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的新年第一天,我踏上了春秋青铜器“莲鹤方壶”的出土地———新郑,去探访它鲜为人知的发掘经过及它背后的艺术价值,聆听它被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具有“时代精神之象征”的青铜绝唱。莲鹤方壶现已出土80年。它存世仅有一对。一件现存于河南博物院,为博物院13万多件文物中最具观赏价值的收藏品,被公认为这个国家级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另一件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是该院的镇院之宝。由此可见莲鹤方壶的价值之高地位之尊。掘井:意外发现了稀世青铜瑰宝这两件被后世称为春秋时期青铜绝唱的莲鹤方壶,是在民国十二年八月(1923年),在河南省新…  相似文献   

2.
齐侯壶,有些学称为洹子孟姜壶,属於最着名的青铜器之列。壶有一对,都没有盖,形制纹饰相同,而铭互有错脱,一件一百六十六字,另一件一百四十二字。两壶出现在清代中叶,最初分别为阮元、曹载奎所藏。随後同归吴云,由於误名为“叠”,以致吴氏的图录题作《两叠轩彝器图释》。现在字多的一件藏於上海博物馆(下简称“上博”),字少的一件藏於国家博物馆(下简称“国博”)。壶的图像可看《两周金辞大系》图185、186,铭可见《殷周金集成))9729、9730。《中国青铜器全集》东周3,二三,有上博一件的彩色照片。  相似文献   

3.
张浦生 《收藏家》2005,(11):11-12
茶,号称“国饮”,是中华民族动静相宜的一种生活艺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传说远在上古神农氏嗜百草时代即发现了茶的妙用,商周时演变为饮料加以推广,历经唐宋的盛行及明清二代的改革迄今,茶饮风习经久不衰,已成为国民生活中一日不可缺少的部分。“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茗壶是茶道的范畴之一,它涵盖了文化、实用与艺术欣赏等三方面的价值。随着不同时代、不同饮茶习俗和方式方法的变化,茗壶的型制亦在不断变化。明清时期吃茶采用“泡茶法”,所以壶身变矮变小,壶小可以使茶保持“香不涣散,味不耽搁”。明代中期,江苏宜兴创制出一…  相似文献   

4.
康熙朝刻漏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的一只完整的黄铜制刻漏壶,其传统名称为“兽耳八卦篆铭刻漏壶”。这是一件重要历史文物,对于研究刻漏史很有价值,现将我们对它研究的初步结果介绍如下: 一、刻漏壶的外形这壶的外形好象腰鼓(图一),高51厘米,上口径32厘米;上口之内是壶顶(图二),壶顶中央有直径  相似文献   

5.
壶,陶瓷容器,古亦称“康瓠”。《诗·七月》:“八月断壶”。毛传:“壶,瓠也”。《说文·壶部》:“壶,昆吾圜器也,象形。从大,象其盖也”。《说文·缶部》:“古者昆吾作陶”。壶本陶质,以器形似瓠(葫芦)而得名。《周礼·掌客》郑注:“壶,酒器也”,它多用以盛酒,也可以用于盛其他食物。陶壶的基本造型为小口直颈,球形或扁圆腹,平底或圈足或三足。  相似文献   

6.
张洁得壶     
大年初一,张洁打来电话,她得了一把名壶。这件时大彬的壶,如果不是膺品的话,那几百年的历史,也足可以用“价值连城”四个字来形容了。可她砍下来的价,说来令人笑掉下巴,连同另一把壶,一共化了一百二十元。所以,我说她“得”壶,而不是说她“买”壶。按一般道理,买和卖,双方应该是等价交换。物超所值,有可能,但超出太多,超到邪乎的程度,那就该是得了。得,不必等价,也无须等价,因为,无论是得到一份爱情,得到一份幸福,得到一份意外的惊喜,都是没办法折算成人民币若干元的。她这次得壶,很大程度上是意外,是侥幸,是在极…  相似文献   

7.
浅谈鸡首壶的演变与越窑鸡首壶孙秀莲(辽宁省文物总店)鸡首壶习称鸡头壶,因器身置鸡头,故名。1972年,在南京市东晋墓中出土一件青瓷鸡头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可知这类器物晋时称作“罂”,即小口方腹的酒器。鸡首壶出现于三国时期,是越窑、瓯窑的...  相似文献   

