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根植于中国特殊的人文与地理环境,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建筑材料、技术水平和社会观念等条件下的历史选择,反映了中国人营造合一、道器合一、工艺合一的理念。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我国文化遗产的存续受到猛烈冲击,包括营造技艺在内的一些依靠言传身教进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现代建筑思想和建造方式的巨大冲击而目益萎缩,已至濒临失传的境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李合群  孟玉 《四川文物》2023,(4):111-118
中国古代建筑多为土木结构,火灾发生频率高。因此,防火功能是建筑设计与营造的重要考量。在考古遗址或历史文献中均可见到建筑防火设施的设计与营造,主要体现为:在墙体附壁柱或在室内木柱上涂泥、白灰或特制的防火涂料;以瓦顶取代茅草顶,以夯土或砖墙代替木骨泥墙;在相对密集的城市建筑之间开辟防火巷、营造防火墙;城门木门外涂泥或包以铁皮,城门洞上部设计注水灭火设施以便在木质城门被火烧时能及时扑灭;根据“厌火”观念,在屋脊两端设计鸱吻,以及在室内顶部设计出藻井。此外,古人还营造了水井、望火楼等消防设施。  相似文献   

3.
刘泽群 《风景名胜》2021,(4):0208-0208
剖析刘氏祠堂建筑的空间特点,试图在现有遗迹中找寻空间特性,以此角度来诠释空间特征。将祠堂建筑空间与宗族权利、环境空间相联系,尝试从空间的角度对此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4.
中国婚礼仪式史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按照国家现行法律,未婚的男女双方一经在婚姻登记机关履行了结婚登记手续,便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合法夫妻。然而,几乎所有进行结婚登记后的合法夫妻,毫无例外地要履行一项世俗所认可的婚礼仪式。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甚至,个别为婚姻法所不允许的婚姻,为了获得世俗社会的认可.也要举行很讲究的婚礼。  相似文献   

5.
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建筑市场新秩序文/张连科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管理监督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制约,建筑市场领域存在着许多问题。建筑市场的隐蔽、无序和不公开性,致使工程建设领域成为腐败现象的高发区,其中的违法违纪案件比较严重,且违纪...  相似文献   

6.
刘捷 《旅游》2003,(9):38-39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是个不是梦的现实,完全量化实现星级饭店的建设,我认为是很重要,但却不是唯一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晋城青莲寺下寺主体建筑——弥勒殿、释迦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测和采集历史资料等方法,对建筑的平面柱网布列、梁架结构和铺作等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探究佛教建筑在山西地区的营造特征,从而进一步了解山西早期佛寺建筑的时代烙印、地域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武汉城市近代化方兴未艾的时期,也是武汉近代建筑发展的兴盛期.来自上海的魏清记营造厂投入武汉城市建设热潮,兴建了汉口电话局、太古洋行、花旗银行、江汉关、亚细亚火油公司等一大批优秀建筑,以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质量成就了武汉建筑业中诸多经典之作,在武汉近代城市建设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9.
刘灏 《沧桑》2011,(1):45-46,58
龙创生在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中,神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创造,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龙文化融化在民族的意识中,融化在大众的民俗中,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和合"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0.
《山海经》关于"帝"的记载,是我们认识上古先民"帝"观念的宝贵资料。此书的《山经》部分多记帝在天下居住之处以及帝都的情况,《海》《荒》经则多记帝的世系与功勋,这与《山海经》各部分写成的时代早晚有直接关系。《山海经》所载"冢祭"与"禘祭"反映了上古先民祭祀情况及天神观念。在《山海经》里"黄帝"只是诸帝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定于一尊。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初,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为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保护提供了新的维度和契机。保护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的范围扩展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  相似文献   

12.
正2009年9月2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非遗概念的引入和非遗保护工作的展开,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代表性传承人被列入保护范围,并得到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正>文庙又称孔庙。最早的孔庙,建于孔子去世之翌年,即公元前478年,鲁国在孔子故宅内所立之庙。之后,许多地方开始建孔庙或孔子庙。唐贞观四年(630),诏令各州县建立孔庙;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为文宣王,孔庙改称文宣王庙;明永乐八年(1410),诏命全国统称文庙,与祀关羽、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9月13日,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侨联党组书记、主席万立骏出席仪式并讲话。中国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康晓萍出席仪式。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部分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科研机构、涉侨院校、社会智库专家学者和嘉宾出席揭牌仪式。在揭牌仪式上,万立骏、康晓萍共同为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揭牌。中国侨联组织人事部部长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建筑余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建筑余话(日)坪井清足文韩钊,王啸啸译一、瓦的起源──从半瓦当到圆瓦当关于瓦的起源,我曾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出版的《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中发表了题为《瓦之起源的东西方比较》的文章①,对这个问题作过一些讨论。但是,通过参观考察陕西省岐山县、扶风县出...  相似文献   

16.
建筑是人类为了生话、工作的需要而创造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们最初只能利用天然材料、简单技巧,建造略可抗拒自然界侵袭的住所,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分工的细密,人们对建筑的要求日益复杂起来,要求它作为各种生活、工作场所或是公共的大规模的房屋。在  相似文献   

17.
土是延用至今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人类认知和掌握不同环境土的性能和特点的进程中,创造了类型丰富的土质建筑遗址。对传统营造工艺的认知、传承、挖掘和应用成为当下土质建筑遗址保护的关键问题。因此,本工作基于土质建筑遗址保存现状、建筑形制、结构特征和传统营造技法调查,结合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按照营造技法将土建筑遗址分为生土挖造、泥土堆筑、生土夯筑、土坯砌筑和湿泥垛筑5大类15亚类,阐释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功能需要多方面共同推动,营造技法呈递进式发展演化,且呈现出不同营造技法既具备各自的鲜明特征又相互渗透的特点,也是适应环境和功能需求的具体体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早期建筑形制和营造技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建筑系统从它的原始雏型发展到今天,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它的主要特征在用木材作成构架以承托房屋上层和屋顶的重量;所有的墙壁只有间隔的功用,不是负重部分。因此中国建筑的门窗的分配极为灵活,其位置和大小完全不受墙壁的限制,因而能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和  相似文献   

19.
一、佛寺的发展历史建筑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佛教建筑是为传播和弘扬佛教文化而提供的一个活动的空间场所。中国佛教建筑的产生 ,是从印度佛教传入后逐渐兴起的。永平十年 (公元 67年 ) ,二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起 ,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礼重二高僧 ,先安排他们暂住鸿胪寺 (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 )。第二年 ,又赦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之北修造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 ,因而命名为白马寺。“寺”字即鸿胪寺之寺字。《事物纪原》说 :“汉明帝时 ,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 ,初止鸿胪寺 ,遂取寺名 ,置白马寺 ,即僧寺之始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建筑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建筑活动是人类社会改造世界以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产活动之一。对建筑物和建筑活动的欣赏、赞美,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对人类自身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成就自豪。自古以来,建筑和建筑活动就是诗文、歌诵的对象,古《诗经》中保存有很多歌颂建筑之美和建筑活动热烈场面的诗篇。当绘画技巧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建筑自然也就成为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画是表现建筑之美的艺术品,有别于各类建筑图。它形成绘画的一个专门科目(画种)较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