4。现将这4座墓葬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了在襄樊市长虹南路墓地发掘的13座墓葬,其中东汉墓2座、隋墓2座、唐墓9座。均为砖室墓,随葬器物有陶、硬陶、瓷、铜、铁、铅锡、金、银器等。它们的发掘丰富了本地区汉唐时期墓葬资料,尤其是M16画像石门的结构填补了东汉墓葬发掘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正>南霍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南霍村。199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春秋晚期铜容器墓5座(M9~M13),出土铜容器鼎、甗、敦、豆、盘、匜、共23件[1]。本文分类考察此批铜容器的制作工艺,以期揭示其工艺特征和技术水平,为晋国铜器和晋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