8.
“茧形壶”是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一种形状独特的器物。由于其腹部的形状特征(正视多呈椭圆形,侧视呈圆形)类似人们熟悉的蚕茧,因而被考古工作者命名为“茧形壶”。新中国成立后,经正式考古发掘并报道的首例茧形壶是1955年在成都羊子山第172号墓中发现的,随后报道的是西安半坡的发掘资料。自50年代以来,在陕西的许多地点以及山西、河南、湖北、江苏、山东、甘肃等地也都有茧形壶出土。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已发现的茧形壶数量在200件以上,均为陶器。以墓葬出土为主,少数出土于遗址中的水井、窖穴,也有部分是零散的采集品。随着战  相似文献   

9.
剔红漆器和紫砂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物,把它们混为一类论述纯属偶然的缘故。多年前,笔者在编辑《故宫博物院藏元明清雕漆》的过程中对一件“紫砂胎剔红漆壶”产生了很大兴趣。该作品原庋藏卡上注明的时代为“明代宣德”,但从剔红的雕刻特点和图案风格来观察均不符合明代前期剔红漆器的标准。假如该壶的时代被确认为“明代宣德”,那么不仅要对明代前期剔红漆器的风格特点重新认识,而且作为胎体的紫砂壶也将成为目前所知同类  相似文献   

10.
养狗、骑马与摄影——“休闲江青” 周淑英(以下简称周):养狗也是江青“休息脑子,转移一下”的内容之一,她说狗最忠诚于它的主人。她养的狗是从部队农场选来的,都不是名犬。江青起名叫“小黄”的狗养的时间比较长。狗从农场进了楼房也不习惯,在楼里地毯上拉屎撒尿。  相似文献   

11.
漫画曼生壶     
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陶都,紫砂陶是宜兴陶器中最精美的产品,紫砂壶更是驰名中外。这主要是因为宜兴盛产紫砂泥矿,用它炼土、制坯,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具有这种物理性能的陶土对产品的实用价值很高,也就是紫砂壶的特殊功能,泡茶不起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正如明文震亭《长物志》所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人李渔《杂说》记载,“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阳羡。”阳羡茗壶除实用价值外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壶的造型、壶身的装饰都非常讲究。从壶形来说有各种不同的几何形体,也有许许  相似文献   

12.
青瓷鸡首壶     
鸡在古代有特殊的禳灾除凶作用,古人认为鸡有御死辟恶的厌胜功能。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认为鸡是吉祥之禽,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雄鸡》载:“鲁郊祀,常以丹鸡祀日,以其朝声赤羽,去鲁侯之咎。”而鸡在民间受到欢迎,则多是因为“鸡”与“吉”字同声之故,“大鸡”即“大吉”也。鸡首壶是六朝时期的典型产品。鸡首壶作为酒器,也称“天鸡壶”。这件珍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东  相似文献   

13.
隐几与养和     
扬之水 《收藏家》2002,(12):28-33
养和之为器,名称出现得很早,但名称的使用却不很普遍,而它的意思也并不是始终一致。《太平广记》卷三十八“李泌”条,日唐肃宗时宰相李泌辞官求隐,于是“采怪木蟠枝,持以隐居,号曰‘养和”,这是人们所熟悉的养和最早的出处。这里说的养和,便是用一枝虬曲的松枝,大体依它自然的形状,作成用来凭倚的隐几。晚唐皮日休赠毗陵处士魏不琢五件雅物,松枝养和即其一,其《五贶诗》前之序  相似文献   

14.
康伯壶盖跋     
1972年3月,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地M701出土康伯壶盖(M701:6)一件。这件铜壶盖形制厚重,铸造精美,顶为喇叭形捉手,下有较长的子口,沿饰昂首分尾凤纹带一圈,云雷纹地。器表黝黑发亮,满布粉绿透紫的锈斑。通高12.1、子口高4.8、捉手径8.7、口径11.2厘米,重0.96公斤(图一)。器内壁铸有铭文1行5字“康白(伯)乍(作)(?)壶”(图二)。“康白”为作器者,康是国族名,白同伯,是其爵称。“康白”亦见于康伯簋,现藏广东省博物馆。“(?)”,从陈梦家说,当为(?)字初文。《说文·(?)部》:“(?),芳草也……一曰(?),百草之华,远方(?)人所贡献芳草,合酿之以降神也。”故“(?)”当指以芳草之华酿造的美酒。这件壶铭的大意是:康伯铸作盛储美酒的铜壶。  相似文献   

