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刘明 《安徽史学》2015,(2):136-141
曾国藩、李鸿章在对西洋武器的观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曾国藩被动消极、李鸿章则积极主动;曾国藩侧重于"人",李鸿章则侧重于"器"。此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两人个性性格、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等三个方面的原因,这种差异折射了时代变迁的轨迹,而分析这种差异对于分析洋务运动之成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李鸿章,愿籍安徽合肥。湘乡与合肥云天遥隔。曾国藩,1811年生。李鸿章,生于1823年。从年龄看,应该说他俩没有什么相识的缘分。可是,封建社会特别重视的师生关系、同年关系,在曾、李之间系上了一条解不开的纽带。  相似文献   

3.
郑勇 《文史天地》2007,(5):48-51
所谓谜者,真相难寻者也,李鸿章之取代曾国藩,真相似乎并不难寻,是否是历史之谜,盼读者自辨.[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所谓迷者,真相难寻者也。李鸿章之取代曾国藩,真相似乎并不难寻,是否是历史之迷,盼读者自辨。  相似文献   

5.
徐海啸 《江淮文史》2012,(1):156-159
洪炯,一个今人不甚熟悉的名字,但大家都知道的祁门县城洪家大院,开创人就是他。 清道光年间,洪炯以廪贡生的身份,在江苏镇阳县任学正。当时林则徐任江苏巡抚,委洪炯督修宝山海塘,经费不足,洪炯倾囊资助。林则徐又委洪炯修南汇海塘。后因二兄去世,洪炯乞归,去广州营茶,与英人颇多交易。当时祁门生产的是“安茶”,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  相似文献   

6.
孙峻山 《安徽史学》2000,(4):61-64,56
在曾国藩和李鸿章关系的研究中,现在仍需阐明的地方还不少,现仅就三个问题试作分析探讨。一、湘幕之争 太平天国运动起后,曾国藩与李鸿章奉命办理团练,但李氏在安徽没有立住脚,而湘军却日益强大,需要更多的人材佐助。咸丰八年十二月,李氏来到曾国藩幕府。此后,经过具体事务的锻炼和曾氏的着意培养,李氏的能力增长很快,其独当一面的志向有所显现,不遂愿,便时感失意与压抑,因此在诗中写道:“昨梦封侯今已非”、“归老湖边埋姓字”。对李氏急于立功  相似文献   

7.
在晚清官场的腐败中,官员的身边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往往狐假虎威,利用在官员身边的便利条件,贪污受贿,勒索百姓,有的官员甚至与身边人互相勾结,互相利用,贪赃枉法,祸国殃民。  相似文献   

8.
浅论李鸿章幕府──兼与曾国藩幕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幕府为人才之渊薮。嘉道以前,幕中多出学术人物,嘉道以后,则多出封疆大吏。如陈銮之出百龄幕,林则徐之出张师诚幕,胡林翼之出陶澍幕,左宗棠之出骆秉璋、曾国藩幕,周馥之出李鸿章幕,均是显例。但从对晚清政治的影响来看,出于幕府的封疆大吏,无疑当以李鸿章为...  相似文献   

9.
正在晚清政坛上,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知名度极高的人物。这两个影响了近代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军政重臣,人们都知道他们是师生和主宾关系,都靠军功起家,最后都封侯拜"相"(清代没有宰相。曾国藩和李鸿章只做过大学士,虽俗称宰相,但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宰相。——笔者注),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一些故事,一  相似文献   

10.
赵永刚 《文史天地》2013,(12):72-74
曾国藩、李鸿章会剿金陵之始末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二十一日,湘军统帅曾国荃攻克了太平天国军队设在钟山之上的天保城,并派兵扼守太平门、神策门,实现了对金陵的合围。二月二十四日,左宗棠攻陷杭州。三月初七日,鲍超攻陷句容。四月初六日李鸿章攻陷常州。太平天国的东南防线,全部崩溃。四月二十七日,洪秀全病殁金陵。  相似文献   

