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上的褒斜道,在北魏正始四年到永平二年(公年507—509年)期间,有过一次较大的改道。在改道前,褒斜道自汉中的褒谷口上溯,越衙岭山交斜谷,再顺流而下至关中郿县以南的斜峪关。《史记·河渠书》所称,汉武帝时“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者,即此。改道后,其南仍由褒谷上溯,但不入斜谷,而转向回车;其北也不到郿县的斜峻关,而到陈仓。记述这次改道的摩崖石刻《石门铭》说:“自回车至谷口二百余里,连辀骈辔而进……莫不夷通焉!”此处的谷口系指汉中的褒谷口,可见这次改道工程只涉及回车至褒谷口这一段。对于改道至回车之后道路的去向与归属,则为  相似文献   

2.
古褒斜栈道,南起原陕西褒城县北之褒谷口(今汉中市北20公里之石门水库),北迄陕西眉县西南30公里的斜谷关,贯穿秦岭,凿石架木,为联系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之交通要道.至北魏时,褒斜栈道南段未变,北段出现歧路.如由汉中北上,至今留坝县姜窝子改向西北行(原路由姜窝子向东北行),经今留坝县城柴关岭、凤州,入宝鸡大散关至关中,形成了褒斜栈道的别道,名  相似文献   

3.
一、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川西盆地西南部,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襟带乐山、夹江、犍为、峨边;远眺贡嘎、瓦屋、大雪山;俯视岷江、大渡河、青衣江。群峰叠翠,碧流奔泻,浩浩千里,气象万千。关于峨眉山的记载,最早据《华阳国志·蜀志》说:“杜宇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廓。”《华阳国志》记蜀中名山说:“青城,峨眉为坤维之巨镇。”《金陵随笔》说:“蜀人绘蜀山作六图,一日峨眉,去嘉州龙游县三百余里,为六山之最。”《益州记》及《寰宇记》记载:“峨眉山在南安界,两山相对如峨眉。”《水经注》记载说:“去成都千里,然秋月澄清,望见两山  相似文献   

4.
傥骆道得名、道里及其重要性横亘于陕西南部的秦岭,把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隔在南北两边;而穿过秦岭又把关中和汉中联系起来,自古有四条道路:由宝鸡西南出大散关,经凤县、略阳、勉县而至汉中者为“故道”;由郿县西南入斜谷,经太白、留坝而至汉中者为“褒斜道”;由周至西南入骆谷,经洋县、城固而至汉中者为“傥骆道”;由西安正南入子午谷,经洋县西折而至汉中者为“子午道”。因为故道在历史上记载不多,一般治舆地学者,多重视后三道。如《读史方舆纪要》载“褒斜道:今(指清)之北栈。南口曰褒,在褒城县北十里;北口曰斜,在凤翔  相似文献   

5.
论石门汉隶的书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荣章 《文博》2004,(3):63-77
汉《石门颂》云:“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余(斜),凿通石门。”其意是东汉明帝永平四年(61年),诏令开通褒斜道,并凿通道路所穿过的一段隧道,称之为石门。此隧道在陕西省汉中市古城之北的褒谷西侧七盘山下,南距褒谷口3、5公里,扼褒斜古道之南口。《石门颂》就镌于隧道之西壁。其北有汉永寿元年(155年)的《李君表》,其南有汉熹平二年(173年)的《杨淮、杨弼表记》,其对面即隧道东壁有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的《石门铭》。继此之后,各代竞相镌刻,连绵不断,  相似文献   

6.
褒斜道     
《陕西史志》2004,(6):48-48
褒斜道是秦汉魏晋时关中通往汉中的主要交通线,北起于今眉县的斜峪关口,溯斜河南上秦岭北坡,在“五里坡”(今太白县境)离开斜谷,到褒水发源地后,顺褒水南下,穿山攀壁,出褒城进入汉中盆地,从勉县西南行,汇金牛道,直趋剑门关。汉武帝时拜张印为太守“发数万人作褒斜栈五百余里”,此后蜀汉之诸葛亮,魏泰和六年潘宗伯,  相似文献   

7.
试论夜郎与巴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的巴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在今天四川东部地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进入战国以后,由于楚国的不断压迫,巴人逐渐西迁,最后退至重庆一带。《华阳国志·巴志》说:“巴子时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或治阆中(今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涪陵)”即足以为证。早期的蜀人,相传活动于今天四川西北岷江上游一带,后来,他们向东南地区迁徙,进入成都平原一带。大约在春秋中晚期,蜀人便以成都为中心,建立了奴隶制国家。这时的蜀国,“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夜郎见于史籍较巴蜀为  相似文献   

8.
“峨眉”二字的来历,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见诸文字记载的亦复不少。概括起来,大体可分五类:一是以形,二是以神,三是形神皆顾,四是按民族语音,五是按地理位置,其统一的特点,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对祖国壮丽山河表达了由衷的热爱和美好的赞许。 “峨眉”作为地名的出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华阳国志·蜀志》中记:“七国称王,杜宇称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今陕西汉中)为前门,  相似文献   

9.
南宋褒斜石门题名蜀人事迹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陕南汉中褒城石门当褒斜栈道交通之冲,系世界最早通行车辆之穿山隧洞。自汉迄宋,石门内外摩崖刻石多达百余种,其中尤以汉魏颂铭(《石门颂》、《石门铭》) 蜚声中外。“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系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宋时期因金石学臻于极盛,褒斜道石门又系入蜀必经之地,故骚人墨客经此无不吊古刊石,抒怀发叹。清叶昌炽《语石》卷5有云:“由褒斜入蜀,天梯石栈,阁道云连,石门、析里之间,宋时士大夫入蜀者,  相似文献   

