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蔺熙民 《神州》2011,(4X):40-41,43
书法家颜真卿由于自身境遇与历史际会,与道教有浓厚的交缘,甚而对道教显示出特有的虔诚,俨然有方外之趣,后来被尊称为道教的神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唐代三教并用的大背景影响深刻,尤其是道教在唐代被极力支持,有明显的“目教化”倾向,唐朝士大夫崇奉道教很多。二是就个人而言,与家庭文化溯源、早年“甘味道艺”以及个人仕途挫折失意以寻求心灵慰藉等息息相关。三是“艺道合一”、“书道相通”,道学对中国艺术(包括书法艺术)的馈赠尤多,书艺成为颜真卿沟通道流的桥梁。四是颜真卿位高人重,真切通过有关道教碑记的撰写,极大地提升了道教的社会影响,使道教愿意神化。五是一生慷慨激烈,功业道德文章高超,坚贞不屈,且以死殉国,宋代被尊崇为神仙,获得“仙籍”,宋之后儒家的“英雄”成为道教的神仙并不偶然。  相似文献   

2.
丘晖华 《神州》2020,(4):20-20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题记李白和杜甫是千古并称的两大诗人,郭沫若先生将他们称作“天上的双子星”,闻一多先生将他们视作“诗中的两矅”,而他们的友情,也不得不让人慨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与李白相比,杜甫年轻十余岁,天宝三年,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二人同游梁宋、齐鲁之地,寻仙访道,谈论诗文,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3.
李白是诗坛上的仙。杯酒下肚,情感喷涌。笔之所至,赞尽其所喜、所爱,也骂尽天下所恨、所耻。诗句一气呵成,不经雕琢,却极尽瑰丽、华美,气势汹涌。难怪人们只能找出“非人”、“太白金星”之类的解释来诠释李白的存在。可是李白当真是“仙”吗?我一直觉得他是个最活生生的人。  相似文献   

4.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一旦与名山胜地相结合,更加显示出它独具的风格.庐山在道教史上称为三十六洞天的第八洞天,(《云芨七签》卷二十七)道教所谓的洞天乃上天遗群仙统治之处.由此可见,庐山在道教史上的地位与道徒们对庐山的推崇.庐山得名主要有三说,每说均与道教相关.一是因周初匡俗在此结庐寻仙求道,后登仙而去,山故名匡山或匡阜;二是西周早期方辅与李聃骑驴入山修仙炼丹,后得道,仙去唯庐独存,故得名庐山或辅山;三是说匡俗为西汉初人,因其父助刘邦夺天下有功而封越庐君,匡俗兄弟七人不愿为官,结庐山中修炼寻道,人们于是称此山为庐山或匡庐.以上诸说虽为神话,但至少可以说明,先于道教的存在而存在的庐山,其得名以及被人们所认识,是与道士、方术之人以及神仙家们最早来山活动分不开的.庐山的文化与道教有着深刻联系.也可以说,庐山文化是以道教文化为起点,然后才得以开发和被人们所认识的.  相似文献   

5.
吴欣  贾维军 《民俗研究》2024,(1):114-123+158-159
承接东海仙道文化余绪,唐宋时期昆嵛山麻姑庙宇得以修建;蓬莱清浅、唐臣访姑的故事出现于这一时期庙宇重修的碑刻之中。金元时期全真道教以胶东为基地,以麻姑为资源,弘扬麻姑信仰并将之塑造为“后学仙”和鼓励女性入道的“榜样”;麻姑乞树、显异助饷的故事也在这一时期得以流传。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中期以后,岳姑(碧霞元君)信仰在昆嵛山成为主流,麻姑退居其后;至清末当地人甚至“只知岳姑不知麻姑”。历史长时段视野下,地方士人、民众传承方域文脉的自觉与创造,尤其是全真道教发展过程中因应时势所进行的策略转变,塑造、改变着麻姑、岳姑的形象并推动二姑易位。  相似文献   

6.
雍正与丹道     
雍正是清朝诸帝中崇奉道教最为突出的一个,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服丹致死的帝王。丹道这一特定的宗教文化对雍正其人影响甚大,很值得研究。一、以驱邪治化为功用的仙道崇好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战国时代流行的神仙信仰为根基,兼融我国古代流传的巫术禁忌、鬼神祭祀、民俗信仰、神话传说和各种方技术数。由于道教具有所谓驱邪避祸、祈雨求晴、劝善惩恶等实用性很强的“功用”,古代中国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布衣百姓的社会各阶层都普遍地对它感兴趣,奉道君王代不乏人,雍正便是一个典型的崇道皇帝。雍正在皇子时代就直接或间接地…  相似文献   

7.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他以“自然为宗”,诗风豪迈奔放、飘逸若仙,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美称。李白是一个尊道信佛之人,但也是一个渴望从政而有所作为的人,所以在他身上体现的是多种思想的杂糅。  相似文献   

