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 元朝有所谓四等人制度,其第三、四等分别称为“汉人”和“南人”。“汉人”系指淮河以北原金国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高丽人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人也属汉人的范畴;“南人”则指原南宋境内各族人(主要是汉族人)。“汉人”、“南人”之称本起自金人,唯其具体含义与元人颇有出入。  相似文献   

2.
刘小萌 《满族研究》2002,474(3):14-17
清朝入关初,满洲皇帝为笼络三藩,与之子弟建立起多重婚姻,娶皇室女封额附,本简要说明额附的人选,品级以及在清廷中的地位,所尚公主的家世,“破格册封”的含义,清皇室与三藩联姻,用意深远,却未能消弭矛盾的爆发,所以“三藩之乱”平定后,汉人不再封王,汉人“额附”遂成历史陈迹。  相似文献   

3.
明代辽东边墙既是汉人与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的界限,同时更是防御少数民族掳掠寇抄的军事工程.然而,辽东边墙并非泾渭分明地阻隔了民族居住区域,在有明一代,始终陆续有女真人“来归”“辽东乐土”,被明朝廷妥善安置在辽东各千户所,从而,形成“华夷杂糅”之区.  相似文献   

4.
王跃 《中华遗产》2014,(2):12-12
据说,辛亥革命的时候,革命党能通过摸后脑勺来甄别满汉,后脑勺扁的是满族人,后脑勺圆挺的就是汉人。《中华全国风俗志》上记载,“故辛亥之役,摸脑骨以别满、汉,以满人平直而汉人硬起也”。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書开首写道:“种族及文化二問题,……实李唐一代史事之关键所在,治唐史者不可忽視者也。”又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论稿”中写道:“总而言之,全部北朝史中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間題,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謂胡人汉人,大致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較重,而种族之关系較轻,所谓有教无类也。”由此可見,陈先生認为北朝隋唐的历史实质就是种族文化的历史,又因为文化之关系較重,种族之关系較轻,所以种族文化问题,实質又是文化问题。什么叫做文化?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們: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踐过程中所創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財富的总  相似文献   

6.
清朝以满洲部族为政权核心治理天下,直至咸同年间太平天国之乱,一批汉人士大夫挽狂澜于既倒,硬生生弄出来一个“同光中兴”的新气象。这批汉人出将入相,能文治亦有武功,除了众人熟知的曾左李胡之外,贵州织金人氏丁宝桢更是其中之翘楚。辞世后谥号文诚,诚者,真实无妄、无伪也。正是因为守住这个“诚”字诀的政治作风,他治理鲁蜀两地二十载政绩累累,也正是因为这份刚正之诚,才有就地正法权阉安德海的浑身胆气。  相似文献   

7.
公元907年,契丹统治者阿保机称帝,并开始采用汉人的模式管治契丹。至公元947年,他们以辽河(流经中国东北地区南部)为名,定国号为“大辽”。虽然契丹是游牧民族,但由于她采用了汉人的管治模式,因此亦鼓铸汉式汉字钱币。辽币虽外表不太美,但大小和重量都很均一。  相似文献   

8.
一、世界客都的由来 客家民系是在中国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汉民族内一个特别民系。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或天灾战祸等原因,中原汉人多次向南迁徙,数量超百万之众。南下汉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著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兼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汉人,操一种浓厚中原古音,并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讲这种话者称“客家人”。  相似文献   

9.
殷罗毕 《中华遗产》2007,(2):157-157
与国内其他自然风光地一样,(?)山是需要想象力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不去追溯其“良山之谓”的渊源,但绝对会因自然而生的奇崛与壮美的构成而感慨万千。譬如,那“天一巷”是否为太平天国时的兵刃所开?那支高矗的“蜡烛”又是为哪位墨客而  相似文献   

10.
杨玉彬 《收藏家》2006,(9):55-61
西王母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神,先秦之际有关西王母的传说即广为流布,到了神仙信仰与羽化升仙说炽盛的汉代,这个神话传说随着汉人思维方式、观念形态及文化精神的变化亦发生了极其复杂的演变。概论之,西王母神话深刻影响了汉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处世观念、生活习俗与艺术风尚,富有创新激情与活力的汉人又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心理需求、生活习惯对西王母形象及神学内涵进行了改造与重塑。由此,西王母有机地融入社会生活与思想领域的诸多层面,成为汉人最信赖最崇拜又倍觉“亲近”的神灵。目前已发现的汉代帛画、壁画、画像砖、画像石及铜镜材料,…  相似文献   

11.
以王朔为代表的“颓废文学”既是对高举“载道”、“代言”大旗的“伤痕文学”的嘲笑,又是对追求“民主”、“现代化”征兆的“朦胧诗”潮的反戈;既是对“重建乌托邦神话”的“寻根文学”之叛逆,又是对“先抑后扬”、“入世”和“转轨”的“先锋小说”之变脸。在此基础上,主创者们再佐以“新写实”中“甘为卑贱”、“粗痞”和“反禁忌”的人生原汁,就做成了一道“颓废”十足的世纪末之文化快餐。这一股文学思潮极大地迎合了广大市民不要信仰、及时行乐和对金钱占有之世纪末“颓废情绪”,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文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 长期以来,在女真、蒙古中流行着一句成语:“八十万尼堪、四十万蒙古,三万诸申”。尼堪是满语音译,意为“明国”、“明人”、”汉人”,诸申即女真。这句成语,比较准确地、形象地表述了满族兴起以前,东北地区汉、蒙、女真三个族的强弱对比和主从关系。 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遣军入辽,驱逐故元遗兵,建立辽东都司,下辖定辽、广宁、开原等二十五卫。明帝“以四方之民,来实兹土”,内地人民也陆续入辽耕地采矿经商作工。到了明末,辽东都司由两百多年前满目荒凉荆棘丛生之地,变成为人烟稠密、农业发达、城镇繁华的富饶地区,汉民多达数百万丁。漠南蒙古科尔沁,郭尔罗斯、  相似文献   

