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元1650年7月20日,沙俄侵略头目哈巴罗夫奉沙皇派遣,以偷袭的方式侵占了我黑龙江上游少数民族聚居的雅克萨城(今俄境阿尔巴津)。并以此为据点,到处抢劫杀戮,扰乱边境,扩大占领,无恶不作。到了17世纪80年代,清政府康熙执政的鼎盛时期,经外交途径不断交涉无效后,终于发动了一场震撼山河、光照千秋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由于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和部署指挥的正确性,因而获得了全胜。其中,黑龙江水运水师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初,为了反击沙俄的入侵及加强东北北部边疆的开发和防御,清政府任命萨布素为首任黑龙江将军。率邻吉林、宁古等地的满汉八旗官兵驻防瑗珲等地,并派部分满族进驻齐齐哈尔等地。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黑龙江将军腐迁入齐齐哈尔,这里便成为黑龙江满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3.
时妍 《满族研究》2012,(3):59-64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设立黑龙江将军,增强了黑龙江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为了防御沙俄入侵,维护边境安全和领土完整,清政府制定了巡查边界、边境卡伦和国界鄂博等一系列边境防御设置.这些边境防御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守护了边疆和领土完整,维护了清朝的领土安全,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起到了保护资源、增加税收、稽查贸易以及加快黑龙江地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等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怡 《黑龙江史志》2013,(13):275+277
清代黑龙江流域的驿站是清政府为抵御沙俄的入侵而设置的设施。也是满清统治者为确保"龙兴之地"的安全,巩固边防,建设边疆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沙俄鲸吞中国东北边疆地区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为总结历史教训,本文从清前期治理东北边疆的政策,和二鸦期间,清政府内政外交方针作一探讨,以就正于大家。一、东北的封禁政策及军政建设清王朝入主中原后,曾经实行过有利于开发东北的政策。如将边境地区各部族一些民人编入八旗充当防兵,还使他们从渔猎改为定居生活并屯田耕种。为防御沙俄入侵,康熙皇帝提出“备足军食,永戍黑龙江”的战略思想。在吉林与黑龙江设驿站的同时,向站丁授官  相似文献   

6.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沙俄政府一直鼓励、支持向所侵占的黑龙江以北、乌苏 里江以东地区移民。其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和采取的各项措施对加快移民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不同阶段,沙俄的远东移民政策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总体上都是出于政治需要,即缓解国内政治 危机,巩固自己新占领的远东地区,进而争霸远东。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进一步深入我国内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出现了新危机,尤其是沙俄和英国勾结阿古柏侵略新疆,沙俄侵占伊犁地区,造成了中国西北边陲岌岌可危的严重形势。1865年1月中亚细亚浩罕国阿古柏部入侵新疆喀什噶尔地区。面对阿古柏的侵略,清政府内部有两派主张,一派以李鸿章为代表,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主张放弃新疆,加强“海防”。另一派以湖南巡抚王  相似文献   

8.
相京 《文史天地》2008,(12):45-47
甲午战争惨败后,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统治阶层流传这样一个论调,说什么沙皇俄国“疆域已广,且信义素敦,与我修好二百数十年,绝无战事”,“举动阔大磊落,非西洋可比”,转而产生了同沙俄结盟,“联俄以拒日”的幻想,为了换取与俄的军事同盟,竟然不惜将重大国家权益出让给沙俄,清政府为何如此迫不及待地要与沙俄结盟、沙俄从中获取了哪些好处、条约的结果又是如何呢,本文将一一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9月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订立,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一个较长久的安宁。但是,沙俄从来没有放弃侵占黑龙江地区的野心。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150年间,尤其是进入19世纪50年代后,沙皇尼古拉一世重弹老调,一再叫嚷要“修改”《尼布楚条约》所确定的两国东段边界。他一方面派遣所谓“考察队”,潜入中国黑龙江地区“考察”;另一方面又组织庞大的船队,武装航行黑龙江上,旨在重新占领黑龙江流域这块辽阔富饶的领土。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商会发行的特殊纸币——羌帖兑换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新知  王学文 《中国钱币》2007,(1):F0004-F0004
一 羌帖兑换券的发行背景 “羌帖”是相对于当时我国东北流通的“私帖”和“官帖”而言的,是我国东北和新疆地区民间对沙俄帝国在我国发行的卢布纸币的俗称。“羌帖”流人我国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19世纪中叶,沙俄帝国通过《瑷珲条约》侵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共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羌帖”就越过边界侵入我国东北。1868年,中国商人曾向官府报称:“近来该夷商人比前倍觉诡诈,  相似文献   

11.
厉声 《百年潮》2007,(10):68-74
(一)辛亥革命前后俄英策动的边疆“独立”(1)沙俄策动外蒙古“独立”日俄战争后,尤其是1907年第一次《日俄密约》后,沙俄加紧了在我蒙古地区的渗透和侵略活动。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利用开办“新政”的机遇,在边疆实施“新政”,力图改变边疆落后、守旧的社会经济文化,增强边疆防务。1909年底,清政府开始在外蒙地区实行“新政”,沙俄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一方面,沙俄利用外交和军事压力迫使清政府停止已实施的新政措施,  相似文献   

