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柯林武德是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在追问"历史知识何以可能?"的过程中,按照"20世纪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清理20世纪史学"的学术理念,柯林武德系统批判与借鉴西方哲学传统中有利于其史学理论体系构建的要素。就理论渊源来说,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影响了柯林武德核心史学理论命题"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等的孕育。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约翰·罗斯金,通过学术训练将黑格尔理念传递给柯林武德,以自身的学术感召力培养了柯林武德对历史思维模式的热衷。与学界惯常的"师徒相承"判断不同,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克罗齐更多地是间接地即通过金蒂利与鲁吉奥影响柯林武德"历史化"思维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柯林武德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其史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因应于实证主义史学传统重视原始史料与恪守价值中立原则,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命题体现了理性主义特点,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历史学家而非史料置于历史知识建构的中心,认为理性分析历史事件的关键是发现人类历史的目的性。不同于学界的唯理性主义指责,柯林武德在历史认识过程中,既注意到理性(目的),也没有忽略理性所依托的情感构境。尽管柯林武德做出的基本情感与非基本情感区分并未妥善解决历史认识中理性(客观)与情感(主观)的关系问题,但他围绕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论题进行的相关阐释体现了其辩证的、理性的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3.
柯林武德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其思想体现出唯心主义、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特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因应于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的到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的范式转型,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命题体现了其历史解释视角从思辨历史哲学强调的整体转变为认识论历史哲学突出的个体。柯林武德阐释的历史解释的社会语境与个体视角,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由此及彼的关系。柯林武德在历史认识过程中,既注意到个人,也没有忽略个人所处的社会语境。在西方历史哲学发生后现代转型背景下,后现代主义者割裂历史解释中个体与整体因素的关联,这突显柯林武德强调历史理解中社会语境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柯林武德终其一生都在历史哲学的层面反思和批判西方历史思想中的实质主义和自然主义传统,从而倡导一种彻底的人文主义和历史主义思想。然而,在全球史学史的视野下,将柯林武德关于世界史学的探讨对勘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讨论,可以发现柯林武德并没有从东方的中国或印度开始讨论历史学这一概念的发展历程,而是将希腊的希罗多德看作是科学历史学的开创者,不自觉地将自己预设的“科学历史学”的标准当作了一种实质,从而没有将历史主义思想贯彻到底,不免落入他自己所深刻批判的实质主义的陷阱之中,带有不可克服的欧洲中心论的色彩。当然,在柯林武德所处的时代,虽然已经出现了斯宾格勒、汤因比、雅斯贝尔斯等人对于欧洲中心论的批判,突破了黑格尔以来世界历史的线性进步史观,但关于世界史学的讨论还是凤毛麟角,由此也不应苛责前人。进一步而言,柯林武德在探讨历史哲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于自我挑战、不断自我反省的精神,仍旧是全球史学语境下不可或缺的史学理论遗产。  相似文献   

5.
"一切历史都是史学史",是柯林武德在他的《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与"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共同构成了其历史哲学的两大支柱。然而长期以来,这一命题并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事实上,只有把这两个命题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从"一切历史都是史学史"这个命题出发,本文以历史是历史学家依照现在的证据对过去的推论这一观点,论证了历史的观念性和现实性;以"我"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为基础,论证了思想史与史学史的同一,表明了历史的主体性和思想性,进而论证了历史重演论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从历史的概念出发,以反思为中介,论证了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先验性和辩证性;最后,结合当下史学理论发展的趋势,表明"一切历史都是史学史"这一命题蕴含的思想资源和认识论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史学理论界对历史编纂和学术史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柯林武德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哲学家之一,国内外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史学理论观点的阐释上,忽略了对其思想发展历程的分析。就理论倾向来说,柯林武德经历了由实在论者向唯心主义者的逐渐转化,他的思想发展也由此划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之外,历史过程思想作为其史学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体现着他思想发展的连续性。问答逻辑则展现了柯林武德考古学、历史学和哲学三项学术研究之间的和谐关系及其史学理论的体系性。  相似文献   

7.
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分析与评价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中反映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历史哲学观点的《历史的观念》一书于1986年在我国翻译出版,从而使我国学者能够进一步系统地了解和研究他的思想。在他们的研究中,除了围绕“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外,还把注意力放在了对它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上。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柯林武德对实证主义史学的批判。传统的、实证主义的史学思想和方法统治了西方史学界很长时间,在这种思想方法的统治下,历  相似文献   

