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期。新石器时代早期是陶器的肇始阶段,也是陶炊器的产生阶段,这时的夹砂陶炊器均为厚胎直壁,圜底或平底。中期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前一阶段的炊器为陶釜和支架,后一阶段为陶鼎、陶釜和支架继续使用。新石器时代晚期,袋足炊器(鬶、鬲、、甗)普遍出现,陶鼎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2.
甗形器研究     
甗形器是华南地区印纹陶文化系统下一类非常有特色的遗物,它的功能与陶甗相同,但底部为釜而非三足器,必须配合支脚或灶方可使用。本文在全面搜集、梳理现有考古资料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陶器类型学研究,建立了这类遗物的发展谱系,并初步将其划分为三期,各期年代分别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早商时期、晚商至西周初期和西周至春秋早期。其后进一步讨论了甗形器的起源与产生机制,指出华南地区印纹陶遗存中的甗形器最早起源于早商时期的赣北—鄱阳湖地区及其邻近地带。并在分期基础上,考察了甗形器分布范围的扩张与收缩变化,总结了各型甗形器的流行地域及传布过程,指出甗形器在传布过程中可能已经越海到达了台湾岛南部地区。最后介绍了现代台湾土著群体用于蒸煮食物的甗形器,并利用民族志资料推定了印纹陶遗存中所见甗形器的用途及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3.
M33是一座等级比较高的墓葬,随葬品当中以巴蜀文化特征的器物为主,铜器有鍪、釜、尖底盒、戈、矛、剑、钺等,陶器代表性的有尖底盏、喇叭口罐等,其次是楚文化风格的器物,如铜器中的鼎、敦、壶、缶、簠、甗等水陆攻战纹铜壶为中原风格的铜器.综合该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当为巴文化墓葬无疑.该墓出土的巴蜀文化器物中的铜鍪风格为垂腹,与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中医学院、京川饭店等战国早期墓出土的形制相近,尖底盒多见于战国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钺为战国早期直腰式风格,战国中期以后的钺腰内束,陶器中的尖底盏小而腹浅,多出在战国早期的巴蜀墓葬中,到战国中期左右,豆的出现逐渐取代了尖底盏,喇叭口罐与战国早期的成都中医学院、商业街船棺的同类器相近.从铜簠的形制看,为战国早期的特征,与当阳赵家湖楚墓第五期开始出现的陶簠相近,球形铜敦与当阳赵家湖第四期春秋晚期的铜敦比较接近,过去巴蜀墓葬中也有发现,如成都中医学院、金沙巷、新都马家大墓、绵竹船棺(M1)等,年代从战国早期到战国中期,铜缶与春秋晚期寿县蔡侯墓出土的22号盥缶、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墓铜缶和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缶形制相近,与淅川下寺春秋中期和新都马家战国中期大墓出土的缶有所区别,甗也近似于曾侯乙墓出土的甗,综合分析,将该墓的年代定在战国早期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4.
海岱地区腰坑葬俗并未随着商王朝的覆灭而走向衰亡,反而在东周时期进入又一兴盛期.海岱地区不同区域腰坑葬俗的传播有早晚之别,并存在不同的区域波动.各区域内腰坑墓腰坑形制及墓向的选择,其背后蕴含着不同人群的丧葬文化传统.腰坑置器葬俗最早出现于商末的鲁北地区,随后在胶东和鲁北地区先后盛行,并存在区域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1978年9月,陕西省岐山县京当公社贺家大队凤雏村发现了一批西周铜器(简报见本刊11期),这批铜器共五件,出土于一个西周窖藏中,计:鼎一、段一、甗一、盨二。两件盨的大小、形制及纹饰均相同。五件铜器中,只甗和盨有铭文,而以盨的铭文最为重要。两件盨的铭文是相同的,每一件盨的器、盖铭文又相同,只是行款略有差异,铭文如下:  相似文献   

6.
吕军  陈颖 《北方文物》2011,(3):36-41
吉林地区在考古调查和发掘中,常见有玉壶春瓶出土。目前所见,其质地有铜质和吉林地区(陶)瓷质两种,形制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吉林地区出土的玉壶春瓶进行系统研究,讨论铜(、陶)瓷两种质地的器形特点,进而探讨玉壶春瓶的源流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2009年湖州市妙西乡独山头发掘两周时期土墩一处,墩内清理墓葬5座、窑址1处。其中墓葬形制分浅土坑、石床、无坑无床三种,出土器物有原始瓷、印纹硬陶等,为研究土墩墓的墓葬形制及分期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亚腰形铜盒是东周时期比较少见的青铜器,形制独特,器形微小。目前发现的亚腰形铜盒,年代集中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主要出土于南方吴越文化分布区,应属吴越文化系统青铜器。根据出土位置、器物组合及器内所盛放之物,可以推测亚腰形铜盒是放置花椒等香料的香盒。  相似文献   

9.
大溪文化陶支座用途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面向海洋的广大区域内,北起华北平原,甫达广东沿海,东起台湾岛,西至四川东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中,经常可见到一种形制特殊的器物——陶支座。随着考古发现的日益增多,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关陶支座用途的论述文章相继发表,其基本观点都是认为陶支座是炊器的一种附件。认为陶支座“就是在烧饭时支在釜、锅等一类炊器底下的三个分开的物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根据甑部和鬲部是否相连将铜甗区分为联体甗和分体甗两大类,每类中进一步根据甑腹和足部特征区分为圆腹三足、方腹四足和圆腹无足三小类,每小类中根据口部、腹腔、下部形态、耳部特征进一步分型,每型下根据具体变化的部位划分式别,是使用类型学方法对商周铜甗形态演变脉络的细致梳理。在类型学分析基础上,将商周铜甗的演变划分为八期,动态考察了商周铜甗的演变特征,提出商周铜甗的发展可划分为萌芽阶段、繁荣阶段、过渡阶段、转型发展阶段和衰落阶段。  相似文献   

