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劲 《丝绸之路》2011,(18):123-127
于右任先生是近现代我国享有盛誉的文化名人,他出生于陕西,对祖国的大西北有着深厚的感情。于右任一生曾多次度陇,足迹遍布陇上。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咏陇诗。他的咏陇诗寄托深远、典雅含蓄,表现出诗人内心真挚的民主主义革命情怀和爱国情操。  相似文献   

2.
叶介甫 《文史精华》2007,(11):53-57
一辛亥革命广东光复后,陈炯明任广东副都督(继为代都督),大肆排除异己,培植私人势力,大量解散民军。胡汉贤和谭瀛组织的"瀛书敢死军"也被解散。没过多久,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卸临时大总统职后南下,经广州时,胡汉贤晋谒孙先生,请示今后去向,孙中山因胡汉贤是广东四邑人,遂派他到美洲联络华侨,宣传和推动华侨投资国内兴办实业。  相似文献   

3.
季凉 《炎黄春秋》2005,(2):49-49
于右任,陕西人,清光绪年间举人,1906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回国创办《民呼报》和《民立报》,宣传革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由于他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而遭到追捕。他回到家乡,组织陕西靖国军,自任总司令。北伐战争时期,他为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于右任无奈而去台湾,结发妻子和儿女则留在大陆。于右任到了台湾,无时无刻不思念大陆。随着时光的流逝,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更是年年挥之不去。许许多多的台湾朋友和数以万计的台湾民众及大陆在台人员,也都盼望早日到大陆看看,其中尤其是大陆…  相似文献   

4.
2015年3月12日,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逝世90周年.孙中山临终前,留下了遗嘱,其中最重要的是《总理遗嘱》,又称《国父遗嘱》《国事遗嘱》.但由于过去对这方面记载比较含糊,造成不少误传. 1925年1月,孙中山决定成立政治委员会,指定于右任、汪精卫、李大钊、陈友仁和吴稚晖为委员,全权处理国民党的日常事务.  相似文献   

5.
于右任先生不仅是我国现代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是早期南社诗人之一。后来以草书名于世,诗名遂为书名所掩,其实他的诗、词、曲都写得相当好,很值得我们阅读、研究和借鉴。“转战身轻意正酣,无端失足堕骚坛,”(《兴平寄……》)他自己并无意作一个诗人。他早年即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以后终身从政,写诗不过是他的余事。于右任先生在漫长的一生中所经历的道路十分曲折。一九○六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朝腐败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参加过  相似文献   

6.
道一声感谢     
正2016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全国政协决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为配合此次纪念活动,《武汉文史资料》编辑出版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特刊",旨在缅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伟业,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精神,激励广大市民在新的历史征途中,埋头苦干,砥砺奋进,践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7.
作者张笃勤青少年时期生长在陕西,出于对同乡先贤的崇敬和热爱,一度对于右任研究很上心,曾先后发表过数篇关于于右任的文章。1984年,张笃勤尚在兰州大学工作,一次偶然听学校科研处陈玉清同志讲,他的岳父李楚材曾经是于右任的秘书,对于右任的生平经历十分熟悉。为了解搜集于右任的相关史料,张笃勤于1984年10月16日、17日两次走访了李楚材先生。当时,李先生已79岁高龄,目昏耳聋,瘫痪在床多年,交谈已不方便,提问主要靠笔纸,所幸李先生思路尚属清健,能够依据张笃勤写在纸上的问题提供一些情况。下面就是张笃勤根据当时李楚材先生的口述整理的资料。李先生的口述提供了一些不曾被历史文献记录的史实,如清代西北回民大起义的起始经过、于右任家族及其早年的一些情况等。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自有铁路伊始,火车一直是昼行夜停,从无"夜车"之说。辛亥革命前后,往来于上海、南京间的革命党人及各界民众剧增,两地相隔数百里,火车单程运行需8个多小时,往返则要两天,费时劳力,甚为不便。为此,孙中山曾与沪军都督陈其美商议可否增开夜车。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交通总长汤寿潜因故未就职,由次长(副部长)于右任代为署理部务。于  相似文献   