8.
柯林武德生前在同时代的英国思想界并不彰显,其思想主要是随着遗稿《历史的观念》(1946)的出版才逐渐为世人认可。二战后的西方柯林武德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与战后英美史学理论的兴起相关,早期的柯林武德研究主要围绕历史哲学问题展开,探究其在整个历史哲学发展史中的贡献;与此阶段相交错,第二阶段的研究则进一步关注柯林武德的整体思想,重点批判和清理诺克斯的"彻底转变假设";随着柯林武德手稿的编辑出版,第三阶段的研究则更为深入,柯林武德多层次的思想面向也得到揭示,特别是作为哲学家的柯林武德受到英国本土思想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研究的是有关过去的知识,这意味着探究历史学中时间的本质是极为重要的。一般历史学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往往习惯以空间化的思维来表现时间。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体现在历史研究对象的空间性、对时间的空间性指称、时间的可分割性等层面。柯林武德则将时间设想为永远变化着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作为观念存在于现在之中,从而保证了历史时间的历史性,确立了历史学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互动关系。柯林武德的历史时间观也没有彻底否定空间化的时间。通过分析这种言说时间的"惯性思维",历史时间与隐喻的关系得以展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布罗代尔通过设置整体的情节串联起地中海叙事中的三重时间,从而统一结构、局势和事件,充分展现了隐喻和叙事在表现历史时间经验方面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历史时间总是表现为人类思维中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变动张力。  相似文献   

10.
章学诚与柯林武德史学思想之比较乃中西史学比较中的常见课题。余英时在《章实斋与柯灵乌的历史思想》一文中指出章学诚、柯林武德二人史学思想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事实上二者的史学思想存在实质性差异,这些差异源自二者各自不同的学术脉络。章氏生当传统中国时代,其史学带有浓厚的经世致用色彩,强调史学为现实服务;柯氏是西方20世纪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典型代表,其学术旨在澄清历史学的本质,为科学的历史学提供理论依据。从事中西史学比较不能一味求同,应正视彼此的差异,唯其如此才能理性地探索出中西史学发展的共同道路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金卫星 《安徽史学》2006,5(5):81-86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所以迅速成为远东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是因为在事变之前日本和中国的政局均发生了重大变化。1936年发生在日本的二二六事件,形成了以主张全面侵华的军部法西斯为核心的政制、经济和对外战略的“举国一致”;同年发生在中国的西安事变,也初步形成了各党各派各界团结御侮、联合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不可能再对日本的侵略退让。日本当局无视中国政局的变化,执意推行既定的侵华方针,是造成七七事变引发远东全面战争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2.
V. "EMBALMING"     
《Acta Archaeologica》2006,77(1):23-34
  相似文献   

13.
福尔克的世界秩序研究并非是纯学术性质的研究活动,而是完全为20世纪后半期美国对外政策宣传服务的。他所极力宣扬的“人道治理”思想就是为了否定主权国家和现存国际秩序,倡导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基础并由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从主要内容到实现途径都无不反映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今本《汉书·儒林传》叙梁丘易之授受,于五鹿充宗之师承未作说明,致使梁丘易之传承不能链接。过去,有学者认为《汉书》"(梁丘)临代五鹿充宗君孟为少府"之"代"当作"授"字,或以为"传"字之讹。本文从事理、文理、语例、史实及书证等方面进行细致剖析,进一步确认梁丘临与五鹿充宗为师徒关系而非前后任的替代关系,否定此处"代"为"授"字或"传"字之讹,更不可能是后人误改,考定此处并非字误而实为脱文,过去令人置疑的"代"字原是五鹿充宗之籍贯,"代"上当据《经典释文》及《儒林传》文例增补"授"字。如此,梁丘易之师法传承始环环相扣,明白无疑。  相似文献   

15.
郑玄《周礼注》大量运用“若今”例,解说自周至汉发生了变迁的典制、名物、风俗、事类等。在“以今释古”方法论下,“若今”例有效地廓清了概念古今名实的变迁、被释语与释语间前后不一致、古今不对等的逻辑对应关系等问题,蔓成了一种具体的训诂方法——比况例释法。  相似文献   

16.
"圣约翰模式"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约翰大学是美国传教士于1879年在上海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在校长卜舫济的努力下,该校引入美国办学理念和制度后脱颖而出,素有东方哈佛、剑桥之称,并逐步形成其办学特色,即"圣约翰模式"。本文梳理了该模式的历史过程,系统概述了"圣约翰模式"尽管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起了示范和推动作用,但是未能恰当处理好与中国本土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孙浩 《中国钱币》2006,(2):67-68
邬德华(AlphonseMarieTraceyWoodward),1876年生于印度洋中的留尼旺岛,父亲是美国海员,母亲是法国人。1879年随其母亲定居日本横滨,1895年迁居神户。父亲喜爱收集邮票,邬德华年幼即继承其父藏品,并养成一生之收藏癖好。16岁时就撰写邮票文章,在美国邮刊上发表。1905年他售出他父亲的各国邮票集藏,着重于日本邮票,不久成为日本、朝鲜、台湾邮票之权威,1928年出版《PostageStampsofJapanandDependencies》(日本及其属地邮便),此书获得1929年英国皇家集邮学会(RPS)年度奖,至今仍为这方面权威之作。邬德华研究的兴趣相当广泛,1909年时尚在…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