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群产地的2号挖掘现场,又发现一类新的恐龙化石足印,揭露面积已由原来的740平方米扩展至2000平方米,清理出10类80组1600多个足印,而原来只有30组470多个。日前在刘家峡进行现场测量、制模研究工作的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博士、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特邀顾问东洋一教授在2号点挖掘现场又发现了新的恐龙足印。据悉,此前东洋一教授代表日本有关方面,与甘肃省地堪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古生物研究中心签定了《中国甘肃永靖盐锅峡恐龙足印化石材料合作研究协议书》,从而拉开了中日共同研究保护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化石遗迹的序幕。刘家峡白垩纪恐龙足印化石群地质遗迹,是1999年8月由甘肃省地质工作者在开展古生物地层调查中发现的。以李大庆博士为主的科研人员经过岩性和岩象分析,追踪挖掘,收获颇丰,从而引起世人关注,本刊也作了全面报道。去年年底,该处遗迹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刘家峡又发现恐龙化石足印  相似文献   

2.
“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理论提出之后,科学家们不断地反复证明和驳斥,最终这一假说证明是正确的。这一假说的提出揭开了科学家研究鸟类的帷幕,鸟类研究开始大幅度的进入世界研究领域。收藏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古生物博物馆中的娇小辽西鸟化石保存完整,羽毛和骨骼都清晰可见,并且腹中还保留有鸟蛋,这将揭开我们所不了解的娇小辽西鸟。  相似文献   

3.
黄河河畔,甘肃地质工作者的发现让世人注目:在甘肃永靖县挖掘出一大片巨型恐龙足印化石。在已经揭露的400多平方米的区域内,有10组恐龙足印化石,其中6组非常清晰。在出露的120多个恐龙足印化石中,最大的一个足印化石长1.5米,宽1.2米。它的两只脚印之间的距离前后达3.75米,左右间距达3.45米。专家证实:这是世界上已发现恐龙足印化石中最大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发现与研究的基础上的,新兴的地质学更是如此。1999年7月,甘肃地勘局第三地勘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李大庆博士,结合自己在甘肃境内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的经验,根据对前人在甘肃进行地质考察和研究的资料,决定在兰州民和盆地一带,进行更深层次的古生物地质调查,而且将重点放在恐龙足印化石方面。  相似文献   

4.
张丽萍 《风景名胜》2020,(2):0302-0303,0306
物保护管理责任重大,是我们文博工作者的使命,这份古生物知识,是我近十多年来从事文愽工作通过实践不断探索,特别是多次参加了北京古生物研究所、云南省考古研究所、楚雄州考古队到牟定进行恐龙化石考察,在此期间,由于他们的亲临指教和帮助学习到一些古生物知识。并有机会参加学习,也得到了各位老师的指点和老所长刘纯祖老师的口述,就此机会阅读一些有关恐龙方面书籍,并加以整理,所以只可能说是一些读者笔记而已。大自然中有不少的奥秘,正等待人们去探索,解读,古生物专家日以继在的辛勤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资料。如果你对牟定恐龙化石(古生命)探索有兴趣,就深入到大自然界里去寻找化石吧!因为科学不是属于个人的,是属于人民,属于社会的。  相似文献   

5.
《山茶》2009,(1):27-27
距今约两亿年前的侏罗纪.四川自贡地区曾是恐龙的天堂。白1915年首次在这里发现恐龙化石至今.已有130余处恐龙化石点被发现.分布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发掘各类化石标本数以万计。这些化石中包括最原始的剑龙、保存最完整的小型鸟脚类恐龙、世界上首例蜥脚类恐龙尾锤及四川巨棘龙的皮肤印痕化石,还有中国首例蜥脚类杨氏马门溪龙皮肤印痕化石.绝对称得上是现实版的”侏罗纪公园”。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苏维埃俄国之间的蒙古(1920-192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Г·卢贾宁 (С Г Лузянин)先生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 ,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俄中关系史、现代中国外交史的研究 ,在俄 (苏 )、蒙古、中国三国关系研究方面发表了多篇论文 ,《2 0世纪的俄国·蒙古·中国 :1911— 194 6年三国间的政治关系》(莫斯科 ,2 0 0 0年 )是作者的代表作 ,也是近年来俄罗斯学者有关上述三国关系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发表于 1995年 ,着重探讨了 192 0— 192 4年间中俄 (苏 )两国就蒙古问题的交涉以及诸多相关问题。作者的有些观点难为我们所苟同 ,但文章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苏俄档案资料。鉴于此 ,特予发表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天山、阿尔泰山之间。在盆地东部将军戈壁、五彩湾一带和盆地西部乌尔禾、佳木河一带,裸露有大面积的古生代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林罗纪、白正纪地层。这里蕴藏着大量恐龙、翼龙、二齿兽、水龙兽等古脊椎动物化石,种类繁多,许多是新科、新属、新种。可以说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宝库,是新疆的"恐龙之乡",具有重要的科研和旅游价值。亿万年之前,这里湖泊纵横,森林茂密,土地广阔,气候温和、湿润,陆地上生长着高大翠绿的该类、松柏、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森林里、湖泊中,穿梭着大小恐龙。是一个幽…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布鲁斯·特里格博士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在史前考古学史和考古学方法论方面著作颇丰,是北美著名的考古学家.本文是他1986年在麦吉尔大学艺术学院演讲稿中的一部分.译者陈淳先生为上海大学文学院教师,1986年始往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他很关心国内的考古学发展状况,希望国内同行能够更多地了解近些年来国外考古学在理论、手段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以使中国考古学取得日益丰硕的成就.这也是他译介布鲁斯·特里格博士这篇文章的目的.本刊发表时有删节,特向作者和译者致歉!  相似文献   

