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史(126)廉希宪传》里有一段故事: 时方尊国师,帝命希宪受戒,对曰:“臣受孔子戒矣。”帝 曰:“孔子亦有戒耶?”对曰:“为臣当忠,为子当孝,孔子之 戒,如是而已。”这说明封建社会里,孔圣人给人们的影响是如何的深远,出身西域的廉  相似文献   

2.
元朝开国君主,世祖忽必烈皇帝共有十二子。①由于长子朵而只未婚早卒,习惯上史称真金(1243-1285)为长子。关于此人,史载多而零散,本文拟以汉文史料为主,蒙藏史料为辅,对其生平大略作一简述。1243年,真金生于漠北,此前忽必烈已于1242年召海云去漠北,问以怫法大意。②故真金出世后忽必烈请海云为之摩顶立名,取名真金。这在《佛祖历代通载》卷35有载:“帝诞生太子,诏海云国师,摩须立名,奏云:‘世间最尊贵,无越于真金’。”母昭睿顺圣皇后,弘吉刺氏。③真金诞生的时代,是蒙古汗国剧变和发展时期,其父忽必烈早在青年时代就…  相似文献   

3.
潘群 《郑和研究》2009,(3):29-36
由“太宗”而“成祖” 明成祖举兵而起,理由是建文帝受奸臣迷惑变更祖制,故“靖难”以“清君侧”,而“后世鲜不目为篡云。”其实,明成祖与其父明太祖闭关自守根本相反,实施的是“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4.
马悦 《炎黄春秋》2001,(8):79-79
古时将州、县的地方官叫作“父母官”,此称谓世传始于宋代,但“父母官”这个词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汉代。据《汉书》记载,西汉时,召信臣在南阳任太守期间,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巳视民如子。因此南阳老百姓尊称召信臣为“召父”(“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日:‘召父’。”《汉书媚吏传》)。到了东汉,有个名叫杜诗的,也在南阳出任太守。杜诗对南阳同样施行过不少的“惠政”,亦备受老百姓的拥戴。所以杜诗被南阳的老百姓尊称为“杜母”。召信臣和杜诗都先后职居南阳太守,为民兴利,名昭南阳,广被时人所称道:“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相似文献   

5.
<正>方孝孺(1357年3月16日—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思想家。后方孝孺因拒绝为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杀害于南京聚宝门外,时年46岁。南明弘光帝时追谥“文正”。  相似文献   

6.
沦陷时期日军对吴江的粮食掠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中国派驻作战兵员多达百万,其军粮全赖沦陷区供应,以实现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阴谋。吴江县处于太湖之滨,盛产稻米,被日伪当局划为苏浙皖28个“米粮丰沛县”之一,成为侵略的军粮之源而予取予夺。日军始而将田赋中之绝大多数充作军粮,继而低价压级强制收购稻米,最后甚至派军警宪特下乡抢粮,致使农民工人城乡百姓食不果腹,遍受饥饿之苦。“清乡”期问,日伪当局在加紧掠夺、无情榨取的同时,还实施粮食禁运和“缉私”,切断抗日部队的粮源。本综合吴江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及其他有关献资料撰成,以揭露日军在吴江地区掠夺米粮的罪行。  相似文献   

7.
《郡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撰.公武(生卒年不详),字子止,山东巨野人.著名藏书家.因祖居开封昭德坊,人称昭德先生.绍兴间为荣州守,乾道中以敷文阁在学士为临安府少尹.自其七世祖晁迥,至其父晁冲之,皆喜藏书,但中原“兵戈之后,尺素不存”.后公武受南阳井度(字宪孟)赠书五十箧.其守荣州时,对所受之书校雠异同,论述大旨,撰成此书.后人又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是书原为四卷,自序于绍兴二十一年,当是成书年代.通行版本有三种:其一,公武门人姚应绩所编二十卷本,对原志有所增益,收书一千四百六十一部,由南宋游钧于淳祐九年传刻于衢  相似文献   