10.
<正> 《长安志》卷九常乐坊下载:“南门之西,灵花寺。”自注云:“《酉阳杂俎》曰:本曰大慈,大历初,僧俨讲经,天雨花,至地咫尺而灭,夜有光烛室,敕改为灵花寺。俨即康藏之师也。”《唐两京城坊考》沿袭《长安志》文。今所见吕大坊《长安图》残石则在常乐坊南门之西标为“云  相似文献   

11.
清初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关于褒斜古道的介绍 ,从资料丰富、论述全面、分析深刻说 ,在我国历史地理古籍中都可谓首屈一指。但却没有弄清明清北栈道 ,也就是唐宋褒斜道与秦汉褒斜道有别。因而对褒斜道上有关历史事件、地理形势的论述 ,颇有指东说西 ,与实际不符之处。特为校释 ,以便读者  相似文献   

12.
四川古史,代有记载。自三国时谯周撰《三巴志》始,踵事则有晋常璩《华阳国志》、常宽《蜀志》、唐郑日韦《蜀记》,宋张守约又重修《蜀记》一卷,诸书仅记蜀事、人物、古迹、寺观之属而已。其编方式,以《华阳国志》为例,“首述巴蜀、汉中、南中之风土、次列公孙述、刘二牧、蜀二主之兴废及晋太康之混一,以迄李特、(李)雄、(李)寿、(李)势之僭窃。续之以两汉以来先后贤人、梁益宁三士女。  相似文献   

13.
古蜀文化与彝族杨甫旺一《华阳国志·蜀志》说:“蜀之为国,肇之人皇。”“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史记·五帝本纪》则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有士德之瑞,故黄帝。……...  相似文献   

14.
<正>《漢書·郊祀志》載王莽於平帝元始五年(5)定立"元始儀",確立南郊郊祀制度。"元始儀"祭天、地於長安南北郊,並據《周禮》"分羣神以類相從爲五部"之語,於長安四郊分立五畤。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郊祀志下》載王莽上疏曰:"天子父事天,母事墬。今稱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而稱地祇曰后土,與中央黃靈同,又兆北郊,未有尊稱。宜令地祇稱皇墬后祇,兆曰廣畤。……分羣神以類相從爲五部,兆天墬之別神:中央帝黃靈后土畤及日廟、北辰、北斗、填星、中宿中宮於長安城之未墬兆。……"(《漢書》卷二五下,  相似文献   

15.
一、文献上对"郫邑、郫城、郫县、小郫"概念之界定古蜀国望帝杜宇之王都称郸邑,文献上的记述甚多,扬雄《蜀王本纪》记曰:"后有一男子,名日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日望帝。治汉山下邑郸。化民往往复出"①。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也说:"后有王日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郸邑。或治瞿上"②。《元和郡县图志》记述更明确:"郫邑,蜀望帝理汉山下,邑曰郫,是也"③。开明取代杜宇为蜀王,似乎仍都郸邑,《华阳国志》曰:"开明王…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平南中,史实分载《三国志·蜀志》有关传纪。《华阳国志·南中志》合叙文云:先主亮后,越(今西昌)史师高定元杀将军自称王,益州(普宁)大姓雍亦杀太守降吴,亮遣越太守龚禄住安上,去郡八百里遥领。柯(福泉)领太守朱褒杀蜀从事为乱,益州夷人不从,使建宁(曲靖)孟获说之尽从。建兴三年春,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别遣马忠以太守伐柯,降都督(毕节)李恢向益州。定元自旄牛(汉源)定笮(盐源)卑水(越北)为垒,亮军卑水。定元部曲杀雍阎,孟获代为主。亮斩定元,而马忠破柯,李恢败夷南中。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  相似文献   

17.
"羑里"正诂     
臧守虎 《文献》1999,(4):244-246
"羑里"相传为商纣王拘囚周文王之所,《史记·殷本纪》云:"纣囚西伯羑里",《史记集解》引《地理志》曰:"河内汤阴有羑里城,西伯所拘处."《史记正义》曰"美城在相州汤阴县北九里,纣囚西伯城也."《辞源》沿用其说,释作"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汤阴县北.商纣王囚周文王于此."皆以"羑里"为地名、城名,未得其的诂.  相似文献   

18.
贺次君先生点校之《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嘉惠学人,功德无量,然细加考究,则仍未免略有微瑕。故此,笔者试为《志》中有关今湖北、湖南两省内容之误校及较为重要之漏校,作一补正。 1.页五二七:“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南阳县是也。”校勘记:“今按:‘南阳县’,《舆地纪胜》襄阳府引作‘南阳郡’,谓《元和志》引‘《楚地记》云’,今各本皆无此句,未详。” 按,《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五襄州载:“《楚地记》云: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可见《舆地纪胜》谓本《志》引‘《楚地记》云”有据。本《志》引文献而不言出处者甚多,《纪胜》指明,未必即本《志》原文,各本固不必有之。 然《纪胜》作“南阳郡”则误。本《志》引自《楚地记》者,当止上述《寰宇记》中  相似文献   

19.
《华阳国志》司马错伐楚取商於之地,这一史实在它的《巴志》和《蜀志》两《志》中,系年不同.前者把这事记在周慎王五年,而后者则把它写在周赧王七年.它们是一事之误记?还是先后两事?这是须要澄清的.  相似文献   

20.
郇阳小考     
<正> 《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云:“(苏秦)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战国策》卷一四《楚策一》亦有类是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