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敦煌莫高窟     
汉唐雄风吹拂着敦煌,丝路驼铃吟咏着敦煌。“敦,大也,煌,盛也。”今日的敦煌故城已是一片败壁残垣,玉门阳关,故址萧然。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却使之焕发出令人夺目的光华。  相似文献   

2.
1986年敦煌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敦煌莫高窟历史悠久,它以佛教文化为主,期间经过了近千年的开凿,有近五百个洞窟,是世界级文化遗产,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敦煌莫高窟是以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为三大艺术特色,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对中国灿烂的历史研究带来无了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与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共记录了唐五代至民国年间各类游人在敦煌莫高窟留下的汉文游人题记近250条,约5000字左右。这些随意题写的文字,无疑是一种特殊文献,它对敦煌的历史变迁与莫高窟的兴衰,特别是西北地区的边疆政治以及近代以来域外探险家的活动等问题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萌萌 《丝绸之路》2009,(14):69-71
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在唐代达到极盛,是大唐王朝政治局势稳定、经济繁荣的反映,更是无数艺术家辛勤创造的成果。生动逼真的佛教塑像是这个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部分。这些内容丰富的塑像代表中国雕塑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宗教雕塑发展阶段。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主要以佛像、菩萨、供养天、罗汉、天王、力士等造像为主,在形象和塑造风格上,显示了民族性和独创性,在前代塑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艺术样式,逐渐创造了中国佛教塑像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5.
李成 《丝绸之路》2012,(15):5-10
<正>每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坐上大班车,迎着太阳,向着东方开去,目的地是敦煌莫高窟。在莫高窟从事影像工作的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怀着一颗朝觐的心,迎接着莫高窟一次次的朝阳和落日,这是一份满足、宁静和自豪。莫高窟洪水2012年6月5日,我像往常一样,起床看了看窗外的天气,毛毛细雨是那样富有柔情和伤感,地处西部的敦煌迎来一场雨是多么的不易啊!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雨在敦煌下了一夜。我不知道多少次在莫高窟祈祷过,多么盼望小雨来的次数多一些。当我的祈祷应验后,我又是多么的懊恼,它怎么会形成巨大的洪水。  相似文献   

6.
《文史博览》2013,(11):31-31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遗址,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那么这座令全世界瞩目的艺术宝库为何要建在中国西北戈壁荒漠的一处断崖上?  相似文献   

7.
封钰 《东南文化》2012,(3):123-126
敦煌的雕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体部分,而其早期彩塑被认为从我国源远流长的雕塑艺术传统中获得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形成了概括、含蓄、富有装饰性的鲜明风格。敦煌早期艺术家在本土文化语境中,以积极的姿态吸收并融合了外来佛教艺术的技法,开启了灿烂辉煌的敦煌莫高窟雕塑艺术的序幕,开创了新异而又民族化的风格。敦煌莫高窟早期的雕塑像莫高窟其他艺术一样,是一部中西艺术交流史,是中国民族艺术早期向西传播的图像见证。  相似文献   

8.
莫高窟屏风画是敦煌艺术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兴起于盛唐,经过中唐时期的发展,到了归义军时期发展成熟。盛唐后期,变文由中原地区传入敦煌,到了归义军时期已经十分盛行。屏风画的发展过程中,与敦煌变文逐步形成了比较紧密的关系,尤其表现在创作题材方面。莫高窟屏风画由于所处石窟中的位置、采光等因素,是不太适合直接配合变文讲唱。  相似文献   

9.
王子云 《文博》2010,(5):60-64
<正>一、敦煌史地敦煌是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一百十一年)置,先是于元狩二年置武威酒泉二郡,于元鼎六年分置张掖敦煌二郡。但是在春秋时其地已为秦有,如有《左传》所云:  相似文献   

10.
陆布衣 《风景名胜》2013,(12):168-169
2011年8月4日下午,一个还不算闷热的午后,敦煌奠高窟。我夹在朝拜的人流中匆匆前行。著名的第96窟,在35米高的大佛前,女解说员的声音显得非常疲惫,不到五分钟的解说,我早已做了功课,没有更多新鲜的信息。意想不到的是,解说中,她突然厉声:那位游客,不要去摸佛像!不要拍照!请你们自觉!  相似文献   

11.
沙武田 《敦煌学辑刊》2002,1(1):115-117
本文通过对新近才陆续披露的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考古资料的简要评述 ,说明其在敦煌学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状况出发 ,指出了莫高窟北区石窟资料研究的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永平 《收藏家》2012,(2):73-76
甘肃省博物馆藏敦煌莫高窟出绢画《报父母恩重经变》高182、宽127厘米,绢质,以蓝色和绿色为衬底,施以红色及石青、白粉、金粉等近十种颜料而绘,除表现内容情节的110多个人物形象外,配以日月、山水、建筑、花草等,画幅宽大,内容丰富,运笔流畅,色彩绚丽,敦煌莫高窟所出佛教题材美术作品中,现存国内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似文献   

13.
诸家学者以《广清凉传》卷下载录的湖南楚王于公元947年送供五台山的记载而判定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的创作年代为947年或该年之后的结论是不可靠的。笔者从该五台山图中"永昌之县"的设置时间、莫高窟第61窟的开凿完工时间以及其它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考察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的创作年代应为943年至947年之间的农历四、五月份。  相似文献   