8.
元上都东凉亭与河北滦平鸽子洞出土文书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忽必烈作为蒙古王子 ,从小就喜爱打猎 ,在他 1 1岁时 ,曾与 9岁的弟弟旭烈兀随祖父成吉思汗出猎 ,并且首次各射到一只兔子和一只野山羊。按照蒙古人的习俗 ,成吉思汗高兴地为孙儿们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牙黑刺迷失” ,将猎物的血涂在忽必烈和旭烈兀的拇指上 ,对他们很赞许。 (此事见《史集》第 1卷第二分册第 31 5页 )后来 ,忽必烈创立了元朝成为全体蒙古人的大汗。其弟旭烈兀创建了位于波斯地区的伊儿汗国。狩猎成为蒙古帝王和宗王们保持传统、演兵习武、加强彼此联系的重要方式。据《史集》所记 ,忽必烈在兴建开平府之前 ,就在金莲川以东 ,…  相似文献   

9.
关于燕国早期世系,传世文献语焉不详。本文借助对西周时期匽侯铜器的辨析来重新梳理燕国的早期世系,本文认为召公留守王室一支的世系可以排定为:召公—召仲—召伯父辛—伯宪(伯穌)—召伯,对应的前三代燕侯分别为匽侯克、匽侯旨以及某位不知私名的匽侯。  相似文献   

10.
八思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藏族政治家,藏传佛教的一代宗师。他出生于西藏萨迦派世家,幼年学习佛教,10岁时来凉州,在这里生活、学习、成长。19岁离开凉州,跟随元世祖忽必烈,并被“尊为国师”,之后又“升号帝师大宝法王,更赐玉印,统领诸国释教。”他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超人的智慧,毕生致力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弘扬佛法。他在凉州的十年间,对藏族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赵军光 《神州》2011,(5X):25-26
五代十国时期一直被我们称之为乱世,但在这个篡弑相寻、杀伐相续的时代,南唐却平稳的实现了政权的过渡。大多数史学家认为中主李碌对权力无欲无求,正是他的“守廉退之风”,才没有因权力争斗造成内耗。本文认为,从小经历过政治锻炼的李碌并非对皇位毫无兴趣,他所做的谦让姿态只是为了博取其父李异的好感,而相约兄弟传国也只是不同政治势力间政治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引子孙良臣,原名孙梦棣,字良臣,以字行。1884年农历十一月初三日出生于山西省兴县固贤村一个地主家庭。其父孙仰卓是孙嘉淦(孙嘉淦在清雍正年间曾任国子监司业、祭酒,还担任过安徽提督、顺天学政、工部左侍郎。在乾隆年间被召用为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直隶总督、湖广总督。最后提升为工部、刑部、吏部尚书,官居协办内阁大学士。孙嘉淦逝世后,乾隆皇帝赐谥孙文定公,入祠乡贤及晋阳三立阁。)的第八世孙。孙良臣从小勤学自励,性情刚直。7岁时被父亲送至本县甄家庄读私塾,10岁转学至固贤村家庭联办私塾就读。读《三字经》、《论语》等,…  相似文献   

13.
中统三年震动朝野的李、王文统事件是元初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受此事件牵连的不只刘秉忠、张易、廉希宪、商挺、赵良弼等一批高官,一些小掾属也受到了牵连,王恽即是其中之一。本文以王恽在中统、至元初年的活动为线索,探讨元初的政治形势及王文统在元初政治上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提起元上都的营建,刘秉忠是无法绕开的人物。刘秉忠,字仲晦,1216年生于河北邢州(今邢台市),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杰出的建筑设计师。他曾被忽必烈倚为重臣,为忽必烈取得汗位立下不朽功勋;在忽必烈建立元朝及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他谏言忽必烈"采汉法,以儒治国",提出"马上取天下,不可马上治"的治国理念,对于元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恭尹(1631~1700年),字元孝,号半峰、独漉、罗浮布衣等。广东顺德人。清初诗人、书法家。性聪敏端重,幼承庭训,知忠孝大节。十二岁丧母。十五岁补明诸生。甲申明亡,其父陈邦彦力主抗清,“以书生戮力行间,崎岖百战,……。”(冯奉初《陈元孝先生传》)事败,陈邦彦及其一妾二子均被杀。长子恭尹时年十七,易服出逃。父执湛粹将其隐匿家中复壁。明桂王朱由榔都肇庆,两粤粗定。陈恭尹赴肇庆面谒桂王,疏陈其父殉难情状,得赠兵部尚书;桂王授恭尹锦衣卫指挥佥事。陈恭尹《祭室人湛氏文》回忆往事云:“……予十七而  相似文献   

