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黄立人抗战时期大后方工业科技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工业科技史上特殊的、重要的辉煌篇章,它对于战时大后方的工业乃至整个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争取抗战胜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战时大后方工业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战时大后方所在的中国...  相似文献   

2.
谭刚 《抗日战争研究》2005,1(2):107-125
本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发展大后方内河航运业的措施、特点、其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章认为抗战爆发后,出于加强大后方运输力量和发展大后方经济的目的,国民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发展大后方内河航运业,使得战时大后方内河航运建设在航线的开辟、轮木船的制造修理以及港口的建设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前方抗战和后方经济建设。但由于航运运价过低和管理不当等原因,大后方内河航运业的发展又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县银行,虽发端于1915年,然而一直发展迟缓,直到1940年1月20日《县银行法》颁布之后,在西南西北大后方才有了较快发展,并达到一个小高潮。本文认为:战时县银行在大后方的推设是国民政府构建战时大后方金融网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战时新县制的配套措施,根本目的是厚植抗战建国的物质基础。县银行战时的大量出现是在特殊背景下政府不遗余力倡导的结果;县银行的发展推动了大后方金融网络的建设,并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战时县银行的发展主要集中于大后方的四川与陕西两省,尽管其分布趋势很不平衡,但对于改变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区域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仍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皮毛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畜牧产品。近代以来,随着天津的开埠通商,在天津口岸的经济辐射作用下,大量西北皮毛通过黄河水运汇集至包头后再通过平绥铁路运至天津出口美英等国,皮毛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出口物资,大量西北皮毛的出口也成为西北地区皮毛业外向化的重要表现。但抗战爆发以后,西北皮毛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西北皮毛出口运输路线改为向西汇集兰州后再通过甘新公路或甘新大道运至猩猩峡出口苏联,使得苏联取代战前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皮毛进口国,这也直接推动了战时中苏易货贸易的发展。其次,由于战时西北皮毛出口运输较战前出口运输路途艰险,加上战时出口市场萎缩等原因,造成战时西北皮毛出口量较战前减少。战时西北皮毛出口量的减少,迫使部分皮毛出口转内销,西北皮毛业从战前外向化开始转为战时内向化。西北皮毛内销数量的增加,也推动了大后方毛纺织业的发展。因此,战时西北皮毛业的内向化一定程度上为战时大后方经济的发展积累了新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谭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64.1万字,89元《抗战时期大后方交通与西部经济开发》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交通与西部经济开发"的最终成果。本书以大量档案资料和文献史料为基础,通过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具体分析战时大后方交通运输布局、城市分布、工业分布、贸易路线变迁等问题,全面展示了战时后方交通及交通影响下后方经济的地理学特征,是对抗战时期大后方交通及其对西部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该书分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成为国民政府陪都,并逐步发展为抗战大后方的金融中心。从1937—1945年,大后方金融市场大多呈现畸形繁荣局面,市场秩序混乱,金融从业者在营业过程中多未遵守政府的法规与制度,金融犯罪十分猖獗。而作为抗战大后方金融中心的重庆,其内汇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等均受金融犯罪影响,程度也最为严重。国民政府虽努力以各种手段预防与打击金融犯罪,但均无济于事。这一时期重庆金融犯罪频发有着特殊的原因,反映出战时国民经济的不断衰落以及金融从业者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关于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李学通目前对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问题,特别是国民政府在战时经济中的作用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这一专题在整个抗战史中的研究地位还很不相称,因此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我们对大后方经济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认识。我就几个问...  相似文献   

8.
1937年杭嘉湖等重要产粮区相继沦陷后,浙江大后方各县面临粮荒。为了确保军粮、公粮和民食的基本供应,省政府利用保甲组织在大后方实施粮食管制,积极开展扩大粮食生产和粮食节约运动,并对田赋制度加以改革,加大征粮、借粮和购粮的力度。粮食增产运动使后方各县的粮食耕种面积扩大,粮食种类和粮食产量也有所增加,一定程度确保了战时军粮和公粮的供应。在粮食增产、粮食征收中,保甲组织与乡镇保甲人员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战时粮食生产与管制的重要力量。然而,过度的征粮、借粮和购粮则侵占了民众的基本口粮,造成了饥荒,使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与日俱增,并将这种不满转移到乡镇保甲人员的身上。  相似文献   