12.
阿尔根别克,生活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生在阿尔泰山西部的马尔卡湖地区。1883年沙俄用武力侵占我国的马尔卡湖及其周围地区后,阿尔根别克就毅然携带全家返回祖国,并用哈萨克文写下了一首反对沙俄侵略的长诗,充分揭露了沙俄对阿尔泰中国领土的疯狂侵略和野蛮统治。根据1864年中俄两国签订的《中俄勤分西北界约记》的规定,位于阿尔泰山西部哈巴河县西境的马尔卡湖地区仍然属于中国。尽管沙俄于此一不平等条约中已经割去了我国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但仍贪心未已,于1871年又以武力侵占了我国的伊犁。1881年签订的不平等的《中俄伊犁…  相似文献   

13.
东贝加尔,位于西伯利亚东部,黑龙江西岸,原为我国领土,十七世纪20—50年代被沙俄侵占。 东贝加尔地区,境内多山(平均高度在1000—1300公尺之间),悬崖峭壁、奇峰突起、冰河围谷、幽深凹地到处可见,原始森林一望无际,高山湖泊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兴起.大清帝国内外交困。英、法、俄、德、美、日等西方列强,无不乘势加紧从各方争相侵占、掠夺。同治三年(1864年),中亚浩罕国(安集延国)的阿古柏入侵新疆(俄、英暗中扶持)。同治十年五月,沙俄攻占伊犁。同治十三年,日本入侵台湾。危机四伏,蚕食不停。清政府内部的湘、淮两派,为加强自卫和防守各呈建议.由此产生了塞防与海防之争。  相似文献   

15.
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但这场战争却给沙俄政府当时实施修建中东铁路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继1858年的《瑷珲条约》以后,1860年11月,沙俄又把《中俄北京条约》强加给中国,吞并了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且还继续不断地越过1861年按这个不平等条约勘分的边界,进行蚕食。光绪十二年(1886)清政府派会办北洋事务大臣吴大激等赴珲春与沙俄代表重勘中俄边  相似文献   

17.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俄国在远东地区不断扩张,急于寻求出海口的沙俄将当时处于清王朝管辖之下的库页岛作为侵略目标,而此时日本对于库页岛更是垂涎已久。为了解俄国远东边界和实际扩张情况,1808年(文化五年),松前藩派遣间宫林藏两次探察库页岛和黑龙江下游地区,《东鞑纪行》是间宫林藏第二次探察的成果,该文记录了沿途见闻,书中对满洲行署的记载尤为翔实,充分证明了清政府当时对库页岛及黑龙江下游地区拥有管辖权。《东鞑纪行》亦对研究库页岛和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历史、地理风貌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沙俄的移民和侵略,清政府逐步解除了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开始招民垦荒,以图巩固边防.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也把侵略的触角伸向这一地区.尤其是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沙俄和日本分别将“北满”、“南满”划为各自的势力范围,以铁路为依托,逐步实行殖民统治.沙俄和日本的入侵使得清政府感到自己在东北的统治受到严重的威胁,为维持在东北的统治,进一步把东北的荒地全体开放.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清政府在东北地区招民垦荒政策的实施与日俄长期争夺东北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9.
沙俄第一个入侵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分子波雅尔科夫于1643—1646年入侵我黑龙江流域后,过了不到三年。沙俄又于1649年派遣哈巴罗夫匪帮入侵黑龙江流域。此次入侵,较之波雅尔科夫第一次入侵,时间更长,入侵规模及其破坏性也更大。哈巴罗夫匪帮1650年初越过外兴安岭,侵入黑龙江流域。“扰害索伦、赫哲,飞牙喀(即费雅喀)、奇勒尔诸部,不遑宁处,剽劫人口,抢掳村庄,挣夺貂皮,肆恶多端。”(《清圣祖实录》)下面刊登的哈巴罗夫的报告是1652年,即他离开黑龙江的前一年在精奇里江江口写给雅库次克督军的报告。报告记述了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所干的种种暴行;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我国达斡尔、女真、赫哲、费雅喀等族人民抗击沙俄侵略者的英勇斗争和中国正规军在当地民族配合下第一次同沙俄入侵者的战争——乌札拉之战。哈巴罗夫虽然是站在沙俄侵华的立场上记述这次入侵活动和侵略罪行的,但是提供了早期沙俄侵华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研究早期沙俄侵华史、早期中俄关系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份报告是从1846—1875年在圣彼得堡出版的《历史文献补编》中选译的。译文据报告全文译出。这是我国首次发表的该报告的全部译文。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黑龙江地区一直是沙俄侵华的重灾区。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沙俄侵华政策的终结,但此后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中苏两国关系的发展并不顺利。在黑龙江地区中苏双方不断发生龃龉,甚至一度兵戎相见。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中外学者至今仍各执一词,未有定论。本文依据当时的档案、报刊及亲历者的回忆录,就九一八事变前黑龙江地区中苏关系的几个重要问题,谈谈我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