9.
贵州龙以个体娇小、形态玲城、特征别致而著称于世。恐龙则以庞然大物、狰狞恐怖、属种繁多而震撼世界。贵州龙和恐龙都是早已绝灭了的古爬行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爬行动物有着承上启下极为重要的关键作用。所以,对它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史学上的热门课题。尤其是广布世界各地的各种类形的恐龙化石的不断发现和恐龙在地球上戏剧性的突然绝灭、消失,更增添了人们对它神秘色彩的浓欲追索,并不断掀起阵阵“恐龙热潮”。“贵州龙”的发现,在贵州亦掀起了一波热浪。由于一些科普宣传的误导,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深刻印象——贵州龙…  相似文献   

10.
丁文江于 1912—1926年的 14年间,任过上海南洋中学教员、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地质调查所所长、北票煤矿公司总经理、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 1930—1934年,他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研究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教书育人 1912年,丁文江在上海南洋中学教书,用生物演化的观点撰写中国第一部动物学教科书,并调查了扬子江芜湖以下的地质地貌,考察长江由中江、北江、南江人.海走向;1921年丁文江在北大“地质研究会”著文,对于海岸线的进退速率予以评估,为古史工作者从事吴越文化研究提供了古地理古气…  相似文献   

11.
1983年7月10—15日牛津大学地理学院召开了政治地理"八十年代研究计划会议".主持人是牛津大学地理教授John W·House博士.来自十八个国家的四十四名政治地理学家住在圣、彼得学院.另外四十名地理学家(包括十个追加国家的代表)未能成行,但是他们对会议的宗旨表示热情支持.北美洲来了六位代表:美国两人、加拿大四人.会议的目的:听取和讨论二十九篇有关八个主题的论文;然后根据这些论文向国际地理联盟或向"世界行政地图问题"工作组提出建议.建议是由几位政治地理学家在近几次国际  相似文献   

12.
今年2月5日在南京、台湾新竹以及华盛顿和伦顿四地,都举行了科学成果发布会,公布了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陈均远与台湾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李家维合作的研究报告。他们在贵州采集到约5.8亿年前的海绵等多细胞动物化石,将动物起源的时间大幅度推前5000万年,同时也有可能推翻动物起源于“寒武纪大爆发”的理论。两岸学者联手合作研究发现的这一科学成果,已震惊了世界。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化石,经过岩层定年分析,确认是人类已知最古老的动物化石,包括仍然栩栩如生的海绵等多细胞动物及胚胎化石,显示当时已存在多个门类动物。动…  相似文献   

13.
2006年8月21日至26日,第21届世界拜占庭大会在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召开。世界拜占庭学会会长,德国科隆大学教授彼得施瑞纳先生和本届大会组委会主任、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安东尼·布里尔先生和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教授伊丽莎白·杰弗里斯女士主持了大会。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朱迪·海琳女士做了题为《展示拜占庭研究》的主题发言。闭幕式上,著名英国拜占庭艺术史教授,罗宾·科麦克的发言《有没有将来》(IsThereAFuture?),为这次大会划上了圆满句号。此次大会的专题论文和学术报告分为8个专题:1、帝国;2、工作与时日;3、社会结构;4、话语;5、文献;6、正教;7、对拜占庭的展示;8、过去的未来。注册参与大会的有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大洋洲几十个国家的学者1100余人,向大会提交论文并在各类会场发言的学者有750余人,其中,年轻一代拜占庭研究学者的成就引人注目。大会将论文摘要编成3本文集,总达1200页。大会期间,从事古典学和拜占庭研究的出版家举行了拜占庭研究书展,为学者提供拜占庭和东地中海研究的新作。欧洲各地古典学和拜占庭研究专业图书馆和博物馆展出了部分珍贵拜占庭文物和手稿。大会还于8月22日和8月24日在伦敦圣保罗教堂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小教堂举行了两场拜占庭音乐会。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家玲教授应邀参加了这次大会。该会议学术内容介绍将刊于《古代文明》2007年2期(总第2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小谷仲男是日本研究中亚美术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著名学者,现任富山大学教授。他曾长期在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从事犍陀罗佛教艺术品的发掘工作,著有《犍陀罗塔克提夷巴喜佛教遗址的伽蓝配置》(1968年)、《塞种与大月氏》(1969年)、《阿富汗的希腊人城市爱·喀努姆遗址》(1971年)、《贵霜王朝与犍陀罗美术》(1976年)、《<旧唐书·大食传>中的人木传说》(1980年)、《遥远的犍陀罗》(1983年)、《从印度到中国石窟寺院的变迁》(1983年)等书与论文。1988年8月、小谷仲男教授来中国兰州大学,与敦煌学研究室进行学术座谈与交流,并与该室共同考察炳灵寺石窟等遗址。本文原发表于《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纪要》第13号上,鉴于该文对敦煌吐鲁番学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有参考价值,所述问题又值得引起进一步的讨论,我们特将译文发表于此。  相似文献   