9.
正笹川裕史、奥村哲著,林敏、刘世龙、徐跃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21.1万字,45元在日本学术界,既往的抗战史研究大多集中在日本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人力、物力方面的直接损失,而忽略了民众层面的社会变迁。本书作者以四川省为例,利用大量档案资料,民众陈情书、诉状,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等史料,详尽描绘了普通民众在战时重负下的苦难及其因应,勾勒出战时大后方基层社会的混乱及变化,揭示了战争环境下国家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陕西工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霞 《抗日战争研究》2002,7(3):164-181
抗战时期,陕西工业获得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陕西在战时所处地位发生变化、内迁工厂影响、国民政府重视、当地商品市场扩大以及工合运动推动等因素造成的。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典型的战时经济及“嵌入型”经济特征,民营企业也出现了集中化现象。尽管陕西战时工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它毕竟保证了战时军需民用,稳定了西北大后方,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对陕西的经济结构转换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大后方金融网的建设,对于坚持抗战并取得最终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着力针对大后方金融网构建的路径和特点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大后方金融网的构建采取了政府强力推动的路径:战时金融垄断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大后方金融网的制度基础,中国金融中心的西移提供了金融网构建的基本渠道,而以国家银行为骨干的各类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大量、全面的扩充和发展,则成为大后方金融网构建的载体;大后方金融网的构建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政策性、差别性、网络化等一系列特点。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国民政府的吸引和爱国热情的激发之下,东南亚广大华侨积极回国投资支援大后方建设,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对东南亚华侨在"大后方"投资的情况作了基本概述,对其投资的原因以及侨资企业的最后走向作了简单地探析,最后总结了其对"大后方"投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资源委员会战时重工业建设的资金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委员会战时重工业建设的资金来源王卫星资源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于抗战爆发前创办的主管国防重工业建设的经济机构。早在抗战前,它就开始有目的地筹办国防重工业厂矿。抗战爆发后,为适应战时的需要,资源委员会在大后方兴办了众多的国防重工业厂矿。在战时财政十分...  相似文献   

14.
二三十年代教师、公务员工资及生活状况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二三十年代教师、公务员工资及生活状况考慈鸿飞本文对我国20-30年代教师和政府公务员的工资及生活状况提供一点历史资料。一这个时期大、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差别较大,大学教师的工资相对较高。1917年5月北洋政府颁布的《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规定:国...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科技进步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为海内外学者所关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关战时大后方的科学技术问题似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根据所掌握的史料对抗战时期  相似文献   

16.
耿军 《民国档案》2004,(4):17-2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国民政府行政院经济会议记录较为完整,但为学界利用不多。这里选辑刊出一部分,内容以有关机关报告、讨论战时军粮征购、物价平抑等事项为主,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大后方粮物工价飞涨以及重庆国民政府采取措施力保军粮、稳定市场以利抗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落后的西南和西北大后方农业,不但大体上保证了战时后方人民和前方将士的粮棉供应,而且缩小了同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其缘由是多方面的,如战区和沦陷区难民、农业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移人,与此相伴的大量荒地的开垦,以及市场的迅速扩大等。同时,作为总揽国民党统治区金融事宜的四联  相似文献   

18.
环境决定了人的发展,人也在实践中改造环境。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致的。贵阳,这个抗战的大后方,为战时输送了大量的物资及人员,成为战时的一个避难场所、逃难人员的集散地,同时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战时的民众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人才资源,培养了大量有素质的社教人才,为社教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贵阳的社教由此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19.
抗战爆发后,众多高校响应政府的号召西迁后方,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其中内迁高校的教授都能与国家和民族共体时艰,坚持抗战,为继承与发展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物价高涨,生活艰窘,特别是亲眼目睹大后方的分配不公以及贪腐情形日益严重后,他们的心态自然会发生变化,对政府的态度亦由支持转而批评甚至反对,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影响还延续到战后他们对国民政府立场的转变。本文即以多位民国时期著名教授的日记与书信为中心,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试图以他们自己笔触所记录的战时生活,观察他们如何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教书育人,献身教育,并分析战时知识分子生活贫困化对他们日后的政治抉择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叶浅予 《百年潮》2014,(2):76-77,75
正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一个月,我回到香港。这之前,从夏初到秋末,在大后方的一段时间,我看到了政治的动荡,同时看到了人民在艰苦生活的挣扎中表现出的对战争的乐观情绪。我滋长了强烈的创作欲,于是试用一种漫画和速写相结合的形式,利用土纸和墨笔,画成100多幅《战时重庆》组画,以记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