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人自从来到美国后一直备受歧视,被视为低人一等的种族,并被排斥在美国主流社会生活之外。而在美国文化史上,黑人传统文化也一向被看作微不足道、比白人文化低一等的支流。然而,20世纪初,美国白人知识界曾出现过一阵“黑人文化热”,长期遭到鄙视的黑人传统文化第一次成为美国白人热衷的对象。还有不少白人知识分子开始严肃地看待黑人艺术,  相似文献   

2.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东欧犹太人为逃避俄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反犹迫害,大举迁居美国。他们在迁居美国的初期,大多居住在“犹太城”中,固守犹太文化传统。持“盎格鲁遵从论”的强制同化主义者、推崇“熔炉论”的温和同化主义者和已经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来自德国的犹太人采取不同策略,以同化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以下简称“东欧犹太移民”),试图消除后者带来的异质文化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冲击。面对这些同化压力,东欧犹太移民有何反应?他们是否最终完全同化于美国社会?他们走过一条怎样的文化适应之路?本文尝试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3.
宗教信仰对东南亚华人文化适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信仰是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内容 ,同时又对文化适应的其他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研究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 ,不能不研究他们的宗教信仰。本文分析三种类型的宗教信仰者的文化适应情况 ,他们分别是 :华人穆斯林、华人基督徒、华人传统宗教信仰者。笔者发现 ,三种类型的宗教信仰者 ,其文化适应的方向是大相径庭的 :华人穆斯林文化适应的方向是本土化 ,华人基督徒文化适应的方向是西方化 ,华人传统宗教信仰者文化适应的方向是中华化。东南亚华人如果要保持中华文化 ,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认同 ,提倡信仰华人传统宗教 ,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魏崴 《世界历史》2025,(1):119-137+175
20世纪初,在种族隔离盛行的年代,美国社会却兴起一场黑人爵士乐流行热潮。由于担心大众对爵士乐的追捧会危及白人主导的文化秩序、继而颠覆种族隔离的政治秩序,美国白人文化精英发起了针对爵士乐的批判和抵制活动。然而,爵士乐在音乐领域的成功,促使部分美国白人艺术家开始重新认识这种音乐的价值。在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为了摆脱“美国无文化”的尴尬地位,白人文化精英将爵士乐建构成为能够体现“美国精神”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民族音乐,以此来标榜美国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竭力追求美国的文化大国地位。20世纪上半期美国主流社会对爵士乐的态度从抵制转变为吹捧,在美国白人文化界的话语转变中,爵士乐从社会底层的“堕落音乐”转变为专属于整个美利坚民族的文化遗产,这是种族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价值变迁、实用主义精神等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展现了美国种族问题的复杂面向。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自拉丁美洲移民的新浪潮提升了拉美裔语言在美国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尤其是西班牙语有形成美国第二语言之势,随即产生的拉美裔化的文化断层倾向不仅使美国陷入了语言感知的恐慌、影响了全民的民族认同,亦对以\"语言同质\"为导向的有意识的语言立法的实质内容提供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7.
目前学界对于美国汉学史的研究,多侧重于美国汉学概况、研究范式转变和著名中国学家及其著述的研究,而缺少从华裔汉学者对美国汉学之影响这一角度研究的论著。论文就赴美华裔汉学者对美国汉学的影响这一论题作了总体性探析。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一批从事中国文史研究的华裔学者赴美潜心于中国文史研究。他们在美所从事的文史研究是美国汉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汉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对美国汉学的基础性贡献和推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协力培育美国汉学的基础、矫正美国汉学发展中的流弊、开拓美国汉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技术扩散作为一种会导致社会的每一层面都发生变化而具有广泛关涉性的社会现象,影响其进程的就不仅仅有经济上的因素,还有来自社会政治、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等的因素。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分析需要在对与技术体系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体系深入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得出较为全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正《文化的帝国:20世纪全球"美国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文化的帝国》)是王晓德教授历经多年的精心思考与研究创作的一部近千万字的鸿篇巨著。该书以其丰厚的学术含量、精到的创新性观点、宏大的论述构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一部学术精品。20世纪以来,"文化"的内涵越来越深地注入到"帝国主义"这一概念之中。"文化帝国主义"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术语,围绕着  相似文献   

