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尔逊理想主义标榜民主、和平,要实现一种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这为世界指出了一个新方向,但其本身具有太多的理想色彩,而且从其提出的时代背景来看,其实质仍然是本国的利益。而且自始至终威尔逊提出的理想主义本身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理性主义自身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山东问题上有突出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民族自决原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具体表现为: 一战前后列宁和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思想的相继成熟; 当时世界主要大国对民族自决原则的承认; 苏俄民族自决原则的实践及东欧国家的参与和认同;一战后依照民族自决原则对欧洲版图的重新划分及在非欧洲世界产生的广泛反响.这表明民族自决原则在一战后已被公认为一项基本的国际政治原则.得到公认的民族自决原则影响并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版图,并于1945年被写入了《联合国宪章》,从而最终完成了从一项政治原则向国际法原则的转变.但过分夸大民族自决,又会导致种族歧视乃至仇杀.  相似文献   

3.
《清史研究》2021,124(2):19-39
在义和团运动中,美国政府一开始对其严重性缺乏认识,发表的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也与山东义和团运动没有直接关系,系针对列强"瓜分"政策发出的一个倡议。对于义和团运动向津京地区蔓延,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反应强烈,主张与其他列强采取一致行动,并赞成列强的"瓜分"政策。但美国政府始终坚持门户开放政策,并扩大到维护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将战争严格局限于解救使馆、恢复秩序范围内。在《辛丑条约》谈判中,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态度也相对友善。东南地方督抚和驻美公使伍廷芳与美国政府之间保持的外交孔道,对舒缓美国政府和公众的焦虑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场战争并非由"中外双方在交流方面的误解"而引发,主要还是19世纪以来中外民教矛盾和冲突长期得不到妥善合理解决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18世纪末期,爱尔兰争取独立的步伐加快,内部冲突不断加剧。针对爱尔兰出现的严重冲突,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化解措施,如试图从法律上解决爱尔兰的地位问题;通过解放天主教徒来缓解宗教矛盾等等。威廉·小皮特的主张是合并英国与爱尔兰。为实现计划,他否认1798年爱尔兰的起义的力量是天主教徒,硬说是法国的雅各宾主义,掩盖英爱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18世纪末期,爱尔兰争取独立的步伐加快,内部冲突不断加剧.针对爱尔兰出现的严重冲突,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化解措施,如试图从法律上解决爱尔兰的地位问题;通过解放天主教徒来缓解宗教矛盾等等.威廉·小皮特的主张是合并英国与爱尔兰.为实现计划,他否认1798年爱尔兰的起义的力量是天主教徒,硬说是法国的雅各宾主义,掩盖英爱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孙日关系与矛盾论俞辛孙中山在革命运动中面临两大矛盾:一是他与清朝及执掌北京政权的北洋军阀间的矛盾,即共和主义及体制与封建专制及军阀独裁的矛盾;二是他与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即侵略与反侵略间的矛盾。孙中山在革命运动中将国内的矛盾作为主要矛盾,而将与列强...  相似文献   

7.
湖滩争夺与省界成型——以皖北青冢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地方史志的记载中,对于一个行政区疆域的记载往往是以"四至八到"的形式来表示的,依照这种粗略的记载,在很多地区根本无法准确的划出政区之间的边界。在各级政区的边界类型中,又属省界的地位比较特殊。对于省界争端的处理往往会面临"属人主义"和"属地主义"两种原则的抉择,而争端的处理过程其实体现了中央政府、省政府、基层政府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多重复杂、互动的关系。民国时期青冢湖苏皖省界纠纷的处理过程正是体现了上述关系,并且展现了原本模糊的省级政区界限逐渐演变为精确的几何界线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开始把参与全球事务视为己任。1918年1月8日,威尔逊总统在国会作了"十四点原则"的演讲,企图以此作为美国战后"改造世界的方案"。在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中,集孤立主义传统和对外扩张实现目标于一体的门户开放主义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就一定程度而言",十四点原则"是美国企图将门户开放政策从远东推向全球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将此事诉诸国际社会,希望国际联盟伸张正义,结果是国际联盟决定组建调查团,赴远东调查中日冲突。一般研究将调查团置于九一八事变后的叙述框架内,强调调查过程和调查报告书,对调查团的产生过程缺乏整体研究。在国联调查团产生问题上,中国不仅与日本在国联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论争,而且强烈呼吁英美等国支持组建调查团,各国之间的交锋异常频繁。以国联行政院第65届常会的三个阶段为时间线索,以中日围绕是否派遣调查团的辩论为叙述脉络,系统呈现国联调查团的产生过程,可以凸显中日冲突的"国际性"和国联调查团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四明公所案是19世纪末发生在上海的一件大事,它直接导致上海法租界的扩大。从其产生背景、经过和结果来看,第二次四明公所案并非近代化市政建设与落后的国民意识和风俗习惯之间的矛盾,而是当时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势力范围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交涉过程中,清政府利用"地方外交"和"以夷制夷"策略,虽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为中央政府减压的目的,抵制了法方的一些侵略要求,使得法国政府最终放弃浦东和南向的扩界图谋,但"地方外交"和"以夷制夷"策略的作用是有限的,不但无法实现清政府的愿望,反而使清政府的外交显得进退失据,最后落得被夷协谋、得不偿失的结局。英、法等列强在瓜分中国势力范围过程中虽然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但他们最终都会以牺牲中国的利益达成妥协。  相似文献   

