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说到武汉的风味小吃,人们马上会想到"四季美"的汤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豆皮,自然也少不了"小桃园"的煨汤。这四样在武汉太出名了,称之为武汉的"四大名  相似文献   

2.
林林总总的汉味小吃中,唯有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富有“政治色彩”。武汉人都知道这是因为当年毛泽东主席曾在汉品尝过它。在逝去的几十年里,老通城也因此辉煌过好一阵子。  相似文献   

3.
米粉     
武汉的小吃中,最具大众特色的,当数热干面与米粉了。武汉的小吃虽然有两百多个品种,但武汉人每天都要亲热的,却是这『面爹』与『粉娘。』面与米粉在武汉能够贵为『爹』、『娘』,并平分秋色,实在是因为武汉居华夏之中,为南北饮食文化交融之处的缘故。南人吃米,北人吃面。南方诸省,米粉均为大众小吃,湖南的牛肉米粉,云南的过桥米线,广东的炒  相似文献   

4.
水饺的记忆     
武汉人称馄饨为水饺,称饺子为北方饺子,以示水饺与饺子的区别。因水饺包的是肉馅,在好多年前还算是比较珍贵的小吃。记得儿时,我家唯一能享受这种食物的,是我的老外婆,她在苦诉肚里无油时,一是会买块肥  相似文献   

5.
豆丝     
豆丝是武汉的特产小吃。它的普及率,是仅次于热干面与米粉的,也许是因为它的制作,要比面与米粉复杂一些的缘故。豆丝的主要原料,其实是米,然后是绿豆。米一惯是很谦虚的,从稻谷时期起,就沉甸甸地垂着头呢,因此就让豆丝姓了  相似文献   

6.
陈远发 《文史精华》2006,(10):54-56
说来也怪,湖北饮食风味,是靠一位淡泊饮食的伟人“吃”出来的!毛泽东那首“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和他亲临汉口老通城酒店品尝豆皮的经历,早已传为佳话。适逢2006湖北饮食文化节隆重举办之际,笔者走访了一些当年曾为毛主席掌勺的老师傅和有关接待人士,他们深情地介绍了一代伟人当年的饮食生活。  相似文献   

7.
热干面     
一个地方的小吃,其实是最能体现地方文化、地方风情、地方特色的。武汉的小吃之丰富多元,应该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吧?我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单是武汉的传统小吃, 便有二百多种,真是不统计不知道,一统计吓一跳。这些个传统的小吃,其实应该算作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应该在我们的保护之列的。但是,却很少有人去关心经理弘扬武汉的小吃文化。其中的缘由, 大概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人,关心的都是天下之大事,比如“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还没得到解放,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至于我,从小大概是饿怕了,所以对小吃非常的感兴趣。说起来好笑,我小时候最宏伟的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用一根竹签一次串三个面窝,让我一次吃个够。所以,当这个理想最后实现了,我就想写一本关于武汉小吃的书。架势拉开了,资料等身了,可是一写起来, 才觉得水好深。再加上自己也逐渐成了个文化人,逐渐地就被“水深火热”之类的天下事缠住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书即使写出来,谁跟你去出呢?现在的市场其实只需要一个宝贝:“方便面”。开水一泡,马上就一大碗,这样的“快速”食品, 是中国商家快速发财的宝贝啊。于是,写了十几篇后,就将《武汉小吃》的计划,封存起来了。今年初春,小琴来访,谈起这个封存的计划,小琴非常感兴趣。于是去寻找当年的旧稿,可惜很多已经遗失了。现将能够找到的,作为引玉之砖先抛出来,以期有同好慨然响应,纷纷投笔从吃,则武汉好吃佬之幸也,武汉文化之幸也。  相似文献   

8.
(一) 文化大革命中.武汉民间有一首歌很为流传。那是知识青年下乡后,根据《我爱祖国的蓝天》的词曲套改的。这是一首怀念武汉热干面的歌。这也是我听到过的唯一一首歌颂武汉小吃的歌子。因时间久远,这歌的歌词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于是我打电话找我当过六年知青的小哥询问。或许是想起了往事,小哥带有几分激动的语气说:那怎么会忘得了?  相似文献   

9.
不明白各地小吃名为什么很难找到对应的文字。有的有音无字,比如天水“呱呱”;有的连音也不收进字典,更别说找对应的文字了,比如陕西的“biang biang面”。“呱呱”是天水方言,意为“锅巴”。在字典里,“呱呱”是象声词,形容鸭子、青蛙的叫声,没有“锅巴”的意思。但是,这种小吃当地就叫“呱呱”,总不能老用字母注音,只好借用鸭子、青蛙的叫声了。 既然“呱呱”就是锅巴,何不直截了当名以“锅巴”?一是天水方言中无“锅巴”一词,说“呱呱”,大家都知道那是什么,说“锅巴”,就无人晓得那是何物了;其二,小吃“呱呱”,锅巴…  相似文献   

10.
武汉人忙碌的一天是从吃热干面开始的。“老板,来一碗热干面。”这也许是每天清晨在武汉街头出现频率最多的一句话。接下来就是下面的师傅的一连串熟练动作,先将备好的面条装进竹捞子里,在沸水中烫上几遍,盛人碗中,浇上芝麻酱,加入少许盐、酱油、味精、胡椒,再佐以葱花、萝卜干,一  相似文献   

