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部落联盟模式与希腊罗马早期社会权力结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近年来,谢维扬教授的国家起源理论在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它的基本框架是,在人类社会早期国家的产生道路上,有部落联盟和酋邦两种模式。由前一模式产生出来的国家,政治制度具有民主的性质,如雅典和罗马。由后一模式产生出来的国家,政治制度则是专制性质的,如中国、阿兹特克、印加和祖鲁。  相似文献   

2.
易建平 《世界历史》2004,169(6):107-113
新进化理论 ,尤其是塞维斯的游团—部落—酋邦—国家和弗里德的平等社会—阶等社会—分层社会—国家这两种人类社会演进图式 ,受到了许多批评与挑战 ;当然 ,这并不妨碍新进化理论 ,尤其是塞维斯的酋邦学说和弗里德的分层社会学说 ,仍然是在相关学科尤其是在考古学中影响最为广泛也最有用处的学说 ①。在那些批评的声音中间 ,更多的学者仍旧对塞维斯和弗里德的基本理论抱有着持久的热情 ,正如我们曾经提到过的卡内罗、约翰逊和厄尔一样 ②,虽然他们也从各个方面对塞维斯和弗里德的学说进行了各种修订与补充 ,其中我们比较感兴趣的还有 ,克里…  相似文献   

3.
约翰逊和厄尔的人类社会演进学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易建平 《世界历史》2003,4(2):81-90
在塞维斯与弗里德的人类社会演进理论发表之后 ,国际学术界进一步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与文化比较研究工作 ,其中引人注目的有约翰逊和厄尔的学说。本文介绍了他们人类社会演进理论的基本内容 ,着重分析了他们酋邦的定义 ,指出了其中在权力结构描述方面的不足 ,并使用中国材料予以了证明。本文结论是 ,他们的学说虽然并未对前人的理论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 ,但还是做出了一些重要的修订 ,这对于人类社会演进理论的深化研究 ,尤其是当前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 ,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国家”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建平 《历史研究》2012,(3):4-17,189
"古代国家"与"早期国家"在内涵上形成某些交集,其实体在"古代"可以并存,但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以混淆起来使用。"古代国家"之"古代",主要是社会史分期上的一个概念。"早期国家"之"早期",则是"国家"本身的一个发展阶段,它讨论的是人们之间一种特殊政治关系存续的时期。"古代国家"包括"早期国家"与"成熟国家",它们只存在于"古代"。"早期国家"却不仅存在于社会史分期上的"古代",而且也出现在这种分期上的"中世纪"与"近代"或"现代"。"酋邦"与"分层社会"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都是等级制社会这点上,它们有相似之处。但是,酋邦的等级是以血缘、辈分、年齿等为基础来划分的,它与经济关系并无必然联系;分层社会的等级或者说分层则是一种基于经济关系的划分,它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平等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独立后的联邦权力结构改革与民族问题有很强的关联性。俄罗斯独立之初,伴随着地方民族主义的抬头,各民族自治实体与联邦中央展开了权力争夺。叶利钦时期,俄联邦中央试图通过与地方分享权力来化解这种危机;普京执政以后,大力加强联邦垂直权力体系的建设,以求提高联邦的法律效率和整顿社会秩序。文章认为,民族因素是俄联邦权力结构组合和变迁的重要因素;普京对联邦权力结构的改革将减少地方和民族因素的影响,联邦权力体系的运行效率将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酋邦与专制政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当前中国学术界影响较大的酋邦模式强调了酋邦与专制政治之间的必然联系。然而 ,当代文化人类学相关的经典理论与主流理论表明 ,酋长拥有的是非强制性的权威 ,而非合法武力支撑的强制性的权力或暴力 ;在酋邦社会的决策活动中 ,酋长虽然可以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但是参与或者影响决策的 ,通常并非酋长一人 :酋邦社会的决策活动多是“集体性质”的。在早期社会实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 ,在亚洲、非洲和美洲 ,非专制政治包括民主政治都有广泛发现 ,而决不是只有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才出现过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7.
酋邦、早期国家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及形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人类学者提出的酋邦理论,对于完善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类早期社会组织进化的学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对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和形成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酋邦可以对应于我国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天下万邦”的“邦”,即今日治先秦史者经常提到的“族邦”。这样一种氏族结构不仅存在于中国前国家时期,也存在于国家刚产生后的一个阶段。一些中外学者称中国这样一类结构特征的文明古国为“早期国家”,以别于在下一个历史阶段产生的古希腊罗马国家,这种说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8.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冯天瑜《封建考论》一书出版以来,赞成废弃中国中古时代为封建社会的人日益增多,并相继提出各种提法来取代封建社会这一概念。2010年5月,《文史哲》编辑部举办的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专题学术研讨会,更是推动了这一进程。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中古中国社会形态或社会性质,已经提出了诸如封建帝制时代、帝国时代、帝制时代、专制个体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皇权社会、帝制农民社会、郡县制时代、选举社会、专制社会等等各种提法,而每一种提法都没有赢得多数人的认可,相关研究呈现出理论解放之初百家争鸣、莫衷一是的局面。在不同提法背后所潜藏着的是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方法论思想,如果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则可能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因此,本刊邀请相关学者撰文,就中国中古社会性质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希望有更多学人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9.
许倬云所看的《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汉代研究丛书”之一种。该著作不仅为西方读者考察和介绍了关于汉代农业的重要史料,而且还进一步诠释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但是,受魏特夫“亚细亚型社会”和“东方专制主义”观点的影响,作者在运用相关考察汉代农业经济时,却忽略了对传统史料的考证和诠释。这种倾向,导致了作者在论述水利工程、人口增长、佃农人数、国家权力和田租数量等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素时,忽略或误读了传统史料所表达的基本信息。同样,作者对汉代地主阶级势力所作出的过低的估计也存在着相当问题。实际上,整个汉代,地主阶级的发展是极为活跃的:西汉后期,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已愈演愈烈;迨至东汉,随着田庄的兴起,汉朝统一的根基不断被腐蚀,最后终于瓦解了汉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0.
保甲制是清王朝实施乡村社会控制的主要制度 ,但在乡土社会权力制约下 ,国家政权向乡村社会的延伸屡受挫抑。围绕着乡村权力格局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权力力量变动 ,不仅构成了“政治近代化”过程中乡村权力结构的历史前提 ,而且也是我们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刘菊香 《攀登》2010,29(3):46-50
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是政党政治的基本关系之一。政党制度作为政党政治的实现形式,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同时它又对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在我国,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除具有一般政党制度与社会的关系外,还具体表现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利益群体、社会资源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Since the end of the Soviet Union,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far more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explorations of Russian imperial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ir ability to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The changing circumstances that war and revolution wrought on popular support for the monarchy are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Urals region.  相似文献   

