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帆 《文献》2001,(1):283-287
刘师培(字申叔、号左(盦),1884~1919)去世后,遗作散于四方,好友南桂馨1934年起出资搜集整理,直至1938年才全部刊行,题为<刘申叔先生遗书>.  相似文献   

2.
1934~1938年,南桂馨、钱玄同、郑裕孚等编成《刘申叔先生遗书》,许多学界名人都曾先后参与其事,成为当时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新近发现的"扬州书信"披露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原始资料,使人们对刘师培《遗书》的编纂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65元该书是作者发表的若干考证文章修改本的汇集,试图揭示一些清末民初被隐藏的故事,主要是严复、梁启超、刘师培、陈寅恪、胡适、阎锡山、南桂馨等人不太被研究者注意的面相。收在书中的文章多是由一篇带出另外一篇,围绕某个人物都有两篇或者三篇互相关联的文章,有关的讨论对于既有的研究颇有拾遗补缺或纠正深化的作用,增加了我们对清末民初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是刘文淇祖孙三代相传补续而成的一部书稿,在《左传》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34~1938年,南桂馨等人在为刘师培编纂《刘申叔先生遗书》过程中,也启动了刊印这部刘氏"镇家之宝"的工作。后因种种原因,不但刊印工作没有成功,而且其事也成为鲜为人知的学术文化出版秘密。通过梳理新发现的20世纪30年代的"扬州书信",可以寻觅出其珍贵的印迹,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有待破解之谜。  相似文献   

5.
刘师培叛变革命后有无愧疚心理,学界没有提及。陈奇先生对刘师培(秋怀)诗中“况我失路人”的理解很笼统,且望文生义。考察此一时期刘师培的诗歌、思想,发现“失路人”并非刘对叛变革命的反省、愧疚,更可能是对之前革命行为的悔悟。刘师培此一时期的目标乃是功名与学术,抛弃革命理想,投入个人的研究圈子,励志绍继祖业。端方幕府的生活改变了刘师培,幕主端方及幕僚中的传统士大夫影响刘师培回归到传统治学之中。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古城扬州的一位巫姓收藏家家中发现了17首刘师培佚诗,并未收录于《遗书》与《补遗》,为研究刘师培诗学提供了一些前所未见的原始资料,值得人们珍视.至此,人们已知刘师培诗歌达400首.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与端方关系补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章太炎与端方的关系,杨天石、王学庄同志的《章太炎与端方关系考析》一文已作过阐述。它首先论证了一九○九年冬到一九一○年初,香港《中国日报》、巴黎《新世纪》等报刊先后公布的章太炎给刘师培、何震的五封信是真实可信的。然后指出:章太炎为了去印度做和尚,一九○七年十二月前后,的确曾通过刘师培、何震向满州贵族端方谋款,这对当时作为革命者的  相似文献   

8.
近代思想家和学问家刘师培,早年参加光复会、同盟会,时人把他和章太炎并称为“二叔”(章字枚叔,刘字申叔),后来则背叛了同盟会。我在对刘师培进行初步研究过程中发觉关于他的生卒年竟说法不一,并涉及三部辞书,因此有必要考订一下。肖一山说,刘师培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卒于民国八年(1919年),年33。(见《清代学者生卒及其著述表》,《北平文史政治学院讲稿》本,第281页。)中华书局版《中华民国史》第一编第200页,说刘师培生于1885年,卒于1919年。新版《辞海》第1541页,《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第405页,《中国近代史词典》第263页,都说刘师培生于1884年,卒于1920年。  相似文献   

9.
清朝末年,中国人种、文明自西而来的说法颇为流行,博得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知名学者与思想家的推崇。作为国粹派的主将,刘师培能够接受法国汉学家拉克伯里的影响,承认以华夏族为代表的中国人种、文明自西方巴比伦而来,显然基于多方面因素。政治上,此说有助于作为激进民族主义者的刘师培以及国粹派中人实现他们排满复汉的奋斗目标。学术上,此说与他们“借西学证明中学”,从而使国粹获得一种相对普遍的价值的主张相吻合。究其实,这反映出他们的一种两全心态——保持民族特性的同时获得国际认同。不过,两全心态同时也带来了两难困境。因为在民族主义与国际认同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紧张关系,不易两全。刘师培等人1907年后放弃此说,就在于他们无力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0.
陈奇教授著《刘师培年谱长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50余万字,是全面反映刘师培生平与著述的第一部大型年谱,资料完整、详实,考证精审,体例严谨。  相似文献   