8.
杨浒 《神州》2011,(5):7-7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教学中,理解该诗的主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普遍认为,这首诗借幻梦表现了诗人憎恨封建现实,追求光明自由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甚至有外加“出世”、“寻仙访道”等语。既不尊重作者,也不尊重历史,更不符合作品本意,让执教者将信将疑。本文试图探骊,澄清真意。  相似文献   

9.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鲁迅曾评价:“中国的根抵全在道家”(《致许寿裳》1918年)。道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或“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与儒学一样为封建社会统治者所利用。“内道外儒”是历代统治者采取治政的基本手段,一明一暗,贯穿着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道主哲学艺术,儒主政治伦理。本文中的“道”包含二层意思,一为道家,二为道教。道家思想属于哲学范畴,而在东汉时期形成的道教则是一种宗教,但它的思想根…  相似文献   

10.
寇润平 《神州》2013,(21):20-21
蓬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汉代建城以来,拥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神秘莫测的海市蜃楼自然奇观和美丽动人的八仙过海传说,更让蓬莱成为东方神话的发源地之一,被历代誉为“人间仙境”,蓬莱因此也成为中国“东方神仙文化之都”。而这种积淀深厚的神仙文化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唐代末年由中原入蜀,主要宗教活动在前后蜀时期的著名道士杜光庭,以其著述多,宗教活动影响大而成为中国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流传的著作不仅对道教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唐代以后的诗歌、小说、医学、地理学等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本文收录杜光庭存世著作三十种,佚著二十四种,对其存佚情况、版本流传等各加考订,又略述其基本内容,裨使读杜氏著述者,能知其津梁,庶免翻检之劳。墉城集仙录六卷题“唐广成先生杜光庭集”,实为杜光庭所编写的道教女仙三十八人的传记。宋《崇文总目》(辑本)卷四道书类九著录杜光庭《墉城集仙录…  相似文献   

12.
越南母道信仰蓬勃,其中柳杏公主被誉为第一女神,香火鼎盛。本文依序考察越南女神——柳杏公主的各种越南汉喃文献资料(包含笔记、小说、仙传、神敕、神迹、玉谱、降笔、对联、题诗、演音、嘲文、显灵传说、民间故事等),探索柳杏公主故事的发展演变之迹,以藉此呈现越南母道信仰的丰富多釆,并彰显越南汉文小说(如《传奇新谱》)与越南民间信仰关系深厚之一端。此外,本文还注意到受中国道教影响的越南柳杏公主信仰,甚至回传到广西京族来,这也是中越两国道教文化密切交流的一项明证。  相似文献   

13.
张香凤 《史学月刊》2006,(12):108-111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对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素有中国道教发祥地、正一道祖庭之称的江西龙虎山,以其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统领天下道教事”的宗教地位和“北孔南张”的天师世家声誉,吸引了各地方士及高道来此修炼。经过1800余年的道教文化传承,正一道在道教经书、符箓治病、斋醮仪式、道场艺术、修炼方法、人物活动、宫观建筑和神话故事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宗教典籍,形成了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目前,学术界对龙虎山道教文化的研究还较为薄弱。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史”热的兴起和学术界开始有规模地研究中国道教,龙虎山道教文化才真正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果主要集中在早期道教思想理论、天师道的形成和发展、道教的斋醮仪式、道教的生命观、道教与医学等方面(贺绍恩:《龙虎山道教文化研讨会观点综述》,载《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也有学者对龙虎山道教音乐和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本文试图从龙虎山正一道的道教文化传承、社会影响和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展现龙虎山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一龙虎山道教的始末龙虎山远离都市,环境清幽,是道士炼丹修道的理想之地。根据有关传说,战国时期仙道大师鬼谷子来到鬼谷洞修道,开启了中国道教文化的先河。东汉时期,张道陵炼丹于云锦山即龙虎山,创立中国原始道教。张道陵炼得“神丹”后,访西仙源碧鲁洞得神虎秘文,并在龙虎山行医修炼30余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张道陵得知蜀中人患瘟疫,故前去救治,并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后人称其为天师道。至孙张鲁时期,天师道已建立了具有宗教、政治和军事性质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天师道组织据有川东,掌握实际的地方政权,对川东政局有举足轻重影响。汉丞相曹操深恐天师道势力的扩大,对天师道组织进行武力镇压和分化瓦解。曹操授张鲁为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五子、阎圃等为列侯”;而子张盛拒不受封,遂“携印剑经箓,自汉中还鄱阳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嚣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娄近垣:《龙虎山志》卷六《天师世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9页)。张盛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尊张道陵为掌教天师,依托祖先立龙虎宗,正式创立了正一道。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龙虎宗正一道没有造成广泛影响,特别是在上层社会没有得到信奉和肯定者”(郭树森:《天师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82-83页)。鉴此,张盛及其后裔对正一道教义进行改造,从儒家思想中吸收了“忠”、“孝”、“仁”、“义”作为修道之本,参用佛教理论中的因果报应以充实正一道教义,并打起“佐国佑民”的旗号,以寻求朝廷支持和民众信奉,达到扩大正一道社会影响的目的。经过改革,正一道完成了由民问道教向官方道教的历史性转变,其影响从唐朝开始显露出来。唐朝皇帝推崇道教,自称为老子李耳的后裔,确立道教的“皇宗”地位。唐高宗于乾封二年(667)“幸老君庙,追号秘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刘昫:《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90页)。神龙元年(705)中宗令天下贡举之士兼习《道德经》。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命士庶家藏一本《道德经》,贡举人加试老子策,并御注《道德经》,颁行天下。在此背景下,龙虎山正一道得到了朝廷的扶植。唐玄宗时期,朝廷对龙虎山天师相当重视。天宝七年(748)玄宗亲赐第15代天师张高手书,嘉贲天师符箓,同时召见张高,命即京师置坛传箓,赐金币,免租税,在京师设立授箓院。玄宗还亲自册封祖天师张道陵为太师,赞其“貌矣真仙,孤高峻节。气贯穹冥,元元示诀。落落神仪,亭亭皓月。诛邪斩精,魅驱鬼彻”(娄近垣:《龙虎山志》卷十《艺文·纶言一》,第126页)。唐玄宗对张天师大加嘉奖,其后几代皇帝也争相效仿。唐肃宗曾降香币,建醮于龙虎山。唐会昌中(841-846),武宗召第20代天师张湛,命以官,不拜,即赐金帛,在龙虎山修建殿宇,并御书额曰“真仙观”。唐朝从高宗至玄宗再至武宗的历代统治者大力扶植天师及其后裔,龙虎山正一道在皇权的庇护下迅速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两宋以来龙虎山正一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天师的地位有了实质性提高。皇帝不仅命天师统领“三山”道教,而且还向天师询问治国之策。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改龙虎山“真仙  相似文献   

