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作人“五四”时期的翻译诗歌对湖畔诗人——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的诗歌创作有着显著的影响。湖畔诗人创作的小诗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抒情方式上都与周译日本短歌、俳句有相似之处。而湖畔诗人散文诗的创作也受到了周译法国波特来耳散文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汉诗文,即日本人创作的汉诗和具有文学性的汉文。日本汉诗文是日本文学的一种样式和组成部分,是日本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日本汉诗文兴起于公元七世纪中叶的近江时代,到明治维新时代开始学习西方,汉学走向衰落,约有一千二百年的悠久历史。公元三世纪,《论语》、《千字文》传到日本,其后随着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发展,日本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用汉语写作的人越来越多。七世纪中期,日本产生了大友皇子、大津皇子等最初的汉诗诗人。八世纪的奈良时代,汉诗写作成风,贵族宴饮,迎接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一种语言或文字的转换过程,一种思想文化交流的产物,一种跨文化的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活动,一种"扩大生存空间所必需的精神扩张。"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个"大种",它不但具有一般翻译的共性,更是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其特性更多地表现为审美意义上的再创作性、框定性、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联系多年的翻译教学实践,分两部分对日本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再创作问题,结合具体译例进行了分析,据此论述了利用比较法在美学、修辞、句法等方面进行词语推敲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筠 《神州》2012,(25):19-19
相对于人类创造活动来说,文化和语言都属于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习语在语言应用中尤为重要,翻译是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双向活动。随着当前社会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习语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文化角度针对习语翻译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6.
正诗人邵冠祥与抗战名曲《九月的夜》诗人邵冠祥,江苏宜兴人,读书和创作都在天津,曾担任中国诗歌作者协会天津分会主持人。1937年7月,他被日本驻天津特务机关逮捕,不久惨遭杀害!2014年,承天津王振良兄赠送天津问津书院编辑印行、高洪钧先生整理的《邵冠祥集》,因为冗杂事务缠身,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来认真阅读。第二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悚然心惊,念及诗人邵冠祥是"七七抗战"爆发后第一个牺牲在日军手中的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7.
杨静荣 《收藏家》2001,(11):41-42
1998年7月与史树青先生一行六人赴日本讲学,此行得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和日本中国美术研究所大力协助,其文化交流活动进行得十分顺利。其间见一日本收藏家藏一件明万历款云龙纹寿字青花大罐,保存十分完整,甚感惊喜,史先生嘱我著文介绍,先生之令,不敢不从,遂草成此文。明神宗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他是明朝历代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万历是他在位时的年号。明万历时期的景德镇窑业十分兴盛,除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外,尚生产大批外销瓷器,销往世界各地。而景  相似文献   

8.
刘洁 《神州》2013,(3):41-41
翻译是一种信息的语际转换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它能让不懂英文的读者通过译文知道、了解、欣赏英文原作的思想内容及其文体风格。本文从翻译的标准、翻译的程序、句子的翻译方法以及词语翻译的原则等四方面简单分析了汉英翻译。  相似文献   

9.
于右任先生不仅是我国现代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是早期南社诗人之一。后来以草书名于世,诗名遂为书名所掩,其实他的诗、词、曲都写得相当好,很值得我们阅读、研究和借鉴。“转战身轻意正酣,无端失足堕骚坛,”(《兴平寄……》)他自己并无意作一个诗人。他早年即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以后终身从政,写诗不过是他的余事。于右任先生在漫长的一生中所经历的道路十分曲折。一九○六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朝腐败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参加过  相似文献   

10.
杨树达先生这位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古汉语语法、修辞、金甲文字,以及《汉书》等古籍的研究,著述等身,造诣极高.在研究工作中,他常年与中国古籍须臾不离,对古代典籍和文献有特殊的爱好,但是杨先生并非沉湎在故纸堆中,只知中国传统文化,囿于域内.他在多年的学术生涯中,进行了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现今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形势下,回顾杨先生这方面的活动,将会给我们以启发和借鉴.杨先生进行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主要记录于他的学术著作和《积微翁回忆录》中.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Once ostracized and relegated to a mere marginal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Lin Shu 林紓 (1852–1924) has now become an important and relatively well-known fig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existing research on Lin Shu's translations and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the vernacular and the classical language, emphasizing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scholarship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For practical reasons, results have been divided chronologically into four categories: (1) Criticism of Lin Shu before 1924; (2) Early Chinese Scholarship (1924–1935); (3) Late Chinese and Early Japanese Scholarship (1935–1960); (4) Renaissance of Studies on Lin Shu outside China (1960–2000). This periodization is supplemented with a brief excursus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Lin Shu studies.  相似文献   