11.
朱津 《中原文物》2015,(2):43-51,67
各地汉墓出土的陶灶形制多样,大致可分为九个类型,每类陶灶都有其明显的分布区域,各区域的陶灶形制、装饰特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有密切的关系。汉墓中出土的带足灶为文献中的"行灶",三峡地区的多火眼灶是煮盐所用的"龙灶"。陶灶是汉文化统一多样性的明确体现。  相似文献   

12.
洛阳出土一批汉代壁画空心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安县磁涧镇里河村位于洛阳市区以西 约1.5公里。2000年2月1日,在该村砖厂发现 一座已遭盗掘、毁坏的汉代砖室墓。洛阳博物 馆闻讯后派工作人员赶赴该村,从民工那里收 回了一批属于该墓的壁画空心砖。现将空心砖 的形制及壁画内容介绍如下。 一空心砖形制 砖的质地较坚硬,青灰色,空心,形制相 同。平面呈长方形,侧视略呈亚腰梯形,剖面中 央有隔挡,形成两个长方形空穴(图一)。砖的 尺寸近同,无画的一面长64.5、宽22.7~23.5 厘米,有壁画的…  相似文献   

13.
湖北襄樊市黄家村遗址周代灰坑的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1月至2007年6月,对湖北襄樊市黄家村遗址进行发掘,其中2个周代灰坑H5、H19保存较好,出土鬲、甗、豆、盂、罐、罍、器盖等陶器共112件。H5的年代为西周晚期,H19的年代为春秋早、中期之际。黄家村遗址周代灰坑所出典型器物的形制演变序列清晰,这为探讨早期楚文化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徐倩倩 《南方文物》2022,(1):173-186
龙凤耳陶簋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仿铜陶礼器,沿用到战国时期。簋身为盆、盂或豆形,腹有对称的龙耳、凤耳,耳多形体较大、造型夸张,器身及耳有彩绘。山东地区出土较多,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出土。本文在对此类陶器进行型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其空间分布、器物组合等,发现此类仿铜陶礼器在滕国、鲁国、齐国都各有不同,透过不同区域的代表器型,可以窥及背后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5.
赵辉  杨严严 《大众考古》2022,(10):12-13
<正>2021—2022年,沁水八里坪遗址考古队在沁河中游进行区域系统调查时,在沁水大沟、阳城蔡家庄等地点发现了商代遗存。大沟遗址位于沁水县郑庄镇东大村东,沁河小支流东大河与沁河干流交汇处东北部山前冲积台地。遗址地形东高西低,南北长450米,东西宽400米,现存面积18万平方米。遗址中部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宽9—11米的冲沟(俗称大沟)将遗址分割成东西两部分。大沟遗址东南距八里坪遗址不足1公里,地面踏查、断面清理时发现的遗迹有墓葬、灰坑、房址等,采集到的遗物仰韶中期有泥质红陶钵、彩陶、尖底瓶口沿,二里头时期有腰隔的甗、蛋形瓮足,二里岗上层有陶鬲、假腹豆等。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6.
虁纹簠     
按照青铜器的一般分类法,在古代食器类里主要器种有鼎、鬲,甗、(?)、豆、簠、盨、敦等,其中簠与盨、敦等器形一样,均晚出。关于青铜簠的最早出现时间,由于学者们对西周铜器分期的方法不同,有分早、中、晚三期的,有分前后两期的,但无论怎样分期,传统看法是铜簠的最早出现时间不  相似文献   

17.
2018~2020年,为配合基础建设,山东大学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西安北郊十里铺汉墓群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墓葬500余座,其中9座为陶棺葬,包括竖穴墓道洞室墓和竖穴土圹砖椁墓两种,形制保存相对完整,其年代为西汉早期到东汉晚期。该批墓葬的发掘,对于了解陶棺葬在两京地区的传布、汉代婴幼儿丧葬习俗的演变和区域差异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8.
静方鼎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静方鼎内侧有铭文9行约79字。鉴于此器的重要性,笔者在这里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祈请方家指正。与静方鼎铭文的内涵最为贴近的有中方鼎与中甗,可资比较,其关联之处十分清楚。 1.人物相关联:中方鼎与中甗的器主“中”,即静方鼎铭中的“师中”。在中方鼎与中甗里,中奉周王之命南行视察;在静方鼎中,则是静与中同行视察。中方鼎的中在静方鼎中被称为“师中”。一种可能是在中方鼎  相似文献   

19.
陶瓷枕始见于隋代,由于它具有清凉去热、驱火明目的作用,北宋以后随着我国陶瓷制造业的发展和兴盛,陶瓷枕的数量逐渐增多,特别是宋金时期数量猛增,成为当时最受人们欢迎的夏令寝具之一。其品种有低温釉陶和高温瓷器两大类,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器和随葬品,还有一类为医用药枕。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藏瓷枕的时代包括唐、宋、金、元各个历史时期,数量较多的是宋金时期的瓷枕,烧制瓷枕的窑口主要是定窑和磁州窑;瓷枕的形制有长方形、腰圆形、如意头形、银锭形等;  相似文献   

20.
史传“昆吾作瓦”,在我国古代泛称陶为瓦。就墓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葬具来说,所有陶质的葬具如瓮棺、瓦棺、陶棺以及砖棺都是广义上的瓦棺。狭义上的瓦棺则仅指古人用瓦(板瓦和筒瓦)砌成的形制不同的葬具。考古资料证实,此类瓦棺在西汉比较多见。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配合中州中路扩宽改造工程中发现有六座西汉时期的瓦棺墓,对研究西汉瓦棺形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