13.
三燕瓦当考     
公元4世纪中叶至5世纪中叶,崛起于辽西地区的慕容鲜卑及鲜卑化的汉人冯氏先后建立了几个以“燕”为国号的地方政权,其中前燕、后燕、北燕前后相继,均曾以龙城(朝阳)为都,历时近百年,故朝阳有“三燕故都”之誉。“三燕”即是上述三个燕国之省称。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福建的地域传统是以属“南岛语族”文化圈的“闽越”土著为“底层”的。对于从事福建(包括整个华南)文化与历史研究的人来说,这一地区如何从“蛮夷之地”转变成为以“汉人”、“汉文化”为主导的地区,一直是一个难以回避且引人入胜的问题。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曾经说过,福建“可谓最缺乏历史之省份”1,这里所说的“历史”,当指“直至五代犹未甚详”的文献典籍而言。然而,自唐末五代代表“中原汉人”正统地位和文化身份的王氏经营闽地之后,福建便“蜕变”成为人文蔚起的礼仪文教之邦,完成了由“蛮夷要服”向“海滨洙泗”的转变,宋儒…  相似文献   

15.
戴笠,作为一代国民党军统局之特务魁渠,自1946年3月17日在南京岱山坠机身亡后,近60年来,各种书籍、文章对其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一生多有介绍与描述,其轶闻旧事亦时有发表,就象玩股票一样,有关描写戴笠的书被越炒越高,而各种书肆上,《戴笠传》之类亦是最畅销的书籍之一。尤其是“秘闻”、“纪实”之类,虽屑一鳞半爪,不足以概括其平生。戴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军统局又是怎样的一个特务组织,汉人能够作较真实而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何德章 《历史研究》2022,(5):4-27+219
汉代与周边民族对举时出现的“汉人”,因蕴含强烈的政治意义,并没有自然而然地成为魏晋时期“中国人”的称号。两晋十六国时期,“晋人”成为“中国人”的通称。北魏初年,出于否定“晋人”的需要,将较早置于统治下的“中州”人称作“汉人”。南北朝时期,“汉”一直是对“中州”人的他称,而非人们欣然接受的族称。至唐代,因应西域诸国在汉代以后长期将内地称为“汉地”等背景,律令中正式称唐民为“汉”,称周边各族为“蕃”。随着唐朝边疆的拓展,“蕃汉”使用日广,高、武时期以后,汉族族称定型。  相似文献   

17.
陈鹏 《史学集刊》2023,(6):38-46
北魏分定姓族,包括汉人郡姓和代人姓族的评定,确立了以“郡姓体制”为核心的新门阀制度。汉人郡姓评定、确认郡姓分布格局和评定郡姓等级,构成了“郡姓体制”的内核;构建“四海大姓—州姓—郡姓—县姓”的姓族秩序,构成了“郡姓体制”的外延。代人姓族评定、改迁洛代人为河南人和促成代人姓族“郡姓化”,是对“郡姓体制”的补充和完善。“郡姓体制”将胡汉大族纳入新门阀制度中,具有整合汉人士族和代人勋贵的功能。此后,“郡姓体制”长期成为北朝隋唐门阀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汉代西域屯田与汉语汉文的传播使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汉代西域是一个部落与民族的集散地,也是一个多种语言交汇的地区。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部落与民族主要有:塞、月氏、乌孙、羌、匈奴和汉人。这些部落或民族“言语异声”或“文字异形”。汉人作为西域的古老民族之一,虽然早就“身涉流沙地”,践迹西域,但汉语汉文在西域广泛的传播使用却是始于汉代的西域屯田活动。从那以后,汉语汉文就一直作为西域的通行语言之一,在这块多种语言交汇的地区使用,经久不息、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9.
在南美洲一处丛林中,一个国际综合考察队发现了一处“汉人村”。这个考察队有20多人,来自欧、美洲等10多个国家,他们经过三个多月考察,正满载考察的成果返回时,一名考察队员偶尔发现一处峡谷中,有人活动的身影,考察队员分两路艰难进入峡谷,终于发现了这个“汉人村”。经调查,这个民族完全保持着中国汉民族的民族生活特色,他们耕种粮食,主食大米,讲话的口音是中国汉人口音,从他们自述的传统历史中,了解到这个汉人村已在此生活了2000多年。据有关方面考证,这些确实是中国汉人,是秦始皇时徐福率领的数百名童男童女飘洋过海时留…  相似文献   

20.
高致华 《史学集刊》2006,(5):17-21,57
“郑成功信仰”在台湾汉人社会中的发展,早自清领台湾时期,便已超越了乡土的情感和地域的观念,统合宗族性、地缘性、民族性等多重特质,而成为台湾此一移民社会的共同信仰。“郑成功信仰”别于其它一般汉人社会里常见的民间信仰,官方的介入极深,其中隐藏着强烈的政治意图。在探讨“郑成功信仰”的时,民间与官方为两大方面,加上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不同主政者接二连三地为郑成功重新定义,而有了不同的诠释,使得此一信仰文化复杂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