12.
论文分别从中美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角度分析了林书豪成功的文化因素和中华传统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认为:在美国极致个人主义文化熏陶下,林书豪实现了"美国梦",但美国的极致个人主义同时也对林书豪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与负面影响;在林书豪取得成功的道路上,中国文化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移民而言,他们所具有的双重文化认同,对他们的生存发展,不是障碍,而是助力。  相似文献   

13.
论中英两国政府处理林维喜事件的手法与态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鸦片战争前夕 ,英国水手在中国领土上殴毙林维喜。对此 ,林则徐根据国际法准则要求英方交出凶犯 ,据理力争 ,有理有节。而义律作为英国驻华的高级官员 ,其所作所为 ,背离国际法原则 ,藐视中国法律尊严 ,也使英国声誉受到严重损害。义律在林维喜命案中设立的法庭与所进行的审讯是非法的 ,他的裁决当然也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4.
林徽因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师,探索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是她一生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完成了她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实践,体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  相似文献   

15.
晚清诗人叶炜,是日本明治时代最早赴日本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的学者。在日本期间交游很广,诗文唱和频繁,是清政府正式向日本派驻使节之前中日诗文交流的先驱者,其诗文交流活动为晚清驻日外交官何如璋、黄遵宪、黎庶昌等人的中日诗文外交导夫先路,回国后编辑《扶桑骊唱集》收入日本明治时代前期日本许多著名诗人的诗作,是研究甲午战争前后中日复杂微妙的外交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扶桑骊唱集》钞本是叶炜先生去世后,近人根据光绪辛卯(一八九一)南京刻本所钞,时间当在一九零三年叶氏辞世之后。钞本文字简古流关,篇末附俞樾撰《吴县主薄叶君墓志铭》,学界悬而未决的叶炜生平当从此可得稽考,钞本为研究叶炜提供了一样不可或缺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日本有史以来就不断地吸收中国文化,可以说其古代发展史就是吸收中国文化的历史。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中国文献被大量地介绍到日本,对促进社会、文化、语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有很多重要文献在我国已经失传,而在日本却部分或完整地被保留下来。对这些遗失于东瀛的逸书、逸文等资料的研究对于我国的古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和名类聚抄》的引文为中心对今本《释名》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7.
道咸年间,朝鲜诗人李尚迪(1803—1865)曾作为朝贡使译官十二次来清都与诸多京师文人交游。身为译官中人,李尚迪在国内深受身份制约,但他利用"燕行"机遇,走上了海外发展的路线,开拓了新的文学活动平台。在长期与晚清文人进行文学交流中,形成具有多元化诗学倾向,并以其文才、人品赢得了晚清文人的推诩,且以海外名声转而获得了国内文坛的地位。李尚迪文学活动可谓19世纪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文学交流中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8.
《倭名类聚抄》所引《兼名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交流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其中遣唐使的贡献巨大。他们将中国书籍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社会、文化、语言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书籍中有一部分是在中国问世后不久便传入日本,而在中国却渐渐失传。《兼名苑》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考证《倭名类聚抄》对其的引文部分,对其成书过程、内容及在日本的传播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在《语丝》时期的思想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玲 《史学月刊》2005,4(11):33-37
林语堂1923年从欧美留学回国后,即以《语丝》为阵地发表了三十多篇文章,开始崭露头角。受鲁迅和语丝派的影响,林语堂的思想越来越激进,他关心和支持政治运动,同情和歌颂学生运动,同时对军阀、政客、官僚进行无情的抨击,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国民性给予深刻的解剖和有力的批判,显示了林语堂强烈的社会关怀和要求改变现状的革新进步倾向。《语丝》时期是林语堂思想最激进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林志纯先生去世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好的老师。 林先生的一生,像是一炉精神的活火,在长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发光、发热,不断给予他的学生和后辈们以启发和激励;现在先生安息了,然而火尽薪传,先生的志业且将不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