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田 《史学月刊》2005,(1):48-54
以近代思想观念的生产和扩散为职志的南社,与民间社会的近代变迁存在着怎样的关联? 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考察,南社世界以两种方式加以呈现:内向呈现,指向南社自身,局限于团体私域,着力展现的是南社人的生活世界;外向呈现,指向南社圈外的民间社会,由此伸延至作为社团存在环境的公共领域,着力展现的是他们的观念世界。南社世界不同的呈现方式对于民间社会的近代变迁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滔 《神州民俗》2009,(8):16-17
我国民间体育是在农耕文化背景下,由村落民众创造的一种乡土文化形态,曾在历史上发挥过整合村落秩序、教化村民、娱乐和凝聚民众等社会价值。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传统文化包括民间体育正在失传或消失。在越来越强调弘扬传统文化和加强身体素质的今天,有必要对我国民间体育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突出其社会功用,才能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和提高国民健康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汉代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艳红 《民俗研究》2009,(4):105-117
汉代,民间信仰具有维护统一的巨大凝聚力,通过群体性的祭祀活动,使人们产生共同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并升华为共同的信仰和意识,从而把一个个分散的个体粘合为一个整体;民间信仰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超自然的避难所,使人们有强烈的安全感和方向感,能在精神和心理上取得慰藉;在神灵观念的支配下,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潜意识,成为一种客观强大的威慑力量,犹如道德和法律,能够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组织社会成员、整合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芝村龙蚕会存储了诸多民间记忆,在跨学科的对话中解读这些记忆,是阐释近世以来芝村社群关系的可能途径。在宗教社会学视野中,庙会生活的一个独特侧面是其加强、象征和映射了一定的社群关系,但它终究只是一定区域内可以为其他社群共享的化资源,所以社群关系的持续稳定状态,根本上倚赖其独享性的区位、经济和社会生活资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巴勒斯坦民间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受到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的影响和推动,是世界民间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独特的例子。巴勒斯坦与以色列长期冲突的历史、派系分裂的内部政治和不具有完整主权的准国家地位,决定了巴民间社会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在没有主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依赖外部援助生存,积极参与政治,具有突出的派系特征。巴勒斯坦民间社会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与巴民族权力机构之间有着合作互补、相互依赖的关系,但也有相互冲突的地方。民间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巴民族权力机构的威权统治,但总体来说对民主的推动力有限。  相似文献   

6.
民间宗教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成为乡土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民间宗教具有群众性、复杂性、长期性、民族性、世俗性和功利性等特点,在乡村社会中能够促进社会整合、协调控制、心理调节、社会交往等,但也存在保守性强,有反科学倾向,易导致宿命论思想,还有可能演变成邪教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是客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章从客家民间信仰的内涵与外廷、客家民间信仰的特性、客家的神明崇拜与风水信仰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国内客家民间信仰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进行了评析,以期展现十年来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通过对平凉民歌小调的定性归位、社会功能、曲调特质的辨析溯源,结合长期以来平凉民歌整理修订过程中"裁剪取舍"的考证依据,将平凉民歌小调置于"丝绸之路"文化大背景下重新审视,关注其"入境随俗"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展现、开掘其具有的独特的、与时俱进的社会意蕴建构能力及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健 《史学月刊》2005,(1):123-128
民间信仰问题是当前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使得民间信仰成为了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当然,研究中也存在诸多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概念运用的随意性太大。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受到了包括社会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也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段继业 《攀登》2009,28(2):43-48
宗教与社会工作都具有“助人”的功能。从中国社会的实际来看,无论是制度化宗教还是分散性宗教,都具有许多值得社会工作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其主要体现在以行善和奉献为特点的价值观、本土化的助人方法、教内互助和社会慈善相结合的制度以及宗教场所接近社区的空间分布形式等方面。宗教在中国民间社会长期而有效的“助人”经验,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值得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李新华 《民俗研究》2006,(3):171-187
引言村落,是民众春种秋收,生息繁衍的聚居空间。村落中的信仰、禁忌、崇拜是民众思想意识形态的真实体现。走进山东的村落,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积淀形成的古老信仰、禁忌、崇拜,隐性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又以对“神”的敬祀供奉形式,显性地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节日庆典等活动中。“神”作为人们想象幻化出的事物灵魂主宰,是没有具体形象的,而在对神的敬祀供奉活动中,人们又需要一个表示对某种事物神灵敬祀的具体可见的崇拜对象,于是人们将抽象的“神”赋予了具体的形象。这便产生了大量作为神的象征、神的化…  相似文献   

