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梧挺 《北方文物》2018,(1):91-97,107
渤海人参在渤海国内的分布以五京地区为主,长白山区与朝鲜半岛北部两大人参原产地均位于渤海国境内。随着中原医家对人参产地、品质的认识变迁以及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变动,渤海人参作为一种道地药材逐渐为唐五代以来中原医家所认识,并为本草典籍所收录,后又随着渤海国的灭亡及契丹的崛起而销声匿迹。渤海人参又向东输入日本,对日本医学、宫廷医疗活动及医药救助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昆布是一种可食用的海藻,其药性及功效很早即被典籍所记录。由于历代医家所见昆布之基原植物有所差异,导致诸本草典籍关于昆布的形态和产地记载有所不同。通过与朝鲜半岛及日本相关典籍记载的昆布相比较,可以确定唐代昆布的基原植物应为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通过对中日韩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推测唐代东亚昆布主要分布于渤海国南海府、龙原府、安边府,新罗良州东莱郡,日本陆奥国等沿海地域。唐代东亚昆布主要由新罗和渤海国流向唐朝,而日本的昆布却并未流向唐朝。昆布在唐代东亚各国的应用略有不同:在唐朝主要用作药材;在新罗和日本主要作为食品,也兼做药材;在渤海国则被视为珍贵食品,同时渤海人也已了解其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岩仓使团出使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明治政府为解决面临的内政、外交问题,于1871年12月派出以右大臣(相当于第一副总理)岩仓具视为首的遣欧美使节团(简称岩仓使团),在一年又九个月中,先后对欧美十二国进行了访问和考察。岩仓使团的欧美之行,使明治政府领导人加深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吸取了欧美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经验教训,学到了迅速实现资本主义化的办法。岩仓使团归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渤海国是在我国唐朝时其居于北方的少数民族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政权,而在公元713年时受到唐朝的册封,成为唐朝重要的组成部分。渤海国存在有二百多年,在这期间与唐朝、高丽和日本等在经济文化上进行相互交流和吸收,从而使渤海国形成了具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又吸收了汉族及其他文化的具有独具特色的渤海文化。一度使当时的渤海国无论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上都达到了空间的水平。但在公元926年契丹灭了渤海国后,渤海文化则随着渤海国的灭亡而消散,同时大部分典籍书册也荡然无存。这为我们对渤海文化的研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5.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多次遣使来华,本文根据史料文献记载分析在中国隋朝时期日本遣隋使来华的年代及次数,突出其在两国交往中的特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多次遣使来华,本文根据史料文献记载分析在中国隋朝时期日本遣隋使来华的年代及次数,突出其在两国交往中的特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大钦茂是渤海国第三代王.其统治时期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并积极与唐王朝及周边国家和部族发展关系.本文试图对大钦茂时期渤海国与唐王朝及日本交往的史实进行分析,来探求渤海"朝唐聘日"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正>马宗毅使团是清朝建立后琉球国派遣来华的第一个高级别的使团,担负琉球国与清朝建立交往关系的使命,意义非凡,十分重要。本文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满汉文档案及日本冲绳县立图书馆史料编辑室编辑出版的《历代宝案》等史料,仅就琉球国王舅马宗毅使华的背景、经过及其意义进行论述,敬请各位专家和学者赐教。  相似文献   

9.
刘恒武 《文博》2008,(4):72-80
入明以后.宁波成为中日勘合朝贡使船的唯一登陆口岸.因于地利之便,宁波文人群体与日本遣明使团往来密切,双方之间诗文书画的酬和答对,构成了明代中国与日本文化交流的一道景观.本文试图以日藏15-16世纪有关代表性书画作品为焦点,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充分解读文物本身包含的历史信息,以此探察明代宁波文人群体与旅华日本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历史实像.  相似文献   