11.
顾建娣 《安徽史学》2022,(4):129-136
同治二年,李鸿章拒派淮扬水师赴援临淮以助湘军平叛苗沛霖。李鸿章先以各种理由拖延,在曾国藩一再催促甚至威胁要劾奏的情况下,不惜正面对抗,直接上奏朝廷,陈明军情和拒赴临淮的原因。最终李鸿章以水陆师互相配合,攻克苏州。曾国藩得此消息,十分惊喜,不再计较李鸿章的不听命行为。李鸿章抗命成功,在于清廷和曾国藩、李鸿章一样,也希望尽早打败太平军,不愿借洋师“助剿”苏南等地的太平军,因而在处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分歧时,采取了灵活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李鸿章、洪汝奎等致张文虎函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图书馆藏有稿本<洪汝奎等书札>一册,收有曾国藩、李鸿章、洪汝奎等晚清名士所致张文虎信甬若干通.其中多涉及<史记>、<三国志>、<文选>等典籍的校勘、刻印以及当时学风诸问题,对于我们了解相关的情节颇有资料价值.兹予整理并加必要说明.  相似文献   

13.
咸(丰)同(治)之交,湘军魁首曾国藩让其幕僚李鸿章组建淮军进驻上海,并保举李出任江苏巡抚,淮系军政势力由此肇端。故有人说:“淮为湘出,尤有水源木本之谊”。淮军成立后,尽管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军事中担当着“用沪平吴”的主力,起了独挡一面的作用,但从全局来看,充当镇压太平天国主力和元凶的是湘军,评功封赏的筵席上,淮系得到的不过是湘系口下的一点残羹剩饭而已。然而,到镇压捻军之初,湘消淮长的重大变化在清王朝的“天平”上得到醒目的连续显示。其要端可谓首见投赴战场的主力易湘为淮,再见于前敌主帅以李代曾。这种变化固然受着诸多客观条件的制  相似文献   

14.
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曾国藩的一生彰显了湖湘文化的固有品质,唐浩明先生将之归纳为:无须依傍的独立意识、经世致用的功业追求、使气轻生的热血性格、倔强霸蛮的任事态度。湖南人自然对曾国藩怀有特殊的情感,每每揣摩他,解读他,挖掘他。本文便是曾国藩的研究者唐浩明与欧阳斌关于曾国藩与湖湘文化,以及其治学、修身、处世的谈话录。  相似文献   

15.
许知为 《江淮文史》2008,(2):121-139
解放之前,清廷重臣李鸿章的后代有不少人在芜湖,那时芜湖的人们习惯称之为李府。当年,李府在芜湖曾大量投资房地产,并经营一些工商业。如今,李府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流传下来的一些轶事琐闻.今天看来,对研究李鸿章仍不失其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浅析1871年李鸿章、曾国藩对中日缔约意见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伟敏 《史学集刊》2007,57(5):15-20
李鸿章和曾国藩对中国与日本缔结通商条约,都是持赞同的态度,但他们二人的想法又有所不同。李鸿章所注意的是通过缔约拉拢或牵制日本,曾国藩所重视的是条约的平等性。因而,曾国藩对被李鸿章回避的“一体均沾”问题,予以了特别的强调。  相似文献   

17.
18.
李鸿章与日本刘世华李鸿章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考查李鸿章政治生涯与日本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全面地了解李鸿章,公正地评价李鸿章。同时,反思李鸿章与日本竞争失败的原因,可以启迪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一代中国人。一李鸿章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是...  相似文献   

19.
在《李鸿章全集》编委会首次会议上的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位先生、各位朋友:我很高兴能参加《李鸿章全集》编委会。这次《李鸿章全集的重新编纂,是在顾老的倡议发起下开展的。安徽教育出版社和安徽社科院的同志,经过大半年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联络了北京、上海等好几个省市的同志一齐参加这项工作,尤其是安徽教育出版社能够一下筹集200万元巨资出这部书,表明了安徽的同志有魄力、有远见。当然,首先是顾老的倡议非常好。我本人也乐于从命.愿意在顾老的领导下,团结编委会的全体同志,做好《全集》的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由于观念和制度原因,在大门洞开、列强环伺的危局之中,晚清政府依然坚持"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迟迟不设外交部。但严酷的现实是,在不设专门的机构与人员负责对外交涉时,却几乎无日不对外交涉。清政府于是乎想出种种办法,设立一些机构、指定一些人员处理对外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