10.
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基础上,各自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纹饰系统。崧泽文化的纹饰以刻划在陶器上的编织纹为主,显示出一种自然朴实的"崧泽风格"。而良渚文化的刻纹玉器自始至终是以神人兽面纹为主题,力图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和观念,表达的是非日常普通事物,兹名之为"良渚模式"。看似两个完全不同的纹饰系统,在经过分析和比对之后,显示有些纹饰或组成元素前后相承,在陶器、玉器上交替使用,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符号,其象征的内涵意义也随之转变,对于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人口的大幅膨胀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丧葬服务出现了诸多弊端,英国卫生改革家查德威克对此进行了系统考察。他认为英国的丧葬服务体系应该进行全面变革,才能彻底消除这些弊端。他的改革计划由于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但改革所体现的基本思想则代表着现代丧葬产业的发展方向,为美国等现代西方国家丧葬服务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洛当寺经书的内容、字体、书写、绘画风格、题材和题记等进行了首次调查和初步研究。研究显示,这批经书残卷及其插图由写本和刻本组成,写本最多,时代较早,主要为《般若波罗蜜多经》等经典;刻本较少,年代较晚。经书和插图制作于10-18世纪之间,基本反映出阿里古格王朝写经、刻经及其插图创作的历史脉络,是迄今国内发现藏传插图数量最多、时代跨度最大的写经和刻经作品。经书的发现对于弥补国内藏传写经彩绘插图,进一步研究阿里、西藏自治区乃至中国古代写经、刻经和译经的历史,以及插图艺术的题材、风格及其特点、演变,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上半叶,英帝国的强盛将大英博物馆推向新纪元,馆藏规模得到极大扩充,书籍、手稿、自然和人工制品的收藏增长迅速。这一时期,英国议会对大英博物馆更加重视也更加慷慨,愿意花费公共资金来扩充藏品。另一方面,严厉的参观规则得以变更,进入博物馆参观或学习的限制被放宽,繁杂的参观时间规定得以改进,阅览室的空间不断扩充。作为大众文化空间,博物馆为公众服务的宗旨和理念随着国家的重视和精英人物的努力逐渐由虚设变为现实,其由国家掌控的特性及作为国家文化工具的使命第一次得到明确的认可和界定。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以浙南华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日本官方档案的解读,对20世纪初旅日浙南华工群体的兴衰史进行了研究。旅日浙南华工群体形成于一战之后,鼎盛于1922年,衰退于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的屠杀事件。虽然浙南华工群体的出现在日本悠久的华侨华人史上存续时间短暂,但是从其人数规模和社团组织等方面来看,应该是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证明了日本华侨华人社会并不仅仅是由华商组成,华工也曾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日本政府历来排斥从事非熟练劳动的华工,因此华工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理藩院处理的对外事务中,中俄交往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括对中俄贸易的监督与管理。中俄贸易问题不仅与两国间的边界、逃人和准噶尔问题密切相关,还涉及到清政府对喀尔喀蒙古的逐步控制等一系列政治问题,这些都体现在理藩院对中俄贸易的管理实践中。本文以中俄贸易关系中的理藩院地位为中心,以理藩院对中俄贸易的监理为切入点,探讨清政府对俄贸易政策的演变,考察理藩院的外交地位以及在处理对俄贸易过程中对喀尔喀蒙古的逐步控制。  相似文献   

16.
胡群英 《世界历史》2006,38(3):12-20
赫奇赫奇是加州约瑟米蒂国家公园内的一个美丽小山谷。20世纪初,关于是否在此建立大坝,美国人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这场争论也是两种不同自然保护哲学之间的首度交锋。以平肖为首的资源保护主义者和以缪尔为首的自然保护主义者针锋相对,前者支持大坝的建立,后者捍卫山谷的完整和自然状态。争论最终以前者的胜利而结束。这场争论对自然保护哲学的发展,对此后的荒野保护以及环保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书丽 《史学月刊》2006,1(3):73-76
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成为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在对外经济政策中,关税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成为两种可行的选择。从内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基本上采取了关税保护主义政策,美利坚逐步完成了由弱转强的历史性嬗变。关税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应该是正面的。  相似文献   

18.
19.
雒长安 《文博》2001,(1):3-9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地区,山川河流纵横交错,春秋季节气候宜人。其北部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逶迤起伏,婉婉相连;南部有鱼米之乡的汉中盆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巍峨险峻的华岳、终南,太白诸峰连成的秦岭山脉横贯省境,涛涛不息的渭水东西向穿越美丽、富饶的八百里秦川。陕西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在中华文明史上处于非常突出的地位。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学者们曾经多次在此地进行田野勘察,在陕北、关中西部和东部等地多有发现。本世界50年代起,以西安东郊半坡村新石器时期大型聚落遗址的发掘为开端,各地陆续发现了…  相似文献   

20.
龚关 《史学月刊》2005,(2):111-122
20世纪最初的十年 ,天津金融市场接连发生六七次金融风潮。这些金融风潮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因和背景 ,但其深层次原因在于 ,在天津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自身发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金融业基础的脆弱 ,金融制度的混乱及制度变迁的滞后。面对一次次金融风潮 ,天津官商共同寻求应对策略 ,但更多的是针对性的对策 ,而较少具有根本意义的制度性建设。这一切都表明天津金融市场面临这样的变局所显现出的明显的不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