11.
巴塘金丝面     
周围的朋友常问我你家乡除了优美的弦子舞还有什么好吃的? 我说,多呀,小冬红苹果、灯泡梨子、玫瑰香、藏梨子、杨姑娘待我还要数下去,朋友插嘴说:“唉呀不是说水果是小吃!”小吃? 心里想金丝面吧,大概可以说是小吃,就大声的说“金丝面”。在春暖花开的四月朋友去了巴塘。回来后逢人便说,到了巴塘,没吃土“金丝面”今生就会写“遗憾”这个词了。  相似文献   

12.
烧梅     
“小吃”词,见于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世俗例,以早晨小吃为点心。”武汉的小吃丰富多彩,亦在于武汉人有在街头巷尾“过早”的习俗,不像上海人,爱在家里吃泡饭。宋代吴自牧在其《梦粱录》中,也曾描写过早晨经营小吃之盛况:“每日交四更,诸山寺观已鸣钟,御街铺店闻钟而起,卖早市点心。”由此可见,品味小吃之佳  相似文献   

13.
《世界》2013,(10):147-147
热干面、黄鹤楼、汉街,除了这些武汉元素外,在这座城市又增加了一座特色五星品牌万达嘉华酒店。9月1日,万达酒店及度假村管理有限公司在中国中部地区投资并管理的第一家标准五星级自主品牌管理酒店——武汉万达嘉华酒店华丽启幕。这是该公司继宁德、淮安、漳州、抚顺之后在中国第五家使用标准五星级品牌“万达嘉华”的豪华酒店。  相似文献   

14.
[老字号小档案] 谈炎记创始于1920年,历经102个春秋,主营特色风味水饺,烹制考究,味系丰富,食之回味,余香满口,形成良好口碑. 谈炎记先后投资近百万元,进行大规模装修改造,并开设水饺馆样板店,成为拥有营业面积800平方米、员工70多名的国有中型餐饮企业,集风味菜肴、特色水饺、名优新特小吃为一体.  相似文献   

15.
声音     
《中华遗产》2014,(3):8-9
“山西刀削面要申遗!” ——继重庆火锅、武汉热干面申报国家级“非遗”后,山西“刀削面申遗”也在网上引发热议。这个由网友提出的倡议,得到不少人力挺,“作为山西名片的刀削面一直以来是人们喜爱的美食,不仅做法讲究,还是山西历史的代表,强烈建议申遗。”更有网友直言:“韩国泡菜能申遗,刀削面为啥不能?”  相似文献   

16.
1930年,家住汉口满春路口的蔡明伟夫妇打出“蔡林记”的招牌经营热干面。店名的由来是因蔡家门前有两棵葱郁的大树,取名蔡林记,喻意树木成林,生意兴隆。蔡林记热干面因面好味正、佐料独特深受市民欢迎。为扩大经营面积,1955年蔡氏夫妇将蔡林记迁至中山大道726-728号,经营面积增加到240平方米。次年  相似文献   

17.
交通便利、贸易繁盛的武汉,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的客商,各种风味不同的饮食习惯,使武汉的餐馆业中,涌现出一批擅长烹饪鄂菜、粤菜、川菜及江苏、京津风味特色菜肴的酒楼.位于汉口三民路的楚乡名菜之集大成者老会宾楼,创办于1929年,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老会宾酒楼拥有4000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一楼设有楚秀厅,专供面点小吃,二楼、三楼设有“东湖”、“琴台”、“白云”、“黄鹤”四厅供应风味菜肴,承办筵席.东坡肉、燕窝、全家福、掌上明珠、海元绣球、龙串凤、五香葱油鸭、峡口明珠汤、清炖甲鱼、龙戏珠、蟠龙卷切、桔瓣鱼元、金包银、八宝网油鸡腿、五叶海、夹沙肉等湖北风味珍馐是老会宾楼有名的菜肴,而选用历朝贡品石首笔架鱼肚和甲鱼裙边精制的白汁银肚、十锦鱼肚、干贝裙边则是席上珍品.  相似文献   

18.
提到“邹协和”,如今知道的人恐怕不会很多。它不像老通城、曹祥泰、显真楼等老字号,虽已残破,却仍在人们的视线之中。“邹协和”则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它仿佛一颗流星,耀眼而短暂,只有那一道划过天空的亮光,许  相似文献   

19.
面窝是武汉人民喜爱的传统小吃.其历史悠久,形美味佳,种类繁多,风味各异.武昌户部巷面窝是我家祖传,至今有60余年的历史.我父亲谢荣清,从1920年开始就经营面窝.由于家景贫寒,生活清苦,没有本钱,每天只能靠借点钱做生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借高利贷经营.因为当时还没有固定地点,父亲炸的面窝只得肩挑小  相似文献   

20.
说到信阳,很多人都会想到信阳毛尖。但你可知道,在信阳人眼里.信阳热干面的香味绝不亚于信阳毛尖。位于河南省最南端、豫鄂皖三省交界处的信阳.历史上自春秋中期被纳入楚国版图一直延续到楚被秦灭,受楚文化浸染极深。而信阳本地的小吃.亦兼具豫之韵和楚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