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回忆和研究文章认为,李德的真实身份是苏联情报人员,他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不是共产国际派遣的,而是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邀请的。近年来俄罗斯公布的档案资料证明:李德到达中国后的身份是苏联红军参谋部第四局人员。苏联红军参谋部第四局的确是情报部门,但其对中国的工作性质与共产国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德是被苏联红军参谋部第四局派到远东局工作的,任务是整理中国苏区的军事报告,供联共(布)、共产国际高层进行有关决策参考;并作为中共中央军事顾问组成员,协助远东局书记埃韦特指导中国苏区的军事行动。李德到中央苏区指导军事工作是经远东局提议共产国际批准的,不是应博古邀请而去的。  相似文献   

2.
一个参加长征的唯一欧洲人 ,因出席过遵义会议而蜚声全球 ,他就是李德。李德 ,又名华夫 ,原名奥托·布劳恩 ,德国慕尼黑人。1933年9月 ,他从上海到达瑞金 ,正是国民党蒋介石调动50万大军 ,对中央苏区发动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之时。不懂军事工作的26岁的中共中央“一把手”秦邦宪(博古) ,真是喜从天降 ,如获至宝 ,立即向中国党和红军领导人介绍李德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有打正规阵地战的经验 ,是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高材生 ,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 ,是不可多得的无产阶级军事专家。李德这时33岁 ,血气方刚 ,得到中共最高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共产国际向中央苏区派出军事顾问李德,即奥地利人奥拓·布莱思(笔名华夫),他到江西苏区时正值三十出头,自然有正常的生理上的需求。据《纽约时报》副总编辑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称:“李德于1933年10月抵达中国时,满以为红军与其他军队一样,他指望有随军的女性可以陪他睡觉。但是苏区没有妓女。”“李德寓所离共青团机关的宿舍不远。当时共青团的一位领导人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妻子。李德对这位年轻妇女垂涎欲滴,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伟大长征的队伍中,有一批特殊的战士。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语言和肤色有别,但他们参加了中国红军的长征。在这些参加长征的外国人中,有德国人奥托·布劳恩(李德),越南人洪水,朝鲜人毕士悌、武亭,英国人鲁道夫·勃沙特等。长征过程中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布劳恩(李德)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中,李德是一个无论如何都回避不了的名字。他有着共产国际的“耀眼”背景,曾经以自己在中革军委和红军总部的特殊地位执掌红军“帅印”,参与“导演”长征,并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工作、生活长达7年之久。李德,德国名为奥托·布劳…  相似文献   

5.
这里发表的是一张辛亥革命时期在上海举行南北议和会议时拍摄的历史照片(见图)。左边是北方的议和全权代表唐绍仪,右边是南方的全权代表伍廷芳;中间一位外国人是英国商人李德立(Edward SelbyLittle)。这张照片便是由李德立的孙女、英国友人多萝西·卢西夫人(Dorothy Lucy)惠予提供的。李德立作为一个外籍商人,怎么会与两位议和大臣一起合影呢?原来,李德立对于促成南北议和曾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李德立于1886年来华,先是传教,后又经商。他在中国各阶层中交游广泛,对于北戴河、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30年代,共产国际向中央苏区派出军事顾问李德,即奥地利人奥拓·布莱恩(笔名华夫),他到江西苏区时正值三十出头,自然有正常的生理上的需求。据《纽约时报》副总编辑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称:"李德于1933年10月抵达中国时,满以为红军与其他军队一样,他指望有随军的女性可以陪  相似文献   

7.
马贵凡 《百年潮》2003,(10):69-71
多少年来,在我们的党史军史著作中,谈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都要提到李德,并说他是共产国际军事顾问。对于他的这个身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下半期起,就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李德不是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或更确切地说,不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央苏区的军事顾问,其主要根据是王明、师哲、伍修权、王智涛等人的说法和回忆。但由于缺少有说服力的档案资料印证,史学界一直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笔者几次去莫斯科查阅共产国际档案时,顺便也注意查寻与李德有关的档案。从目前所掌握的档案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李德才,但这个国人陌生的名字在西方与日本的艺术界却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褒赞,他不仅是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将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带到了异邦的土地上,更是作为一个有着拳拳赤子之心的文化大使,搭起了古老中华文明与现代西方文化交流的艺术桥梁。  相似文献   

9.
李德在《中国纪事》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第五次反围剿中,肖劲光在黎川城不战而弃,带领他的独立部队仓忙撤退,把赤色的黎川城以及红军用血肉换来的一部分军事装备送给故人,做了敌人的内应……"正是根据这一所谓"罪状",1934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总书记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合演了一幕闹剧,在瑞金最高临时军事裁判法庭,对红七军团政委肖劲光进行了"公审"。  相似文献   

