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考古发现揭示的宝墩古城、三星堆遗址,为认识古蜀明的源流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证。“宝墩化”与“三星堆化”的确立,大大推动了四川地区考古事业的发展,此对它们与周边区域化的关系提出了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2.
凉山的考古与民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凉山地处川西南部的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之间,著名的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灵关道段便由此地经过。在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和我国古代西南的一大“民族走廊”。自秦汉以来,见诸于史载的主要民族即有邛、笮、斯叟、旄牛、摩沙、僚、乌蛮、白蛮、粟粟、摆夷、羿子和彝、藏、回及纳西等,乃至今日,境内民族仍有十余种之多。历代民族的移徙、定居和融合,给这块神秘的土地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而这一切又反过来决定了凉山的考古从一开始就与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这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过去学界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缺乏对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效机制的系统化研究。为此,本文采用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以四川凉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凉山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协同现状,提出党建为导、文化为根、项目为重、农旅融合为法、居游共享为向五项策略,以期促进凉山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推动凉山地区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相似文献   

4.
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全新世中期以来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分全新世中期、西周至春秋、战国至西汉初年、汉唐时期、唐末至两宋、元明清六个时期对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情况进行了探讨,认为其总的演变趋势是逐渐萎缩,但其中亦有反复,过程极为缓慢;森林植被的演变是一个立体的动态过程;森林植被的演变有气候变化的原因,但无序的人为开发是造成历史时期凉山地区森林萎缩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四川文物》2009,(6):19-31,F0003
60年来四川考古紧紧围绕着古人类、文明起源、区系类型、文化谱系、地区性文化特征,在古人类与石器时代文化的探索、巴蜀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初步构建、秦汉及其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墓葬特征,以及科技、艺术考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落实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古为今用”的伟大方针。贯彻执行敬爱的周总理关于地震工作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打一(?)人民战争,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和要以预防为主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物考古工作者配合地震部门运用田野考古中地层学方法和文物考古资料,研究现  相似文献   

7.
60年来四川考古紧紧围绕着古人类、文明起源、区系类型、文化谱系、地区性文化特征,在古人类与石器时代文化的探索、巴蜀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初步构建、秦汉及其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墓葬特征,以及科技、艺术考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8.
四川十丰考古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以来,我省考古工作同各项事业一样,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先后进行了广汉三星堆等一大批重要遗址和墓群的发掘,在探索人类起源、国家文明起源、建立地方文化序列,认识四川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面貌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和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使我省考古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将近十年来我省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进行概述。 一、古人类及旧石器时代考古 建国后,最先在四川资阳发现了数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资阳人”尔后在资阳鲤鱼桥、汉源富林镇、铜梁西郊  相似文献   

9.
地处康藏高原东缘的四川凉山彝族居住区何时有佛教文化的传?传播途径如何?这是从未有人正式探讨过的问题.本文作者从西昌市文博部门所藏的大量考古实物中发现4例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材料,并据以提出至少在东汉晚期,佛教文化已传入凉山地区,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神仙思想相结合.文章还认为,凉山地区的佛教文化可能经“西南丝路”传入.  相似文献   

10.
本报告是根据四川地震局《关于成都地区地震基本烈度鉴定工作的报勘(1977年)所规定的第四项工作任务而撰写的,目的在于运用考古方法来调查研究成都地区1900年以前的历史地震的基本烈度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09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和会理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会理城河下游开展了一次以石棺葬文化为线索的考古调查.在调查中发现遗址3处、石棺墓地3处,土坑墓群1处,石器采集点2处,陶器采集点1处.并清理了石棺墓1座、土坑墓2座,同时采集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增进了对这一地区先秦时代遗迹分布和面貌的了解.综合以往对这一地区发掘和调查的材料,并比较周边地区相关遗存.以期为这一地区考古学、民族学研究提供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80年代前后被称为"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四川考古跟上时代步伐,进行了一批目的性较强的工作,围绕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区系类型、文化序列等课题,取得不少成果,初步构建了四川考古文化的主要阶段,为探讨以巴蜀文化为中心的古文化发展进程和具体形态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百濮”和“百越”系统)文化中一种具有财富和权力象征的重器和礼器。嘉靖《四川通志》叙州府下铜鼓条:“本府出(铜鼓),相传诸葛亮所铸,上者值银数十镒,次者数镒”。又据《叙州府志》卷十六《金石志》载:“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号令地方,尤以持鼓多者为尊。从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贮贝器盖子上所铸的祭祀铜鼓的场面中,可以看到铜鼓作为重器和礼器的神圣地位。  相似文献   

14.
考古材料所见汉代的四川农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是祖国的一块美丽富饶的地方。在古代,这里生息着巴人、蜀人和其它数十百个大大小小的部族、部落。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有着自己的悠久历史,并对祖国文化各自作出了贡献。巴、蜀在秦统一以后、西汉以来,成为全国的重要产粮区,并为祖国的统一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汉代四川农业的高度发展,从考古发掘材料中生动地体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凉山彝族建国前的货币流通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已获资料表明,他们的用币经历了古代和近代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而以凉山地区的鸦片种植为这一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岸,其周围有宽广的湖滨平原,富有鱼稻之饶。过去一般认为鄱阳湖地区开发较晚,同文化发达较早的中原地区相比,古时这里只是一片“荒蛮服地。”据史书记载和传说,远在夏代,鄱阳湖周围是古三苗族的重要活动地区。《战国策·魏策》中记述道:“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商周之际,古越族已在这里定居。东周时期  相似文献   

17.
白洋淀地区史前环境考古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典型的冲积低平原与浅湖沼地貌形态的白洋淀地区,是研究全新世环境变迁及古环境与古文化相互关系的重要地域。全新世气候的变化,不仅影响着白洋淀地区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影响着史前人类的生存模式。多年来该区域考古发现的资料证实,全新世气候暖湿与冷干的交替变化,直接影响到遗址分布的数量和所处的地貌位置,亦即影响到人类对居住点的选择,与此同时也影响着史前文化的经济生活类型。  相似文献   

18.
孙周勇 《文博》2002,(6):53-61
“河套”一词,最早见于《明史》(卷四十二志第十八):“北有大河,自宁县卫东北流经此地,西经旧丰洲西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折而南……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近现代所称的河套,大致地域包括了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黄河两岸平原。按照现今通行的地理区域概念,  相似文献   

19.
考古学是研究过去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遗存物,并通过这些物化的人类活动证据,观察、研究和复原古代人类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考古学从来就十分注重相关的自然遗存与人类化遗存的关系。考古可以发现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古代遗存现象,这些现象既可能是化的也可能是自然的。这些现象还有可能涉及人与自然的各个方面。通过考古发现的自然现象,也一定能够与人类化现象相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考古学研究中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示,这也是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研究的一个尤为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配合达成铁路基本建设的考古工地,发掘时间一年半,发掘和勘探面积约2万平方米,墓葬41座,墓葬均为砖室墓,时代是汉-唐宋时期,为研究南充地区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