11.
清代汉学鼎盛,而宋学作为官方经学,仍有相当势力。作为一个经学家,刘师培自然必须表明自己对汉、宋学的态度。刘师培治经以古文为宗,兼采今文,因此,他的汉、宋学观不能不受到这个基本立场的制约。他的一生又是与政治相始终的一生,因此,他的汉、宋学观又与他的政治立场密切相关。本文的评论,将限于刘师培革命时期的汉、宋学观。  相似文献   

12.
刘师培史学思想综论李洪岩,仲伟民近代新史学向以梁启超、章太炎为开山,很少道及刘师培。实际上,刘氏史学前承乾嘉,后启来学,造诣极高,大有专究的必要。(一)刘师培的历史观,反映在其关于客观历史进程的思想中。概括起来约有四端,这是贯穿刘氏全部学术思想的纲要...  相似文献   

13.
刘师培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经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著名学者黄侃曾说:“余于经学,得之刘先生者为多。”《左庵集》是刘师培早期学术思想的荟萃,其内容涉及经学、文字学、以及训诂、校勘、地理、天文历法等方面。本文试图对《左庵集》在经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的学术成就作一论述,以期对刘师培早期的学术思想有一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周雷鸣 《安徽史学》2005,(4):104-107,86
本文论述了陈独秀与光复会的密切关系:光复会成立前,陈独秀参加了与光复会有渊源关系的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等组织,结识了后来光复会的重要人物蔡元培、刘光汉等人.光复会成立时,陈独秀身在上海,加入其中.光复会成立后,陈独秀邀请刘师培等光复会员赴芜湖安徽公学等校执教,光复会在芜湖得到迅速发展,又组织岳王会,该会成为光复会的外围组织;陈独秀还参与光复会员吴樾暗杀五大臣的策划,与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发起组织亚洲和亲会.  相似文献   

15.
刘师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家、经学家和文字学家。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政论文章和学术论著,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的影响。但其生平史事有许多记载不实,错处不少。现就笔者所知,考订如下: (一)刘师培1903年参加清廷会试的地点。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记:“二十,赴京会试。”《民国人物传》第一卷第382页“刘师培”条下记;“1903年他赶到北京参加会试,未中。”按:此说将刘师培1903年参加清廷会试的地点搞错了。查清廷北京贡院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被焚毁,1903年会试改在河南开封举行。曾参加这次会试的广东商衍鎏先生回忆说:“直至光绪二十  相似文献   

16.
1907年,刘师培携母带妻,与同盟会会员苏曼殊一起东渡日本。章太炎得知消息后手舞足蹈,哈哈大笑,说:“申叔(刘师培的字)来了,吾道不孤矣!”汪精卫问:“申叔是何人,使你如此欣喜?”  相似文献   

17.
讲习会派社会主义思想探析陈奇1907年6月,流亡日本东京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刘师培、张继受日本无政府主义者的影响,发起成立“社会主义讲习会”。同月稍早,刘师培的妻子何震组织“女子复权会”,创办《天义报》。社会主义讲习会成立以后,《天义报》在实际上成为它...  相似文献   

18.
<正>回顾百年汉魏六朝文学研究,从刘师培、黄节、鲁迅,到王瑶、曹道衡等等,可谓是名家辈出,硕果累累。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逯钦立,以其持久不懈的努力,为百年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增添了光彩。  相似文献   

19.
李帆 《安徽史学》2003,(4):53-57
戴震学术在清代即已引人瞩目,产生较大影响。不过当时学大都只看重戴氏考据学,轻视其义理学。今日戴震广为人知的学术大师和思想家之完整形象,则是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人大力阐扬的结果。在这方面,章太炎有首倡之功,刘师培有完善之力,民初梁启超等人借纪念戴震诞生200周年之机所掀起的研究高潮,促使戴学渐成显学。可以说,正是经由他们的不懈努力,戴震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完整地位才最终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20.
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间的交谊,千姿百态;但其中章太炎与刘师培的交谊,无疑更引人注目。这不仅在于他们集革命党与国学大师于一身,携手并肩,藉经史助益革命,崇论宏议,曾令人神旺;还在于二人的交谊因刘师培中途变节而破裂,章太炎不乏真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