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走出大山的中甸传统工艺祁继光中甸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为滇、川、藏大三角交汇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甸又是滇文化与藏文化的交流地。中甸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中,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的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工艺。解放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中...  相似文献   

2.
中甸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史称“茶马古道要冲”,为康区藏汉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更是西藏东部7县(昌都、察雅、八宿、左贡、贡觉、察隅、芒康)、川四6县(得荣、乡城、稻城、巴塘、理塘、水里)和云南5县(丽江、大理、剑川、洱源、鹤庆)的重要商贸集散地,对滇藏川三省交界地区20余个县的经济发展,起着没其重要的作。中甸一词藏语谓之建塘,宽阔草坝之意。它位于横断山脉的中段,地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形成高山深谷。著名的梅里雪山、白茫雪山和中甸雪山把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分隔开来,造成以自然景象万千、自然资…  相似文献   

3.
中甸热巴舞     
中甸位于青藏高原的南沿部份,是滇藏川交界的三角区,是滇入川、藏或川、藏入滇的瓶颈口。于经济、文化、军事言之,自古都视其为一个非常之地。在历史的记载中,凡有关滇、藏大事都与德钦的溜筒江息息相连,它似一铁锁把住了险口要隘,故有“溜筒锁钥”之说。的确,它也许曾锁过下军万马,锁过唐宋商贾,但对文化的厅往却显无奈。唐以后,由于茶马古道的兴盛,加速了藏、纳西、傈僳、汉、白等民族文化在中甸的交融。从宏观看,印度、尼泊尔等域外文化也形成了对中甸土著民族文化的冲撞、渗透格局。因而,今天中甸的文化现象多元复杂,独特…  相似文献   

4.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是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处在著名的横段山脉地段,也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地方。迪庆藏区在地势上与西藏和四川藏区连成一片,从东、北、西三向来看,迪庆州分别与四川的木里藏族自治县,以及巴塘、得荣、乡城等县交错接壤;与西藏的芒康、左贡、察隅县毗邻。迪庆州下辖中甸、德钦、维西三县,境内居住着藏、傈僳、汉、纳西、白、彝、回、普米、苗、怒等民族。  相似文献   

5.
中甸的木碗和木碗厂布刚中甸,藏语称“杰塘”,这一地区闻名于整个藏区,如今中甸民族木碗厂的美名也在整个雪域藏乡四处传遍,遐迩著称。木碗之乡木碗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食器具,已有千百年的使用历史。“木碗之乡”迪庆位于川、藏、滇交界的横断山区,这...  相似文献   

6.
庄志民 《旅游科学》2006,20(5):43-47
本文在对中国西部、尤其是部分香格里拉地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从文化人类学的理念出发,结合实际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由表及里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甚至带有”悖论”性质的问题。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必须将川滇藏香格里拉旅游区的联动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7.
该文首次提出在川滇青藏民族走廊地区的古代石棺葬中存在着一种新的文化——卡莎湖文化,并对卡莎湖文化的主要特征、分期、年代、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族属等问题都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庾莉萍 《文博》2006,(1):78-82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川、滇的茶叶得以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兴盛于明清,主要有滇藏线和川藏线,是西藏高原与内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证明。它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五条通道, 在沟通西藏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与“丝绸之路”具有同等地位。  相似文献   

9.
丽江木氏土司档案文献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江木氏土司在统治滇、川、藏纳西族地区的数百年间,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碑碣、摩崖、谱牒、图表、传记、书、亲供册等,本择其要对其载体形式、内容构成、史料价值和某些学术观点作了评述,希望有助于这一珍贵档案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准确地说,是唐宋至民国时期,与西藏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将滇、藏、川三地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其余脉延伸入缅甸、尼泊尔、印度境内,直抵西亚和红海沿岸。  相似文献   

11.
元明时期新开辟的从湖广经贵州通往云南的"东路"驿道,不仅是维系内地与西南边陲往来的主要交通命脉,并且也直接影响了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地区政治版图的变化。本文首次提出了"古苗疆走廊"这一概念,初步探讨了这条走廊对贵州省的建省、明清时代"苗疆"地区的"国家化"过程以及民族关系等所带来的影响,并对"古苗疆走廊"的地域及族群文化的特点等进行了初步整理和分析。就今后推进"古苗疆走廊"作为"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申报的可能性问题,也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The Tea-Horse Trade Route reminds one of the trading routes from Tibet to Yunnan and Sichuan that has enjoyed a long history. Tea-Horse Trade Route The Tea-Horse Trade Route between the hinterland and Tibet evolved from the Tang-Tubo Silk Road.Actually,the trade ties betwee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hinterland began much earlier than the Tang Dynasty.During the Sui Dynasty,the emperor issued an edict for expanded trade ties with various state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相似文献   