9.
季凉 《炎黄春秋》2003,(8):76-76
于右任,陕西人,清光绪年间举人,1906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创办《民呼报》和《民立报》,宣传革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由于他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而遭到袁世凯的追捕,迫于当时形势,他回到家乡,组织陕西靖国军,自任总司令。北伐战争时期,他为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无奈而去台湾,结发妻子和儿女则留在大陆。  相似文献   

10.
于右任,名伯循,1879年4月11日生于陕西三原县。青少年时期就学私塾,1903年中举人。早年追随孙中山,1906年加入同盟会,创办报纸,宣传革命。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交通部次长,1918年8月,在孙中山授意下从上海到三原就靖国军总司令职,反对北洋军阀。三年间主办了一些男女学校,培养地方自治人材。在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他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主张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32年就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  相似文献   

11.
徐燕 《文史春秋》2015,(1):60-61
1924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重新阐述"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实施"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了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设在广州黄埔,史称"黄埔军校")。李济深先生为军校筹备创立倾心倾力、慷慨相助。孙中山先生曾这样高度评价说:"任潮,军校能够开学与第一师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你在人力、物力、财  相似文献   

12.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的国民党元老,名书法家、诗人,陕西三原人于右任先生,一生诗作近千首,见诸《半哭半笑楼诗草》、《变风集》、《右任诗存》、《于右任先生诗集》(台湾)、《于右任诗歌萃编》……然先生写于陕西商洛的一首绝句,似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3.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南京解放前夕去了台湾。他去台后的境况如何?《去台后的于右任先生》一文讲述了老先生在台湾孤寂清苦的晚年生活和他渴望回归故土的企盼。  相似文献   

14.
李根源先生(1879—1965),云南腾冲人,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别署高黎贡山人.1904年他东渡日本学习军事,次年即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同盟会,1909年任云南讲武堂监督、总办.1911年响应武昌起义,在云南开展革命.先后参加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历任北伐联合军都参谋,陕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农商总长与代总理等职.解放后曾任西南军政及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李先生不仅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同时在金石收藏和研究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他藏有九十多方唐志的曲石精庐与于右任先生的鸳鸯七志斋、张伯英先生的千唐志斋齐名,他的唐志多购  相似文献   

15.
正2011年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原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孙科的女儿孙穗芳为纪念祖父,宣传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决定有选择地向大、中、小学慷慨捐赠100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置放于世界各地供后世敬仰。她长期以来以研究、宣传其祖父思想为己任,到过世界许多大学演讲,出版过《我的祖父孙中山》等作品。得知相关捐赠消息后,为了赢得这次难得的捐赠机会,在民革江苏省委、民革泰州市委有关领导的  相似文献   

16.
在赣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古代、近代字画藏品中,占主要部分的精品,是来源于谢远涵和方其道二位收藏家的藏品。 谢远涵,生于1875年,字敬虚,江酉兴国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天资聪颖。清光绪甲午(公元一八九四年)中进士,次年点翰林,时年二十岁。曾任清政府监察御史,为人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被人们誉为“铁面御史”。在孙中山先生进行民主革命活动的时候,他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与辛亥老人田桓一起,在广州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是一位老同盟会员。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后,曾任命谢远涵为内务部次长代理总长、北…  相似文献   

17.
景洛 《文物》1956,(1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决定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为了广泛地进行有关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宣传教育工作,孙  相似文献   

18.
蒋成彬 《文史天地》2013,(11):59-61
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和左派人物,著名的书法家和诗词家,他早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纸,宣传反帝爱国、反对清王朝等思想,后加入国民党,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等职。  相似文献   

19.
张季鸾(1888一1941),名炽章,陕西榆林人,早年曾留学日本,1911年初从日本留学归来,参加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的《民立报》工作。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于右任的推荐下,张季鸾出任总统府秘书,参与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继而与昊鼎  相似文献   

20.
旷代草圣于右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仕 《贵阳文史》2007,(6):88-90
于右任(1878-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陕西三原县人,诗人,书法家,政治家。从小在私塾读经史,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25岁时中举。1906年在日本会见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上海创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于右任还是我国历经百年沧桑的著名高等学府复旦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复旦”的校名,是他1905年5月从《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撷“复旦”两字命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