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民初以来,董康的法律思想发生变动。经过对清末修律的反思,董康逐步提出"知新—温故"的成熟理念。自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在"知新—温故"思想的指导下,董康对"中"(中国固有特色)与"西"(世界共同趋势)作出区分,就民国刑事与民事立法改革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他主张《刑法》在符合大同趋势的基础上,注重礼教传统与社会现实需要;《民法》前三编可以符合世界趋势,但《亲属编》《继承编》的修订应当注重身份关系与社会习俗。董康希冀借此减少立法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龃龉。应当明确的是,董康主张的"温故"是在"知新"基础上的"温故",其主张恢复的礼教是与法律共存的治理手段。归根结底,一方面,董康所提出"知新—温故"之宏观理念,与文化保守主义社会思潮以及法界群体反思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董康所提倡规复本土合理制度、促进立法文本与法律适用符合社会及其文化、"一切法律,悉随社会为转移"的具体主张,在法界众多反思者中显得更为明确、有力。  相似文献   

2.
胡汉民的立法思想与立法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素一 《史学集刊》2004,5(4):43-48
1 92 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胡汉民以孙中山先生“遗教”代言人身份 ,坚持旧三民主义 ,充分阐述了自己的建国、立法主张。他提出“以党治国”的训政纲领 ,奠定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宪政基础 ;借鉴西方以个人利益为本位的经济立法原则 ,结合中国传统的“仁恕公平”的思想 ,提出“王道主义”的社会经济立法原则 ;还提出了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民法、继承法的立法主张。在 1 92 8——— 1 931年担任立法院院长期间 ,完成了立法院的组成框架 ;任用高水平的立法委员 ;主持制定了大量的新法典、厘定了旧的法律、法规。他为南京国民政府六法体系的形成及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完备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南京国民政府社会福利立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福利立法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初期。为了解决与工业化发展相伴生的社会问题,发展现代社会福利事业,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规并以政府的力量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现出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事业已在一定程度上步入现代化轨道。但由于立法本身很不完善,立法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弊端,其执行效果与立法的初衷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4.
民法是一个民族精神和理念的表征,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民法典的形式理性不仅可以推进市民法理念在中国的形成与发达,并进一步促成服务型政府及法治国家理念的塑造。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应吸收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确保民事立法的价值中立,同时实现立法技术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独子兼祧"是中国传统宗祧制度的一个重要创新。在清代,"兼祧"作为一种民间立嗣方式,最终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经过了一个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复杂过程。本文旨在运用判牍文书等原始史料,以政治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讨论"独子兼祧"与其前身"独子出继"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形态,国家法律的跟进变化,及其所反映出的清代立法、司法与社会生活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汪诗明 《历史研究》2019,(2):160-176
土地所有权一直是澳大利亚土著与白人关系的一个焦点问题。为反对殖民化并争取自身权益,土著通过包括司法程序在内的各种手段主张对土地的传统所有权,1982年马宝及其同胞以墨累岛民的名义起诉昆士兰州政府及其他就是典型案例。经过十年漫长的诉讼,1992年6月3日,联邦高等法院基于澳大利亚习惯法、土著传统法律与习惯以及大量史实材料,确认了墨累岛民对其传统土地拥有无可否认的所有权。这就是著名的"马宝裁定"。"马宝裁定"在法理上推翻了澳大利亚在殖民时代之前是"无主地"的神话,这一颠覆性的结论在澳大利亚引起广泛反响,促使联邦政府通过土地权立法来回应相关各方的诉求,由此催生了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部全国性《土著土地权法》(1993)。"马宝裁定"和《土著土地权法》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帮助土著从白人手中索回多少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而在于它们对土著历史的认可与尊重,以及为土著作为"第一民族"正名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7.
冯桂芬的思想上承林魏下启康梁,是不世之人所立不世之言。它为"中体西用"保守论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但康梁的维新派、乃至后世革命派的出现亦有它"采西学求自强"等观点的影响。它是中国知识分子不断探求自救道路的理论源泉,不论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都是它的发展。它是中国知识分子探寻救亡图存道路上的片片残骸,更是托起知识分子不断寻求救国真理的巨人。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法总则》第10条规定"法律"和"习惯"为我国民法的法律渊源,由此在《民法总则》中形成了一种二元的法源规范结构。但对如何理解"法律"和"习惯"的含义则存在较大的分歧。以最广义的角度理解《民法总则》第10条会取得系统自足并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但面临着无法解决的解释障碍,不宜采取。采取狭义的解释方式,则在立法意图、价值考量、文义分析、功能实现等方面都较为合理。对于采取狭义解释方式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后续作业进行弥补。  相似文献   