15.
我曾参加过一次茶会雅集,那是在京城的雪砚山房。所谓雅集,就是文人间的聚会。茶会雅集,顾名思义就是大家一块儿喝茶品茗。雪砚山房的主人雪生先生,不仅好茶,还喜好收藏紫砂壶。每次有朋友来,都会请人观赏他那一柜子各式各样的紫砂壶,这次也不例外。“出场”的是一把茶黄色段泥精工制做的“牛盖莲子壶”。壶身筒一侧镌刻有书法“千虚不博一实”,另一侧镌刻着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书画落款是“秀棠”,壶底落款为“维明制陶”。徐秀棠和徐维明是叔侄关系,两人同为宜兴紫砂界名师。壶,不用说,做得是相当精致。  相似文献   

16.
故宫博物院藏邢窑定窑瓷器选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文物宝库,在其三十余万件古代瓷器藏品中,邢窑、定窑瓷器数量可观,质量亦精,其中有许多属原清宫旧藏。本文只选择其中三件较为特殊的作品介绍如下。一、唐邢窑“徐大师记”款白釉皮囊式壶此壶属原清宫旧藏品。高12.5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12.5厘米。环梁有尾式,壶身上窄下宽,上端脊背夹扁,腹部肥硕,腹径大于壶高。脊之前端安一短筒状流,后端有一尾饰,提梁高出壶口和尾。筒状流下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其间压印圈状纹。壶前、后两面贴有两条凸起的线纹,自流下部至尾的下端弯曲成“U”形;两侧…  相似文献   

17.
也谈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其铜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甘肃省礼县大堡于山秦公墓地,近年出土“秦公”铭文铜器甚多,已知者有:1.纽约拉利行秦公壶一对;2.礼县所出而由上海博物馆修复的壶一件;3.礼县公安局缴获器十余件,我曾得见其中二鼎一;4.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回收四鼎二;5.据闻香港坊肆尚有秦公器约百件。对这批铜器及  相似文献   

18.
李俊 《收藏家》2009,(6):29-34
兴盛于中国清朝初期与中期闽南地区的一种饮茶器具——朱泥小壶,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朱泥宝记》,向世人列举出了100多件朱泥壶,件件红润娟秀、精微细腻,而在此前或此后介绍紫砂壶的书籍中则把清代朱泥小壶归于“古壶”一类。笔者查阅了古今中外关于朱泥壶的书籍与文献,发现这种至今在闽南地区还时常出土的朱泥小壶,是清朝鼎盛时期宜兴紫砂的特殊成就,是东方古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世界造形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九八六年十月,中国新闻社发布了一条消息,其中说:“南京博物院最近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地破译出一件希世珍宝上的铭文,并发现,这篇铭文同流落在美国的另一件中国珍宝——陈璋方壶——上的铭文,是同一篇文章。这件四年前在江苏盱眙县出土的珍宝现被称为‘陈璋圆壶’。”这使我们感到强烈的兴趣。最近,圆壶有关铭文的摹本已经发表,并有读释,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下面想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就几个问题试作讨论。  相似文献   

20.
首都博物馆有一件元青花凤首扁壶,是由48块碎瓷片拼接而成的。它是一件盛装酒水的器物,高18.7厘米,口径4厘米。壶的流,也即出水口,做成昂起的凤首状,凤鼻上顶着一枚宝珠。出水位置并不在凤嘴正前方,而是两侧各有一个小孔。颈部后方采用留白的方式,表现凤凰的羽毛,翅膀垂在壶身两侧,后面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壶身下半部分饰以折枝莲花纹样,莲花飞凤是元青花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花纹。色彩方面,它采用了进口的苏麻离青料,高铁低锰,因此,烧制后会出现铁的结晶斑,色彩浓重鲜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