14.
郑观应别署罗浮待鹤山人,其诗集亦以《罗浮待鹤山人诗草》命名。罗浮,道教名山也;山人,郑氏自谓也;待鹤,等待仙鹤飞来驾之而去也。郑氏笃信道教,甚望得道成仙,故有此名号,复以此名为诗集名。另有《罗浮待鹤山房谈玄诗草》一集。两诗集虽然基本同名,但主旨却大异其趣。古人谓“诗言志”。两诗集皆言志,前者言入世之志,即“治国平天下”之道;后者言出世之志,即修行炼仙之道。  相似文献   

15.
1984年《四川文物》第2期吴觉非先生在其《试谈四川的道教石刻》一文中,介绍大足南山“三清古洞”的石刻造像之后,有几位学者都曾谈及“三清古洞”的道教造像,但造像究竟塑造着道教中的那些神与仙,却各说不一。本文拟提供一些道书方面的资料,试释这些造像。  相似文献   

16.
李白《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郭老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以为这首诗描写的是唐代炼铁工人的劳动情景。其实它写的是道家之流于月夜下烧炼丹药的事。 唐朝统治者推崇道教。李白生活的开元、天宝年间,道教盛极一时,道士炼丹药者颇多。知识分子中也不乏其人。李白在诗中说:“仆卧香炉顶,餐霞嗽瑶泉。”他给自己的歌  相似文献   

17.
彦杰 《中华遗产》2020,(4):106-114
准提道人“上位”记《封神演义》中的神仙,主要来自三个门派:人道教、阐教、截教,三教各有一个混元大罗金仙级别的教主: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在这东方三教之外,还有一个神秘的西方教,一教之中却有两个混元大罗金仙:大教主接引道人和二教主准提道人。这个西方教,是什么来头?  相似文献   

18.
厕神源流衍变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神话的原始宗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初民“集体无意识”创造的古神话被神仙、道士们任意编撰为“仙话”;而仙话又和后来的人为宗教(譬如道教)“煎不断,理还乱”。所以,把“仙话”一概称之为“广义神话”,未必正确。①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②现在,我即对“厕神”进行探讨。种种厕神,自然属于“仙话”的范畴。中国的上古时代,是光游牧而后始进入原始农业的。华夏人们初祖黄帝即“迁徒往来无常处。”《史…  相似文献   

19.
李志鸿 《民俗研究》2008,(2):138-152
流传于民间社会的“瑜伽教”^1,其仪式活动颇具特色。自南宋以来,该派法师以云游的方式活跃于乡土社会,为民众提供驱邪、度亡等宗教服务,成为民间社会的“仪式专家”。“瑜伽教”虽然以“释迦之遗教”自居,奉释迦佛为教主,但是在实际的道法实践中,却与宋元以来的道教法术新传统多有交涉。既“奉佛”又“奉仙”,在仪式展演中,融合了佛、道的科仪传统。  相似文献   

20.
道教自汉代诞生并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逐渐地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之一,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北宋是在经过五代十国的动乱和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已的统治,北宋统治者对道教基本上采取崇奉、扶植的政策,在真宗时期掀起了第一次崇道的热潮。本文主要从家庭文化的熏陶、合法继承皇位受益于道教、大臣王钦若的推动以及宣扬赵宋政权正统性四个方面来探讨宋真宗崇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