13.
马鬃山地区是甘肃省与蒙古国接壤的唯一地区。1992年马鬃山口岸的首次开通和随后的闭关以及准备复关,对两国都有着重大影响。本文阐述、分析了马鬃山地区及口岸的历史沿革、民族构成、地缘优势及口岸开闭过程和成因,提出了复关和维持长久关贸关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女学的兴起与发展历程中 ,西南地区的云南由于民族众多 ,毗邻英属缅甸和法属越南 ,因而女学的产生和影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以中国整体为理论视角 ,探讨了近代云南女学的产生、发展及影响。认为近代云南女学兴起于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最早始于教会女学 ,云南自办女学的出现推动了女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小学男女生同校及大学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趋于完善。近代云南女学不仅培养了大批女性人才 ,还巩固了祖国西南边疆 ,加强了民族团结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的变迁。同时 ,与沿海和内地相比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近代云南女学也具有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类型复杂、总体水平不高等局限。  相似文献   

15.
元代云南通四川、湖广驿路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初数十年间 ,云南通四川、湖广的驿路经历了较大的变迁 ,最先发展的是由北境入川的建都道 ,继之开通的是从东北境入川的乌蒙道 ,再后新辟了出东境通湖广的普安道。三道并行 ,改变了云南以至西南地区的交通格局 ,有利于云南与中央政权及内地一些省区的联系和交往 ,并对明清云南与内地间的交通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民族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及民族问题的认识,是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它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史学家及普通民众对历史上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反思,也有对当时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认识,以及对民族及民族问题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作为中国民族思想还应当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的中国化问题。中国民族思想大致可以划分为以华夷之辨为主线的古代传统的民族思想、以反清反帝为脉络的近代民族思想和以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民族思想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民族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研究对象及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所以这一概念更适合于我们对民族及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探讨,“民族思想”应当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朝贡制度被认为是古代中国与边疆民族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交往的惟一持久而普遍的关系,但却忽视了这一制度本身的发展特点,尤其忽视了朝贡制度在明清两代的差别。本文认为,清代虽然延续了明代的朝贡制度,但实质已经转化为一种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政治方式,剔除了明代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中国与西洋诸国之间形成的藩属关系,且朝贡中的贸易性质也远不同于明朝。本文对学术界混淆朝贡体制与朝贡贸易体制的观点进行了批驳,阐述了清代朝贡体制的地位与特点。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西部虎患考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末清初 ,我国西部地区自山西、陕西经四川到贵州、广西以及云南等省均发生过程度不等的虎患 ,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本文认为 ,虎患既与人类过分开垦山地导致自然环境恶化有关 ,又与当时战乱动荡导致社会极度破败有关。康熙中叶以后 ,西部地区虎患日渐减少 ,说明人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征服了老虎 ,但也最终破坏了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期瘴气、瘴病主要分布于西南山区,瘴病主要分布于四川南部泸、黎、戎州一线、长江三峡地区、云贵高原及岭南广西盆地,瘿病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区、川西北山区及长江三峡一带。本文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考察认为,唐宋时期知识阶层经历了对以瘴病为主的地方性疾病由盲目恐惧悲观到不懈地探索及医学应对转变过程,其中对瘴气的地理学认识、瘴病的预防及辩证治疗最有成就,从一个侧面加深了对西南、岭南地区地理复杂性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在对付瘴病方面士人积极进行移风易俗运动,从根本上倡导文明进步的应对观念行为,不仅对西南、岭南疾病地理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而且在应对以瘴为主的环境疾病,推动西南、岭南地区社会文明进步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卡若遗址是发现于西藏昌都县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于1978年经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和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发掘,两个单位联合撰写的发掘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建筑遗存和生产生活用具。发掘报告中统计完整、记录详细的房址柱洞资料引起了笔者关注,因此尝试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以房址柱洞为主的建筑遗存进行探讨。通过统计分析,柱洞资料反映出了卡若文化在约1000年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壮大,然后又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从技术分析的角度印证了卡若聚落居民在史前生活中经历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