9.
赵金康 《史学月刊》2002,5(12):43-47
胡汉民作为南京国民政府首任立法院长。其立法用人思想,对立法指导思想、原则、方针、内容、目标、守法及制度立法思想的阐释,奠定了国民政府的法制基础。  相似文献   

10.
石璠 《黑龙江史志》2014,(3):192-193,195
在晚清变法修律的过程中,处于变法修律最前沿的法界人士对民法为规定私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这一属性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民法的重要性也已引起了法界人士的注意,他们也已经认识到民法与民事诉讼法是主法与助法的关系,主法宜在助法之先制定。制定中国自己的民法典一定要进行民事习惯调查也是法界人士的共识。此外,在民法的立法宗旨与立法模式上法界人士也已经有较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竞争法是调整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中国已经加入WTO,且正经历着一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转型过程。然而目前中国经济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法律真空,缺乏对竞争机制的全面有效保护。文章试从中国竞争立法的现状,以及欧盟竞争法的内容及新发展方面,论述中国竞争立法的必要性以及欧盟竞争法对中国竞争立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立法的发展,可见国家领导人的法治观念对社会、法律及两者的现代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邓小平的法制思想发展了毛泽东的法制思想,在法律与治国、法律与政党、法律与政策、民族与法制关系上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江泽民法治观的创新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两次用全会文件和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肯定了"依法治国"的权威地位。近20多年来,中国立法的实践有了长足的进展,在正确思想理论指导下,依法治国成为社会的共识,现代法制体系已基本建立,公民的法制观念已经有了质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赵政一 《沧桑》2013,(2):25-28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孝",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其根本的内容和起源是敬老。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中,孝不仅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是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立法治罪的精神依据。归根结底,这种精神基础、精神依据的实质是爱。  相似文献   

14.
1990年开始,清末的大规模的立法活动,让当时的中国初步建立了商事法律体系,也给后人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立法实践经验。笔者通过对清末商事立法的背景,立法成果以及意义与局限进行分析与阐释,以希望对我国立法的完善做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15.
熊伟杰 《神州》2013,(20):283-283
1990年开始,清末的大规模的立法活动,让当时的中国初步建立了商事法律体系,也给后人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立法实践经验。笔者通过对清末商事立法的背景,立法成果以及意义与局限进行分析与阐释,以希望对我国立法的完善做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的清末商事立法运动,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重大事件。这场大规模的立法活动,让当时的中国初步建立了商事法律体系,也给后人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立法实践经验。研究清末商事立法,分析其得失,可以为我国现阶段商事立法,尤其是商事法律移植,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熊伟杰 《神州》2013,(20):229-229
20世纪初的清末商事立法运动,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重大事件。这场大规模的立法活动,让当时的中国初步建立了商事法律体系,也给后人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立法实践经验。研究清末商事立法,分析其得失,可以为我国现阶段商事立法,尤其是商事法律移植,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秦有《发征律》,《发征律》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人员及物资的调动管理。狭义上,《发征律》的内容包含徭、戍及物资调拨等与调发征行相关的事务;广义上,还涉及"徙属""宿直"过程中人员调动问题的处理。秦代《发征律》与《徭律》《戍律》的内容各有主旨,互为补充,三者为并列关系。汉初《兴律》的生成是围绕"兴"的内涵,在原有若干单行行政法和民法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秦汉时期"集类为篇,结事为章"的法律编纂手段,从技术层面构建了律令篇章的"二级分类"。"二级分类"是秦汉律令编纂者在立法过程中力求法律的完备与细密,由技术导致的结果,且在现今出土的律令文献中得到证实,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全盘西化"论,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全盘肯定西方价值取向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它反映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模式的推崇与选择。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胡适、陈序经,二者主张"全盘西化"论的主要目的是为打击封建复古倒退文化思潮,这在当时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因其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全盘西化"论最终演变为一种激进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20.
“保守”与“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自1990年代以来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引发了接连不断的讨论。然而,这一课题较为复杂,涉及中国近代思想史乃至整个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