12.
圣经中的魔鬼及其社会伦理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林中泽 《世界历史》2004,(4):89-100
圣经中所刻画的魔鬼 ,具有淫欲、傲慢和诱惑等特性 ,它是美好事物的异化。按伦理标准来衡量 ,基督教的魔鬼是一种比人还要低劣的生物 ,这一点使它们有别于希腊罗马世界的魔鬼。尽管基督教称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神教 ,但在早期基督教社会里 ,魔鬼与基督无疑是伦理价值上的两端 ,分别代表着邪恶与正义 ,人们必须在这二者之间作出最终的选择 ,这是对人类良知的一种考验。因此 ,魔鬼既是基督教发展的自然结果 ,又是一种社会现实需要的产物 ,它的出现实际上是从威慑和警醒的角度为世人的道德水平设置一根杠杆 ,它在维护社会正义和防止人性堕落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3.
卜红 《中国土族》2006,(2):49-50
“泛神论”本是指流行于16—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种哲学学说。泰戈尔和郭沫若,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因为各自不同的民族环境,对泛神论的取向向度有着很大的不同,郭沫若早期文学思想尽管深受泰戈尔的影响,但“泛神论”在泰戈尔来说是他的宇宙观,而在郭沫若则是一种哲学观。  相似文献   

14.
社会空间的文化意象——以乐府诗《长安道》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以乐府诗《长安道》的解读来阐释长安的空间文化含义。文章通过《长安道》主题与内容之变化的分析 ,指出它们最初主要描绘了长安的地方意象 ,后来则多反映生活于长安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而这样的状态折射出人与特定社会空间的四种关系 :家园 -内部者、家园 -外部者、他乡 -内部者、他乡 -外部者 ,其中只有家园 -内部者才是长安意象的真正代言人。  相似文献   

15.
<正>Historically, the Huarui(dpav-ris) Tibetans inhabited areas including Tianzhu in Gansu Province, Huangcheng to the south of Gansu, and some regions in the east of Qinghai Province.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arui tribes also maintained the  相似文献   

16.
17.
COPLOT, a new graphic display method for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is introduced and used to divide a geographical region into climatic subregions. This method, a variant of the BIPLOT technique, is applied here to study similarity among climatic stations, the correlation structure among climatic variables, and the mut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ation observations and climatic variables. At this stage, this technique is used as a supplement to cluster analysis in the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covariance structure of the climatic data set. However, in the future, the final decision on area grouping will be based exclusively on visual inspection of the COPLOT output display.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从历代宿国地望诸说存在的诸多问题出发,结合晋侯苏钟铭文所见新线索,对宿国地望变迁及所反映的历史问题进行细致探析,指出周代曾存在南、北两宿并立的事实,其中《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所载为北宿,故地在今山东东平东二十里之宿城镇;晋侯苏钟铭所见"宿夷"及春秋初年参与宋国会盟、后为宋人逼迁至宋境的为南宿,故地在今安徽宿州市附近。  相似文献   

20.
张旺清  罗玉明 《安徽史学》2005,1(3):104-107
理论界在考察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时,往往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指示、与其自身残存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国共合作的实际环境相联系,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只要仔细阅读陈独秀的著述,不难发现,陈独秀在论述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时,是基于其社会历史进化观,这种社会历史进化观深受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影响,可以说,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才是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