16.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艹发)。”这是《诗经》中歌颂召伯的诗句。在“国风”的160篇诗歌中,“召伯”一词,仅此一见,是个孤证。召伯是谁?史无明文。汉儒都认为召伯就是召公。《诗序》云;“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于召公。”《史记·燕世家》云:“民人思召公之政,……作《甘棠》之诗。”郑氏《笺》云:“召伯,姬姓,名奭,食采于召。……此美其为伯之功,故言,‘伯’也。”意谓先为召伯,后晋为召公,这一说法,千古没有异辞,揆诸铜器的铭辞,却不符合历史的事实。一、从梁山七器谈起前清道·咸年间,在山东寿张县的梁山(今属梁山县),出土了七件铜器,它们的铭辞是;  相似文献   

17.
有贺长雄受聘为袁世凯法律顾问的准确时间是1913年2月,初次续聘则在当年7月国会即将开始草宪工作之际,由代总理段祺瑞签署续聘合同.他能够被续聘,与他在此前抛出《观弈闲评》,提出有利于袁世凯的“国权授受”说及主张“超然内阁制”,有密切关系.同时,《观弈闲评》的出笼亦成为袁世凯对即将开始的草宪工作施加影响的一个重要举措.至于《共和宪法持久策》,则是有贺长雄在《观弈闲评》未能对草宪工作发生影响的情况下,针对当年10月出台的“天坛宪草”第一稿直接发出的攻击,是草宪过程中总统制与内阁制两种主张争斗的产物.以往研究者将其与1915年秋才发表的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相提并论,说它是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之作,是完全错误的.此时的袁世凯应当说尚以实行总统制为直接诉求,并未想放弃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18.
米芾     
米芾,初作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别号溪堂,鹿门居士,襄阳漫仕等。“世居太原,后徙襄阳”,又居镇江,故或称吴人。工书画、文词。“尤善临摹古法书,至能乱真”,画创泼墨云山一派。曾官太常,出知无为军,召为书学(或曰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罢知淮阳军、卒,年五十七岁。生于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丁亥(1107年)。小传详见蔡肇撰《故宋礼部员外郎米海岳先生墓志铭》。著有《山林集》一百卷,早散佚,其孙米宪多方收集遗文,辑为《宝晋山林集拾遗》四卷。又有《书史》、《画史》等著作传于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两铭的几处疑难字句及通篇大意作了新的释读。提出“伯氏”应指召伯虎,为涉讼的男一方。“宕其叁”、“宕其贰”,“宕其贰”、“宕其一”恰与《周礼·夏官·大司马》上地、中地计赋办法相合。两铭所反映的琱、召两家之土田纠纷,以碉氏赔偿贝和归还多占的土田(邑)做结。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 ,有一位被史学家称为“明初理学之冠”的大学者 ,他就是曹端。曹端 ( 1376~ 14 34) ,字正夫 ,号月川 ,河南渑池人。他生活在“洪武、永 (乐 )宣 (德 )之际”(孟化鲤《月川先生〈录粹〉序》)。天资颖异 ,“少负奇质 ,知读书”。 5岁时 ,见到号称中国古代哲学之源的《河图》、《洛书》 ,竟画地以质之父 ,其父竟被问倒。15岁后 ,曹端曾从事农耕 ,业余苦读 ,“座下着足两砖皆穿”。 17岁时 ,已博览群书 ,专为自己构一书室 ,自名曰“勤苦斋” ,以陈经籍。 18岁 ,开始专习儒业 ,“师事宜阳马子才、太原彭宗吉” (《中华儒学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