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媛 《文史天地》2022,(4):47-50
一、上海外侨的"英国官报" 《北华捷报》(North-China Herald)是1843年上海开埠后创办的第一份近代在华英文报纸.1850年8月3日(道光三十年六月二十六日),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Henry Shearman)创办.其初创乃为上海外侨外商服务,旨在呼吁各国关注上海及广阔的中国市场.所以它刊载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北华捷报》是由英商创办的一份重要的近代在华西文报纸,其初衷是服务在沪外侨,开拓中国市场。由于与英国在华外交机构及租界当局关系密切,该报在来华西人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不仅西方人多在该报发表西人对华观感,关注中外情势的中国人对之也十分重视。自太平军投书该报批评列强助剿政策开始,中国人即在该报发表文章,在一些涉华问题上与西方人进行论辩。本文尝试以关键词检索的方式,对晚清时期中国人在《北华捷报》上发表文章的基本情况做一总体考察。中国人在《北华捷报》上发表的文章大多与中外关系有关,西学东渐、传教问题以及中国治权等问题皆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论争。对这些文章及其引发的反响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北华捷报》,它并非仅仅是在华西人独霸话语权的新闻媒介,中国人亦能通过亲自用英文撰写或翻译的形式,在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李珊 《中国现代史》2022,(3):107-121
《字林西报》的美国记者甘露德(Rodney Gilbert)被认为是在华西人中“死硬派”的代表人物。这种印象的生成与其在国民革命时期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之病》密切相关。甘氏宣称该书旨在“给中国挑毛病”。为此,他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及既往的中外关系等问题着手,批评中国人是“缺乏管束的小孩”,并认为列强不应继续纵容中国人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该书出版后遭到来自在华外侨和中国人的双重批评。在华外侨认为该书的刻薄口吻和露骨干涉中国的论调将惹怒中国人。中国读者中,基督教知识分子罗运炎以甘氏侮辱民族尊严为由要求政府将其驱逐出境,此事还在《字林西报》中引发中外读者的一番争论。学者夏晋麟则从中国人自身的视角对中国的问题展开反思。该书出版后引发的争议折射出五卅运动之后西方对华观感的复杂光谱,也反映出国民性话语与国人高涨的民族主义的正面碰撞。  相似文献   

4.
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学校,在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时期,该校曾荣获“国民革命中心”和“东方红军”的美称.邓演达是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曾协助孙中山、廖仲恺创办黄埔军校,军校建成后先后担任教练部副主任和教育长等职务.在军校中他以维护国共合作,发展国民革命的大局为重,始终站在革命一边,真诚地与共产党人团结合作,为黄埔军校的建设、革命骨干的培养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5.
从韩国、越南等中国周边的殖民地弱小国家的立场来看,树立了反帝目标的中国国民革命是一个新的希望。国民革命中的"反帝连带"主张,即共同对抗使韩国、越南沦为殖民地的日本、法国等帝国主义列强的主张,也确实使韩国、越南的革命家们将其视作坚实的友军。详细追溯20世纪前半期韩国最具代表性的政治领袖吕运亨参与国民革命的史实,不仅是为了如实还原吕运亨在中国活动的原貌,也是为了通过重温国民革命时期亚洲各民族间的"反帝连带"的实相和意义,来加深对国民革命的国际形象的理解。吕运亨参与国民革命的初衷,便是希望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能借助中国支持而实现韩国独立与革命成功。由此可见,对于吕运亨而言,中国国民革命并非他国之革命,而是祖国韩国之革命。从这一角度来看,作为"反帝连带"现场的国民革命,同时也是同时代东亚地区处在殖民统治下的弱小国家独立运动的阵地。  相似文献   

6.
正近代上海,是旅华外侨最集中的城市。以1942年为例,上海公共租界及法租界外侨超过86000人。~①当时,公共租界华人人口超过150万,接近外侨人口的30倍。外侨与华人在长期相处过程中,既有矛盾、冲突,也有和谐相处、友好往来的温情画面,但后者常被忽略。上海中外人士交流、交往中,常互赠礼物表情达意。近代上海银器曾经是中外居民社交中最常见的礼物之一。1970年开始,作为中外互赠礼品的近代中国银器逐渐引起国内外文博界、收藏界关注。1975年美国H·A·Crosby Forbes等人所著《中国的外销  相似文献   

7.
五口通商以来,上海出现了租界,1854年外国侵略者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凌驾于中国政府和法律之上的殖民统治机构——工部局(Council),它不仅拥有警察、管理市政、征收税捐等权力,而且在争夺货币发行权方面也不遗余力,历史上曾三次策划发行货币,但终未实现。 1866年7月30日,英国商人通过上海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表明了他们的态度:极力  相似文献   

8.
段怀清 《清史研究》2006,(3):107-111
一《北华捷报》(The North China Herald)是由英国人奚安门(Henry Shearman)等人于1850年8月创办的一份英文报纸,也是上海开埠以来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在1850年8月3日创刊号上的《发刊词》(Address to thePublic)中,编辑者是这样阐明这份报纸的创办旨意的:我们最真实的目的,在于真实地对待我们自己,同时也真实地对待这个口岸的最佳利益;这样说,意味着我们需要用一种富有良知的、谨慎的和无畏的观点来评价人与事,只要他们影响到这个社会的福利安宁;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努力致力于唤醒一种在家的感觉,以有益于一种扩大的商业,一种与这个古…  相似文献   