13.
日本自民党是一个特殊的复合政治结构,其对政治资金的需求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划分为党的正式组织、派阀和党属议员三个方面。在资本主义竞争型代议制民主政治体制下,政治资金的来源有国家供给和政党或政治家自行筹措两种基本模式,但两种模式都无法保证所谓的“公正”。在1994年《政党助成法》通过之前,日本政治资金筹措制度不仅不能保证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公正”,还引发出政治体制的生存、执政党的组织整合以及统治效能方面的问题。日本统治集团对政治资金管理法制进行改革主要是为了维护保守政治统治,提高其效能。  相似文献   

14.
15.
唐代扬州坊市制度及其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解析了唐代扬州的坊市制度,并进一步探讨了坊市布局的突破对于城市布局和工商布局的影响,指出唐代扬州坊市为宋以后开放式的街巷体制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16.
17.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dilemmas associated with ‘squaring the circle’ of wealth creation, social cohesion and political freedom in the OECD countries. As the metaphor of square and circle implies, these three essential goals of development are not necessarily compatible and may even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particularly at a time when advancing globalization creates perverse choices. To become and remain competitive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requires a flexible use of resources which threatens social cohesion and political freedom in a number of ways. After analysing these tensions, the essay concludes with six proposals for improving the likelihood that a workable balance between prosperity, democracy and social cohesion can be maintained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ies.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uses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society’ as unfolded by the ‘subaltern studies’ in India to shed new light on present‐day political actors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s in Africa. It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practices and discursive terrains of organizations within ‘really existing’ civil society that are based on identities and regarded as outside legitimate civil society. It looks at politics from below, taking the example of the 2007 elections in Kenya, and the role of Mungiki, an organiza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rsection of class, generation, religion and ethnicity. Mungiki builds on Kenya's history and rich archive of indigenous popular culture. It originated in the early 1990s’ turmoil of ‘ethnic clashes’ and population displacement and now operates in rural and poor urban areas, providing income opportunities, service delivery and extortion/protection. During elections, sections of Mungiki have been recruited by political leaders and functioned as violent militia; concurrently, it seeks representation in formal and parliamentary politics. The organization is distinct from ‘respectable’ segments of Kenya's civil society who participate in NGO activities and mainstream churches. The article ends by calling for an inclusive and non‐normative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state–civil society engagement that recognizes culturally based discourses and organizations when analysing the transitions to and the broadening of democracy in post‐colonial societies.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对日占领期间,日本社会政治结构初步完成军国主义法西斯政体向欧美议会民主政治的转型。在此期间,日本社会内各种政治资源经过重组,形成保守型政治势力和革新型政治势力,最终以“55年体制”方式完成日本战后政治结构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绩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06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28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新中国收入分配变化的轨迹经历了一个由旧中国收入水平极低、分配极不平等通过革命手段达到过度平均,然后又由这种过度平均通过改革走向拉开收入差距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收入的平均程度主要受到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观念、战略、政策变化以及不同时期积累与消费关系变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