10.
一个外国人的瞎指挥,让中国革命走了多少弯路!李德在《中国纪事》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第五次反围剿中,肖劲光在黎川城不战而弃,带领他的独立部队仓忙撤退。把赤色的黎川城以及红军用血肉换来的一部分军事装  相似文献   

11.
王燕光 《文史精华》2006,(11):10-15
李德才,江西萍乡人,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河北省保定市政协原副主席、军分区司令员。熟悉李德才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响亮的绰号“土佬”。相传在红军初创时期,红3军攻下吉安之后,缴获了一批物资被服,分到李德才手里一条西装裤子。他不假思索地把裤子反穿在身,还振振有词地告诉别人,那个开口是用来屙屎方便的,被大家传为笑谈。这个笑话后来传到红军总政委毛泽东耳中,他听  相似文献   

12.
李德,字仲修,号采真子,广东番禺人,元季明初岭南著名的诗人和理学家。他与孙蕡、王佐、黄哲、赵介结社于广州南园抗风轩,世称"南园五先生”。晚年潜心理学,精研《毛诗》、《尚书》,人称易庵先生。李德平生仕履大致清晰,惟洛阳任职一节存有两种说法。  相似文献   

13.
1933年初,李德从上海来到了中央苏区,由于当时中共的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不懂军事,因此对前来的李德十分依赖与支持,而且把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大全交给了李德。李德在作战过程中推行教条主义,导致红军作战接连失利,然而博古、李德不吸取教训,反而对提不同意见的同志进行打压。之后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李德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本文分析了李德与遵义会议召开间的联系,并对李德对遵义会议的影响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太上皇”的李德,在遵义会议上被赶下了台,作为“局外人”随军长征到达陕北,从事了一段军事教育和研究工作,于1939年夏奉命返回苏联,他的命运际遇又发生了如下重大变化。1李德乘着苏联飞机从迪化(今乌鲁木齐)起飞径直向西北飞时,随着与苏联国土的距离越来越近,他的心底却升起一种越来越沉重的失落感和令人难堪的被抛弃、被驱逐感。他离开延安时是那样地毫无准备和仓皇失措,又是那样地很不想走却不得不走,他深感无颜重见“江东父老”却非见不可,飞机已经飞临世界“红都”莫斯科上空了。当飞机在莫斯科…  相似文献   

15.
60年代初,13岁的李德强一觉醒来,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他从未见过面的父亲,以特赦国民党战犯的身份,从东北战犯管理所回到山东的老家。李德强和他的家人面对着这位面孔苍老、头发灰白的老人,李德强不禁仰天长叹:认命吧!李德强不能不认命。他父亲是原国民党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像李仙洲这样的国民党大官儿,又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在山东就出了一个,自然有响当当的名气。据说当年家喻户晓的电影《南征北战》中那个在碉堡里手持电话绝望呼喊“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的李军长,就是以李仙洲为人物原形创作的。其实李仙洲没有电…  相似文献   

16.
老革命家伍修权从1933年到1935年为“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做翻译,并陪着他列席了遵义会议,是那个重要时刻的见证人。本文详述了这一历史转折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7.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1932年春.苏军参谋部为营救在上海被捕的牛兰夫妇,派他携巨款秘密来到上海。在上海期间,他常和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总负责人博古(秦邦宪)相聚——他们在苏联就已经熟识。次年1月,由于白色恐怖日趋严重.临时中央政治局由上海迁至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9月,他也来到瑞金,可问题是他的委派单位是苏军参谋部.而不是共产国际。  相似文献   

18.
满族工艺美术家、民族企业家毓瑞李德似乎不可思议,一个孩子何以对“玉”那么着迷?是喜欢那洁白那晶莹那玲找那剔透?还是那五花八门、小巧精致的造型和图案使他心醉?抑或是那新叶般能掐得出水的嫩绿令他神往?—一碗瑞从小便对“玉”独有情钟。他的童年是和“玉”结合...  相似文献   

19.
来经济所以前张闻天是一个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1935年1月—1938年9月,他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近4年,党中央的很多重要决定都出自他的坚持和主张,也出自他的手笔,在中共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在遵义会议上,他针对博古的总报告做反报告,批判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并亲自起草遵义会议决议。他不仅在军事上支持"新三人团"和毛泽东,而且在政治上改变了消灭富农的政策。他从国民党的报  相似文献   

20.
李德生,1916年4月出生在大山腹地一个叫李家洼的小山村。1930年不足14岁时就参加了红军,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在震惊中外的上甘岭战役中,他充分发挥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国克拉克和范佛里特将军,赢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