15.
美国学者谢尔顿·H·哈里斯博士 ,曾任斯坦佛大学和加里福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长期从事美国现代史研究 ,1 991年退休 ,现为加里福尼亚大学名誉教授。他在 1 984年应邀来中国讲学期间了解到日本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的细菌人体实验 ,对这种残忍的严重犯罪以及对这种犯罪的掩盖 ,感到十分震惊。此后 ,经过 1 0年的研究 ,尤其是在细致地查阅了美国档案、寻访当事人的基础上 ,撰写了《死亡工厂》一书 ,并于 1 994年出版。该书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研究的是哈尔滨七三一部队、长春一○○部队、南京一六四四部队等所进行的细菌人体实验以及与日本天…  相似文献   

16.
陈志强 《世界历史》2004,(3):131-132
20 0 4年3月1 2 - 1 4日,由世界史学会(WorldHistoryAssociation)、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HistoricalAssociation)和世界史研究中心(WorldHistoryCenter)主办的“世界史:未来1 0年的发展”国际会议在美国波士顿约翰·汉考克会议中心举行。世界史学会为世界范围从事世界史学研究的民间学术机构,主要成员为世界各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研教学人员,其秘书处设立在美国迈阿密大学。该学会每年举行国际会议,以加强学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最新学术成果,总结最新学术发展。参加本次会议的除了主办各方的学者教授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  相似文献   

17.
该书副标题为 :“东亚佛教美术史论文集”。作者系日本早稻田大学东洋美术史教授 ,译者为旅日中国学者卞立强、赵琼。中文版已于 2 0 0 2年 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作者从事东亚佛教美术史研究 40年间(1 95 9-1 999)所发表的 2 8篇论文 ,并按其构成类别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由 1 0篇文章组成 ,名为“天人诞生图像研究”。作者首先着眼于莲花化生图像 ,并从发生学角度阐明了莲花化生和变化生的分枝形演变过程 ,将两种天人的诞生途径和背景以全景的方式展现给读者。第二部分由 7篇文章组成。名为“止利样式起源南朝论”。所…  相似文献   

18.
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史华慈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183;史华慈教授离开我偿两年多了。他的去世曾广泛引起西方汉学界的沉痛哀悼。去年四月《东西方哲学》(Philosophy East and West)还开辟专栏,刊载他去世前写的最后一篇文章①,美国亚洲学会也有专题讨论。但在中国,至今还没有什么有组织的反应。记得在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一次集合上,史华慈曾富有感情地说:“有的人喜爱中国,有的人厌恨中圆。我尊敬她。”《世界汉学》今天郑重推出这期专辑,在他毕生研究并由衷尊敬的中国,纪念、介绍这位汉学界的一代宗师,的确是非常有意义而且应该的。  相似文献   

19.
1989年,我从事西藏研究后不久,就接触到美国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人类学系藏学教授戈尔斯坦的巨作《西藏现代史1913-1951-喇嘛王国的覆灭》。1994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杜永彬博士将该书译成中文,笔者还为该书中文版写过出版者前言。10多年来,我在国内外的一些学术会议上与戈尔斯坦有过交流。2002年4月美国哈佛大学召开国际藏学会议,专门讨论冷战时代的西藏问题,我与他进行了更多的切磋。其对西藏问题的独到见解严谨公正,与美国藏学界某些怀有政治目的的学者形成鲜明对比。回国后重读戈尔斯坦教授《西藏现代史1913-1951-喇嘛王国的覆灭》、《雪狮与龙——中国、西藏和达赖喇嘛》等著作和一系列代表他十多年来在西藏自治区田野考察成果的论文,重温其关于西藏问题的许多看法与结论时,深感必须对戈尔斯坦及其西藏研究的成就予以回顾和评介。于是组织北大西藏研究小组的果宇、刘恩峰诸位对戈尔斯坦教授的藏学原著进行讨论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我完成了这篇述评。  相似文献   

20.
来此古兰陵(今山东枣庄峰城一带)参加“金 学”盛会的150多名中外学者、专家中,有一 位寿眉银白、面容慈祥、风度庄重的教授,他便是来自台湾、重返故土的魏子云先生。 74岁的魏老先生,祖籍安徽省淮北市(原宿县)。幼时在家读私塾,深得桐城学派真传。他离家赴台湾已40余年,从事教育事业30余载,潜心研究“金学一历时20余个春秋,有15种著述问世。 “学术是公器,不仅是国家的公器,而且是世界的公器。我乐意帮助任何人,也欢迎任何人对我提出批评。研究、考证,不能带有个人情感和成见。”这就是魏子云先生治学的态度。 “我出身于桐城学派,治学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