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因以在鄂尔多斯地区发现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最具特征而得名。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动物的纹饰为主,其材质普遍为青铜和金、银。由于其与欧亚草原民族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对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研究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术课题。本文将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纹饰研究出发,解析它纹饰背后具备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孙传波 《收藏家》2012,(4):41-48
罗振玉是近代著名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一生致力于收集、整理、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国学功底深厚,造诣精深,开创甲骨卜辞之学、敦煌石室之学、流沙坠简之学、大库史料之学的研究,治学谨严、著作累累。其学术成就“开百代之学风,启后昆之法门”,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3.
孙传波 《收藏家》2010,(2):37-42
枕,《说文解字》中释“从木”,最初用枕应为木质。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开皇十五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唐代始大量生产,以三彩枕多见,绞胎枕较为珍贵,体型较小。宋代瓷枕普遍应用于民间,以北方磁州窑枕为代表,品种最为丰富、装饰最为独特。  相似文献   

4.
刘立丽 《收藏家》2014,(5):3-10
<正>自公元10世纪起,契丹族和女真族异军突起,先后建立了辽、金王朝。其文化发展脉络深受中原地区影响,从而加快了中国北方民族历史文明的进程,彰显着以"契丹"和"女真"为代表的北方民族的彪悍与强大。旅顺博物馆收藏一批辽金文物。这些文物系日本殖民统治大连初期在我国东北地区"调查"所得。数十年来,这些珍贵文物一直尘封在库房中未与观众见面。此次经过整理研究,将其以展览的形式公布出来,在给观众带来历史文物信息的同时,更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借洛阳召开国际大遗址保护论坛之机,洛阳文物局从洛阳出土的数十万件文物中精选出百余件珍品,举办了洛阳文物珍宝展。中国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洛阳建都,为河洛文明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也给这座千年帝都带来了浩如烟海的文物宝藏。珍宝馆分珍宝一馆和珍宝二馆。一馆展出的是由专家斟选的洛阳五十年考古所得文物珍品。  相似文献   

6.
<正>丝绸之路是从中国出发,横贯亚洲,进而连接欧洲和北非的古代陆路交通的总称。这条古道将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本展览中的展品以旅顺博物馆藏古  相似文献   

7.
2003年9月在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中卫市城区小湖岗子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共7件。据当地村民讲,他们在走路时用脚踢一黑色灰堆时发现了这些青铜器。在该地点没有发现人、畜骨骼和其他器物,笔者推断这批器物是散落在原地表上的,非墓葬出土。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昌平 《南方文物》2011,(2):168-173
虎卣(或称虎食人卣、乳虎卣)为形制大体相同的两件青铜器,分别收藏于法国的池努奇(Musée Cernuschi)博物馆和日本的泉屋(Sen-oku)博古馆。这两件卣因为人虎合体的造型、铸造精良的工艺以及可能为一对器  相似文献   

9.
杨雪飞 《收藏家》2014,(1):15-21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与中国本土文化水乳交融中不断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佛教造像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在吸收印度、中亚、西亚等地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的技艺和审美,发展形成中国美术的重要门类。  相似文献   

10.
蔡明 《收藏家》2010,(8):38-42
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进入青铜时代,历经夏代,至商周进入青铜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与西亚、中亚将青铜主要用于铸造工具和兵器不同,中国的青铜器主要为用于礼器的青铜容器。  相似文献   

11.
李元 《文物世界》2009,(1):28-29
一、青铜器的动物纹样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晚期,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关于这些纹饰的起源,最主要还是来自于陶器的影响。青铜器的纹饰,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来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进行雕刻,这样能产生浅浮雕的效果,同时产生了装饰上的主纹和地纹之分。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其中动物纹,又可以分为怪兽纹和一般自然界的动物纹两类。  相似文献   

12.
岩画的作画时代与作画民族的研究方法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岩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也是制约岩画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象考古学那样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研究体系,能够运用地层学和器物类型学作为理论依据进行研究,同时还可借助碳14、树木年轮、热释光和古地磁等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绝对年代测定,从而使考古学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关于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 ,张光直先生的“萨满通灵说”是值得推敲的。《吕氏春秋》关于彝器的纹饰寓有“道德教化、垂训后世”意义 ,仍然应该是认识这类艺术形式的出发点 ,因为它更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15.
16.
白兰 《收藏家》2006,(10):69-74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璨,有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享誉世界已久。青铜器内容丰富而深刻,对于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尤其宋代以后,不断有人进行研究,近现代更有许多国内外学者献身于这一事业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将青铜器的研究推向了更高层次。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变过程。大体说,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萌芽,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则变革,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宋元明清仿古和作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除有城市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残缺是出土青铜器常见的病害。传统青铜器完美修复通过手工制作补配件后连接固定的方式进行,这样的修复方式周期较长,一旦修复后不便于拆解,且掩盖与改变了部分原文物有价值的破损信息。随着3D打印精度与效率的不断提升以及打印材料的推陈出新,3D打印早已从单一输出树脂材料发展为多材质复合输出的方式,其中以直接金属增材为主的金属3D打印以及3D打印结合铸造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青铜文物修复技艺得到了更为科学而有效的发展。本工作通过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经过"改制"的商代晚期兽面纹青铜斝的修复案例,对"完美复原式"的传统青铜器修复方式进行新的探索,将可拆卸式补配方式结合3D打印铸造的方法,融入到文物修复流程中,在补配残缺器物的同时,不对文物本体产生干扰,保留具有研究价值的"改制"痕迹,在最少干预性与展陈效果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使得传统文物修复变得更为安全、精准与有效。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分布着大量游牧民族的墓葬,从东部的燕山、军都山,中部的岱海、鄂尔多斯高原,一直延伸到西部的陇山甚至河西走廊一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外国学者对墓葬出土的装饰有动物纹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或北方式青铜器、北方系青铜器)进行收藏、著录,70年代以后田广金等开始对墓葬进行科学发掘和综合研究①。但这些研究重点在随葬品方面,对墓葬本身少有整体性考虑,对其所包含的丧葬思想更缺乏关注。  相似文献   

19.
徐政芸 《收藏家》2005,(12):25-30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经常与牛打交道,并留下了种种痕迹,如原始岩画和文字符号等。人类的艺术作品中,动物题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在诸多的动物形象中,牛的形象又格外引人注目。与世界上许多地区发现的岩画一样,牛也成了中国岩画着重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云南沧源岩画绘有围猎野牛、射杀野牛的画面。这充分说明,牛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人类的伙伴,人类认识牛、猎取牛、食用牛、驯服牛,在牛身上寄托一定的精神信仰。人们把牛当作了神,牛也就有了神灵,于是也就有了神力,传说大禹治水是借助神牛的力量,李冰也曾以牛为化身征服了江神,所以后人以铜…  相似文献   

20.
张昌平 《南方文物》2011,(4):144-148
鼎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为重要的青铜器器类,鼎之轻重与大小,往往代表着使用者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在商周之际前后,有一类形体硕大的兽面纹鼎,十分引人注目。以下谈谈海外收藏的此类兽面纹大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