10.
<正>自1401年至1551年,日本共向中国派遣了19次遣明使,是继日本遣唐使之后的又一次日本向中国的大规模、长时期的遣使活动。遣明使为巩固和发展中日邦交、扩大和加强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驻日使团参与拘捕金玉均的交涉是在甲申事变金玉均成为朝鲜"乱首"后.金玉均逃日之初,中国驻日使臣黎庶昌、徐承祖奉命协助引渡金玉均,并建议由朝鲜政府出面引渡.日本虽以国际法为辞拒绝,但并没有迹象显示其有信任金玉均之意.大井宪太郎扰韩事件后,徐承祖与井上馨先后共同设计了诱捕、暗杀等方案,最终将金玉均流放到小笠原岛.甲午年金玉均赴沪被刺,鉴于李鸿章、李经方父子此前与金玉均交往的目的颇为复杂,随同金赴沪的中国驻日使馆翻译吴葆仁预先也不知情,以李氏父子及中国驻日使团为代表的清政府是否预先参与暗杀尚无确据.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金玉均赴沪被刺前后,始终与朝中两国积极沟通,步调一致.日本出兵朝鲜及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与金玉均被刺没有事实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日本对东三省的侵逼是清廷决定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的重要外因。五大臣出洋考察政策出台后,日本先是极力打消中国使团为维护东北主权游说列强之意图,而后随着"日比谷烧打事件"及"吴樾投弹案"的发生,采取各种措施成功促使载泽使团放弃"先欧后日"计划而先行访日。载泽使团抵日后,日本按照帝室贵宾规格予以接待,并主动为其安排"君权宪法"讲座,促使中国仿行日本宪政。日本"殷勤"接待的背后,隐藏了其"拉中制俄"的对外战略与推行大陆政策、创造对华扩张契机的国家利益诉求。日本应对载泽使团的对策体现了外交仪式、国家地位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个世纪后半叶起,俄罗斯、中国、朝鲜以及日本的学者对渤海国(公元698~926年)的历史与文化的兴趣日趋浓厚.这完全是因为渤海国的疆域曾经囊括当代的俄罗斯滨海边区、中国和朝鲜的东北部的大部分领土,而日本则与渤海国曾经有过频繁的经贸往来和外交联系.  相似文献   

14.
渤海国从建国伊始,便积极从事对外、特别是与唐廷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其政治体制的成熟和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渤海国热心于对外文化交流的动因,最初是出于藩国本身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并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唐廷和日本文化的不同摄取方式.渤海国对盛唐文化全盘吸收,使用的是拷贝式的摄取方式;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则是同一文化圈内各子文化系统之间的借鉴式交流.文章还就渤海国在政治实体消亡后,灿烂辉煌的渤海文化几乎顷刻淹灭的文化发展史之迷,作了尝试性回答.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探讨了日本接待渤海国使者的外交礼仪,即入境礼仪、入京礼仪和离境礼仪,展现了唐王朝时期的渤日两国以唐文化为基础、友好而顺利的进行外交往来的热情画面.  相似文献   

16.
武玉环 《史学集刊》2000,(4):F002-F002
渤海国与日本首次通聘,始于渤海武王仁安八年(公元728年)秋季九月,高斋德当时为渤海国的首领。他奉命与正使高仁、随员德周、舍那娄等二十四人首次前往日本。泛海途中,因遭大风,一行人漂泊到虾夷境,高仁等被当地土虾夷所害,只余高斋德等八人到达日本。  相似文献   

17.
田玉娥  刘舜强 《中原文物》2012,(1):77-79,91
通过对钱币—"和同开珎"的研究,发现渤海国与日本的经济往来非常密切,不仅出口狩猎、农业、手工业产品等,还有大量以商贸为目的的渤海人、日本人互到对方的国土,进行商业贸易往来。渤海国在与日本进行交聘和商业往来的过程中开辟了三条由中国东北至日本的重要交通线——日本道。  相似文献   

18.
第一,渤海横向传到日本的"渤海乐"是足以代表渤海国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其对渤海而言,则称之为"本国乐"或"本国之乐";其在他国(如日本)而言,则被称为"渤海乐"。第二,渤海纵向传给其后裔女真的"渤海乐"仍然是足以代表其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与横向传入日本的"渤海乐"性质相同;第三,南宋时期由金朝传入中原内地的"渤海乐"还是足以代表渤海国主体民族传统的音乐,其性质仍然未变。第四,从"渤海乐"的最早出处——日本六国史的第二部即《续日本纪》相关史料的考察,到中国正史《金史》、《宋史》中相关史料的检索,目前尚未发现足以对"渤海乐"性质产生怀疑的任何史料,更没有发现"渤海乐"就是"高丽乐"的任何证据。  相似文献   

19.
渤海人能制靴,渤海国大玄锡二年(872年),渤海国政堂省左允杨成规出使日本,送给日本的掌渤海使都良香貂裘、麝香和暗摸靴作为礼品,都良香撰文<谢杨大使赠貂裘、麝香、暗摸靴状>答谢[1].  相似文献   

20.
渤海国从建国伊始,便积极从事对外,特别是与唐廷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其政治体制的成熟和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渤海国热心于对外文化交流的动因,最初是出于藩国本身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并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唐廷和日本文化的不同摄取方式,渤海国对盛唐文化全盘吸收,使用的是拷贝式的摄取方式,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则是同一文化圈内各子文化系统之间的借鉴式交流,文章还就渤海国在政治实体消亡后,灿烂辉煌的渤海文化几乎顷刻淹灭的文化发展史之迷,作了尝试性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