14.
为说明敦煌莫高窟第85窟颜料目前所处的状态,用色度计和CIE1976年表色系统进行选点监测,并进行X—衍射分析。分析、监测结果表明,第85窟颜料有7种颜色,其中绿色颜料是最稳定的一种。颜色的色度值不仅反映了颜料当前所处的状态,而且对了解古代画师调色、技法、配比等提供一定的线索。这些信息对保护修复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环境温湿度是影响文物保护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通过对莫高窟北区(132窟)封闭与开放洞窟的监测,对比分析了封闭对洞窟温湿度的影响,并通过人工冷凝确定了洞窟水分的主要来源。开放洞窟的温湿度随大气波动变化,但日温度波动幅度较小;潮湿天气对洞窟湿度影响较大,窟内温湿度主要受外界天气过程影响。相应地,洞窟封闭可消除外界气候及其温湿度日波动的影响,但可导致窟内湿度增高,这说明有来自围岩的水分进入洞窟。长期的封闭会使空气相对湿度明显增高,激活盐分,不利于壁画的保护。而在封闭洞窟内安装冷凝除湿-温湿度控制系统可有效地控制洞窟内的温湿度。洞窟水分的有效收集,证明有来自围岩的蒸发水分。洞窟封闭对比研究为洞窟类文物保护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大气颗粒物是潜在威胁遗址与文物的一种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沉降或吸附后覆盖文物表面细节,降低其审美价值,并带来进一步的物理或化学侵蚀。通过分析莫高窟开放洞窟(16窟、257窟)、非开放洞窟(320洞窟)和窟外大气中各粒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TSP、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背景和典型沙尘天气质量浓度及其碳组分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含量,获得文物保存环境中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及化学组成。各观测季节内,非沙尘天气窟内TSP质量浓度介于48.4~60.0μg/m3,PM10质量浓度介于13.3~61.3μg/m3,PM2.5质量浓度介于9.9~59.2 μg/m3。洞窟是否向公众开放对窟内颗粒物浓度水平和组成的影响不显著,开放和非开放洞窟颗粒物质量浓度的I/O比值多小于1,显示窟内颗粒物主要源于室外。窟内颗粒物化学组成中,地壳源矿物尘多占据主导地位,在沙尘频发的春季占比介于53.0%至80.7%之间,冬季占比介于17.1%~44.0%。其他化学组分中,细颗粒PM2.5中碳组分和总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占比明显高于TSP和PM10。冬季窟内PM2.5质量浓度低于春季,但碳组分和无机离子浓度值和含量占比均高于春季(除去春季16洞窟),冬季碳组分和无机离子含量占比高达60%,其中酸性组分含量占比和可达30%。对莫高窟大气颗粒物的控制不能忽视细颗粒浓度及其化学组成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7.
18.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壁画现状是:东、西、南三壁皆无画,北壁画有两棵树,两树内侧枝上分别挂着水壶、布囊,两树外侧下方分别站立着比丘尼和近事女。但第一个进入藏经洞的西方学者斯坦因,在其1907年5月28日日记中,第一次记录的藏经洞壁画情况如下:"除了北侧的墙壁外,其他墙面都是空白无画的灰泥。北壁的上半部分残存有彩绘窗花格,显然是绿色、红色相间的。没有任何人像或彩绘背后圆光的痕迹。"斯坦因在其正式考察报告书《塞林底亚》中,第二次记录的情况基本相同。斯坦因对藏经洞壁画的考古学观察记录迥异于藏经洞现状,因而产生了"藏经洞壁画问题"。根据伯希和1908年在藏经洞内拍摄的工作照,斯坦因所说"窗花格"应即双树的树枝和树叶,但仍无人物画等存在的证据。张大千于1941年10月第一次记录了近事女像的存在,此后藏经洞壁画逐渐呈现出现状。本文对1907-1941年间有关藏经洞壁画的各种相关记载进行了初步的梳理,推测现存近事女像和比丘尼像等或为张大千的仿古新绘。  相似文献   

19.
《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1期刊登了《试论“莫高窟各家编号时照表”的修订方法及意义》一文,对莫高窟诸家编号和编号对照表中所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从方法上提出应对原始编号文献的差错进行校勘论证,最终才能从根源上找到编号对照表所出的问题。此文为第二部分,是对这一方法的实践。在这一实践中首先对莫高窟各家窟龛编号及对照表进行校勘整理。其中发现除文献作者由于记录自身的问题外,还有因为印刷排印方面的问题,使对照表出现许多不可解决的错误问题,此问题在张大千的《莫高窟记》中表现尤为突出。另外还对文献中有价值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诸家敦煌石窟研究的早期文献中存有很多极具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出于敦煌学大家之手,对这些材料的整理,从敦煌石窟研究史方面和现在敦煌石窟研究,特别是佛教造像研究方面仍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敦煌莫高窟文物具有唯一性和脆弱性,干燥环境是壁画和塑像长久保存的保障,降雨是病害发生诱因。为了弄清降雨对文物的损害机制,本研究通过气象监测数据分析和野外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分析莫高窟降雨分布特征和窟顶戈壁降雨入渗和产流规律,为开展洞窟内壁画病害发育机理分析和实施莫高窟洪水风险预控提供理论依据。25年气象监测数据分析表明,莫高窟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39mm,集中在5~8月,降雨类型主要为微雨和小雨,频现大于76%,大雨及暴雨均为突发性强降雨,频现仅为1.5%,常常伴随区域洪水的发生。降雨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当平均降雨强度0.75mm/min,降雨历时160min时,入渗湿润锋迁移至深度80cm左右即趋于平衡。但是,高密度电阻率探测表明洞窟地层2~3m处,水分饱和度可达60%左右,极易带动可溶盐向壁画地仗层富集,致使病害发生发展。经计算,窟顶戈壁径流系数0.016,产流能力非常低。区域洪水主要来源于莫高窟周边戈壁及野马山地带降雨汇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