11.
康德依据目的论的判断构筑了他的历史哲学的基本原理,这种目的论的判断旨在统一自然与人、必然与自由,并把这种全体的统一视为人的存在的第一原理。人的历史显现为一种人与自然的结构关系,而在这种结构关系中,自然的必然性与人的自由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人类历史是自然的计划和人的自由的实现。自然不仅拥有极其隐蔽的意图,而且试图通过人的行动,即合目的的自由意志来逐渐实现植根于人的自由的道德人格。康德历史哲学具有双重底蕴:一方面,倡导实现永久和平,贯彻普遍法,建设公民社会和国际联盟;另一方面,倡导实施普遍的道德教育,实现道德人格,创建“人间神国“这一目的王国。  相似文献   

12.
1933年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原因概在于西方列强于伪满洲国的承认问题上投了反对票。日本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国际组织的强有力冲击。简言之,在日本侵略野心急剧膨胀的时段,国际联盟约束力的缺失与公法强制力的丧失,使得日本巧妙利用公法为一己之私服务,给今天的学界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灾害旅游作为汶川灾后重建的一种发展思路而受到关注,而这必然会涉及伦理问题。本文基于伦理学视角,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了作为灾害旅游中矛盾双方的旅游者和旅游地在各方面表现出的冲突及伦理问题,即各自在道德和利益两方面的矛盾。通过伦理视角来审视灾害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创新性。本文认为,在灾害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兼顾旅游者与旅游地,道德和利益之间的均衡关系;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用外在的力量来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并通过教育,以加强自律的方式引导各个利益主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关于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外交,国内外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从美国和当时的欧亚强国在对中华民国的承认、善后大借款以及对日本"二十一条"的不同反映等问题上可以看出,威尔逊在处理对华政策上和欧亚列强有着鲜明的差别,带有毋庸置疑的理想主义色彩。然而,尽管美国和欧亚强国在对华政策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其本质是一致的,即都是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为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5.
犹太民族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犹太民族与土地关系的发展史,这是因为犹太民族的每一次历史变迁都是犹太民族与土地关系的变迁:犹太民族的大流散是其失去土地的时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犹太民族重新拥有土地的过程;以色列建国是两千多年来犹太民族第一次以主权国家身份拥有土地;阿以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土地的争夺,而这一矛盾和冲突的最终解决依然要回到土地问题上来。所以说,犹太民族与土地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与制度和谐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之茂 《攀登》2000,19(5):84-87
道德是制度存在的前提,为制度提供伦理支持。体制的转轨形成了新旧道德与制度间复杂的矛盾关系,要消解这些矛盾,必须寻求二和谐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道德第一假设。道德第一假设的确立意味着道德评价与制度约束在向度上的一致,消除了道德与制度之间内在紧张。重视道德第一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制度建立、移植过程中道德与制度间新的矛盾产生。  相似文献   

17.
中派主义是在第二国际内部马克思主义派和机会主义派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政治思想流派。它无原则地动摇于马克思主义和机会主义之间,企图通过对机会主义的让步和妥协来调和二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它在口头上忠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行动上则毫无气节,实行最卑鄙的改良主义政策。由于中派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卡尔·考茨基,因此列宁通常把中派主义称作考茨基主义。  相似文献   

18.
史桂芳 《世界历史》2012,(4):4-13,157
日本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视为"大正天佑",借对德宣战之机,迅速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并企图在巴黎和会上得到"法理"上的认可,巩固在华"特殊权益"。由于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日本未能得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在远东的竞争加剧。1921年在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会议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形成了主导远东国际关系的华盛顿体系。日本一方面在华盛顿体系的框架下,在与列强的"协调"中求得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不断寻找机会突破华盛顿体系的限制,从而建立由日本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实现对外扩张的梦想。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告别华盛顿体系,开始实施建立所谓的东亚新秩序。  相似文献   

19.
正胡适晚年向唐德刚口述自传时,曾深情回忆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李大钊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由于唐德刚先生的整理稿增加了一个情绪化的小标题:《"问题"与"主义"之争:我和马克思主义者冲突的第一个回合》,因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差不多都将他们的争论上升为政治上的根本冲突。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他们的文本,似乎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20.
魏涛 《史学集刊》2024,(1):60-71
1876年南卡罗来纳州州长大选前后,查尔斯顿市多次发生种族冲突,既反映了白人至上主义者与坚决捍卫公民权、平等权和选举权的非洲裔黑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种族矛盾,也揭示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非洲裔黑人占查尔斯顿市人口的大多数,而种族暴力并非局限在非洲裔黑人和白人之间,也存在于支持不同政党的非洲裔黑人选民之间,使得查尔斯顿市的种族关系存在明显的地方性和复杂性特征。对查尔斯顿市种族冲突的历史考察,有助于加深对美国重建后期非洲裔黑人选举权、种族关系和白人至上主义思想意识,以及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政治斗争等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