9.
高丽王朝建国后,对待中国文化一直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从光宗时期开始高丽王权开始推行"华化"政策,而贵族勋旧势力则以实行"土俗"的主张相对抗."华化"政策的确立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需要凭藉多种资源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因此从光宗时期开始,"华化"政策就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进中国之人,一是引进中国之制.高丽王朝的"华化"与"土俗"之争并不仅仅是政策之争,在其背后隐藏的是权力的分配问题,同时它还和高丽精英阶层对外来文化的认知与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1836年,西方商人在广州组织了广州外侨总商会。这个以英国商人为主导的商会的成立,以中英关系基本格局的演变为背景,反映在华西方商人群体力图维护自身利益的意愿。该商会在其存在的两年多时间内,起到维护交易秩序、制订并实施交易规则、协调各方关系、维护外商利益的作用。它作为广州外商群体的代表,也卷入了中英交涉与冲突之中。其各种活动对中西关系的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志伟  黄莹 《文史博览》2005,(11):51-53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广告历史的国家,在古代就随商品交易产生了口头叫卖、实物展示、招牌、幌子等广告。而近代广告的特征之一是报刊广告。中国第一个报刊广告在1815年8月5日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上登载。1853年8月创刊的《遐迩贯珍》上开辟了第一个广告专栏,在第12期上发表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广告评论。1850年8月5日,英文《北华捷报》在上海问世,创刊第一版即以广告为主,其中有上海的洋行、商店、保险公司、房地产、拍卖行、银行等广告。1861年11月中国最早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创刊,  相似文献   

12.
瞿秋自是我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和领袖人物之一。大革命时期是瞿秋自政治思想最辉煌的时期,他精辟地、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关系到当时革命成败的一系列理论命题,如:中国民主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无产阶级应当掌握对国民革命的指导权;农地革命是国民革命之中枢;武装平民实行革命战争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等,在理论上对中国革命做  相似文献   

13.
陈红民  魏兵兵 《安徽史学》2005,(4):63-70,114
国民革命时期,中共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对国民革命的进程和国共两党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1923-1925年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考察,分析中共在此时期宣传策略的转变和宣传话语的特点,即中共如何将"左派"、"右派"、"阶级斗争"等概念引入国民革命的过程,从而勾勒出国民革命期间中共在宣传上从被动到主动,争取到宣传强势,并最终将阶级斗争理论与国民革命结合起来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反排外思想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近代国人处理中外关系时的重要原则.五四运动时期,上海等地民众呼吁和平抗争,并谴责暴力行径,反排外思想初步形成.国民革命初期,中共积极为义和团运动正名,辩证剖析其功过,并号召运用文明科学精神从事反帝运动,反排外思想进一步发展.五卅运动时期,社会各界既驳斥外媒关于中国"排外"谣言,也努力宣传反排外思想,促使五卅运动和平顺利进行,反排外思想达于成熟.国民革命后,"反排外"一语成为了国内与中外政治纷争话语体系里的关键内容,凸显了反排外思想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正>熊十力言:"汉以后二千余年之局,实自汉人开之。凡论社会、政治,与文化及学术者,皆不可不着重汉代也。"(熊十力:《读经示要》,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3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67页)与其他时期的承袭制度不同,整个汉代都处在思想家对于"汉承秦制"的批评与改造中。汉代思想与制度的相关性远高于其他时期。深入研究汉代思想与制度的相关性,一是有助于深刻认识汉至清这一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段中,中国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的基底;二是对中国历史上思想与制  相似文献   

16.
书讯     
正回到土地(当代批评)俞孔坚著,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3月出版,定价:48元。中国正处于重建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面对着因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生存危机,全球化和社会文化转型中的民族身份危机和与之伴随的草根信仰危机,俞孔坚分别从城市、田园和遗产三个层面论述他的景观理想"回到土地",并提出了引起热议的"反规划"理论,提倡"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强调"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并对所谓"新农村"建设保持警惕,认为有可能破坏农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吴佩孚洛阳开府时期(1920年6月—1924年9月)的幕府、练兵、外交等活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其洛阳之开府,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的幕府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而其练兵甚力,旨在实施其“武力统一”之梦,但政治上逆潮流、专横;而外交上尚能维护国家地位,不愿仰人鼻息,甚至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行径,不失为一爱国军人。他反对工农运动和国民革命,血腥镇压二·七大罢工,则是其不能宽恕的历史罪责。  相似文献   

18.
赫德1854年来华,1861年以总税务司身份总揽中国海关权柄近50年,他一方面作为“中国政府的臣仆”活跃于清帝国的政治舞台,以“是一个中国的而不是外国的服务机关”的税务司公署为大本营,维护清王朝的权威与利益,一方面又作为英国在华的重要代理人,为英国资产阶级谋取在华最大权益。他既谨慎圆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国民革命思想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荣华 《安徽史学》2002,(1):53-56,70
"国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在初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革命口号和策略.故该阶段又叫"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它是陈独秀从中国社会实际和国共两党合作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和特点.它的提出,从思想上、行动上极大地动员和武装了中国各阶层民众,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成为探索实现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革命纲领的行动方略.但由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背叛,这一革命运动遭到失败.  相似文献   

20.
杨柳 《黑龙江史志》2013,(15):278+281
文献是历史的镜子,二十世纪初是中国出版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出版哈尔滨殖民文化的繁荣期,白俄的出版物是这一时期哈尔滨新闻传媒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研究这一时期地方史、外侨史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