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龙启瑞(1814—1858),清代音韵学家、字学家、学家、目录学家,也是广西五大古家之一。字辑五,号翰臣(一说是字)。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字学家龙光甸之子。道光二十一年中进士、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十三年为顺天府乡试同考官;二十四年为广东乡试副考官;二十七年翰林大考,考取二等第七名,得以侍讲升用;同年七月提督湖北学政。  相似文献   

2.
陈坚 《文史精华》2008,(1):12-17
第一次见到夏衍(沈端先)是在1980年冬天.为了编写现代作家资料丛书中的<夏衍卷>,我与北师大会林、绍武同志一起去北京朝阳门北小街夏衍寓所.……  相似文献   

3.
夏衍投身电影事业,始于1933年。他写的第一部电影剧本《狂流》,揭开了左翼电影第一幕。  相似文献   

4.
《救亡日报》,本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由于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他们在占领上海、南京之后,继续南侵,因此,《救亡日报》也几经南迁,最后落户桂林。  相似文献   

5.
近来,整理二十多年的新闻采访资料。其中,1991年在夏公(原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府上听他谈向江泽民总书记直谏的笔记,今天  相似文献   

6.
白桦 《收藏家》2009,(12):23-30
1989年10月,浙江省博物馆入藏了一批艺术价值不菲且作品又成系列的书画珍品。这批藏品共计94个编目,包括:扬州画派作品34目;齐白石精品25目;明清蓝瑛、王翠等作品15目;以及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郭沫若、沈钧儒、沈尹默、田汉等近现代名家翰墨21目。它极大地丰富了浙江省博物馆的馆藏。而这批藏品的捐赠者将永远为人所怀念,他就是夏衍。  相似文献   

7.
杨振华 《古今谈》2007,(4):44-47
沈兹九(1898—1989),浙江德清人,1898年4月出生于城关镇(今德清县乾元镇)丁家弄6号,一个石库门内的中产阶级家庭。我们知道,那一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想让中国走上强国富民之路,  相似文献   

8.
邢成思 《文史精华》2011,(11):24-32,1
《文史精华》今年第8期刊登了张哲荪先生的《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散记》一文,其中提到曾几度出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和代校长的叶企孙先生,在1996年出版的《中国科学院院十自述》“叶企孙自述”中,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写道:“令我痛心的是两位极有才干的弟子英年惨遭不测.竟先我而离人世!”“一位是五级(1929级)赵九章”,“另一位是七级(1931级)熊大缜”。  相似文献   

9.
2011年4月24日,我作为校友返校参加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百年校庆“校友签到处”就在“二校门”以北的东路.有签到后挂名签,赠校庆资料和纪念章。所赠校庆资料有:《新清华·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刊》、《新京报·清华百年纪念特刊》、《紫荆·百年校庆纪念特刊》、《紫荆》总第173期、《清华研究生·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刊》等。通过这些资料,可以全面了解清华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0月29日,正值金秋季节,我应邀参加坐落在丹江之滨的淅川第一高级中学百年校庆。踏上南阳境,走进淅川地,我感慨万千,思绪起伏。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参加革命工作的地方。 1949年春,年仅25岁的我满怀革命豪情,从上海回到已解放的家乡,由南阳专署分配到淅川县民政教育科(科长朱景文)任督学。  相似文献   

11.
北宋著名文学家、文坛领袖、书法家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世称苏东坡,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否见过大熊猫,学界存在争论。我们通过收集大量文献资料综合研究认为,苏东坡大概率见过大熊猫,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2.
周承恩 《百年潮》2011,(10):65-69
2011年4月,当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清华历史系邀请1952年院系调整前曾在本系学习过的老校友返校聚会。当天到会的共有20多人。其中最年长的是1939年在西南联大入学的何兆武先生,现已年届九旬。最年轻的则是1951年入学的王敦书先生,也已78岁。聚会中的话题之一是半年前刚刚去世的老校友梁从诫,特别是他在清华学习时的一些情况。遗憾的是那天在场的老人中,与梁从诫同班的校友只有我一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公共财政改革已经到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前任总理朱铬基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与师生座谈时,为分税制辩护,指出房改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智效民 《文史月刊》2014,(12):43-49
引言:毛泽东让他把天管起来,他说"天有不测风云……"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一生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在科学领域,二在教育方面。关于前者,由于知识有限,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对下面的传闻却印象很深。早在1964年,他写了一篇论文,通过分析阳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后非常重视,专门把竺可桢请到中南海,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