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美国军舰帕奈号在中国长江被炸到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美国对日本的态度逐渐转变着,同时也开始深入的关注了中国的抗战.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在美国人眼中的形象也在悄然的改变着.美国媒体和中国政府在美国的宣传活动,促进了中国人的抗战形象在美国民众眼中的变化.中国抗战得到了美国民众舆论的支持,从而获得了美国大批的物质援助.  相似文献   

2.
外刊摘要     
《环球人物》2012,(25):10
中国为何提防美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黎安友与兰德公司政治学家施道安联袂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文章,探讨中国如何审视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文章认为,美国人认为中国难以捉摸,但对于美国的政治万象,及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大多数中国人也不太清楚。虽然美国试图对中国展示善意的一面,但美国的不少政策让中国感受到了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国务院开展文化外交,设立中美文化关系项目,通过多种路径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向中国民众展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中国人了解美国。通过中关文化关系项目,美国在抗战时期加强了美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也增进了中关两国在知识、学术、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是其对外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服从于美国的整体战略和对外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文化交流,在中国塑造有利的“美国形象”,输入“美国理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方。  相似文献   

4.
张兵 《百年潮》2009,(9):47-52
1954年4月26日在日内瓦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和美国都派了代表团参加.但是,由于当时中美关系十分紧张,双方在会议期间几乎没有来往.然而美国一直有一件事要同中国交涉,即在朝鲜战场上被俘的一批美国军人和在中国犯罪的平民尚被关押在中国.美国公众舆论对此反映强烈,美国政府受到很大压力.而中国也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但当时美国不愿直接与新中国接触,以避免给人造成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在华的美国官员、报人、商人为了能与其他一战参战国家的对华宣传进行竞争,在中国宣传美国理想,引导战后中国走上一条美国式发展道路,推动并参与了1918年9月在中国建立的公共信息委员会中国分部。中国分部的宣传塑造了一个可以帮助中国发展的强大而高尚的朋友形象,为中国的发展勾画了一个由美国主导的世界和平新秩序,为中国指出了一条具有极大吸引力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宣传在20世纪初迫切寻求平等独立的民族国家身份,设法参加战后和会的中国人那里得到了热烈响应。然而中国人也不是美国宣传的被动接收者,他们根据自己的诉求主动参与各项宣传活动。正是由于中国分部的积极宣传以及中国人本身对新民族国家身份的诉求,使得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消息传来之前中国人对美国以及美国主导的战后新秩序的信心和希望不断膨胀。当希望最终破灭时,中国上下产生了普遍的幻灭感,并促使一部分中国人开始重新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任一 《史学集刊》2016,(1):46-57
20世纪初,在华的美国官员、报人、商人为了能与其他一战参战国家的对华宣传进行竞争,在中国宣传美国理想,引导战后中国走上一条美国式发展道路,推动并参与了1918年9月在中国建立的公共信息委员会中国分部。中国分部的宣传塑造了一个可以帮助中国发展的强大而高尚的朋友形象,为中国的发展勾画了一个由美国主导的世界和平新秩序,为中国指出了一条具有极大吸引力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宣传在20世纪初迫切寻求平等独立的民族国家身份,设法参加战后和会的中国人那里得到了热烈响应。然而中国人也不是美国宣传的被动接收者,他们根据自己的诉求主动参与各项宣传活动。正是由于中国分部的积极宣传以及中国人本身对新民族国家身份的诉求,使得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消息传来之前中国人对美国以及美国主导的战后新秩序的信心和希望不断膨胀。当希望最终破灭时,中国上下产生了普遍的幻灭感,并促使一部分中国人开始重新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张涛 《史学集刊》2004,(3):73-79
作为美国社会中一个较大的学术群体,美国历史学家的中国研究对于我们了解美国知识分子的中国观具有很大的参照意义。最权威的美国史学刊物——《美国历史评论》——在20世纪90年代所发表的中国研究文章便从一个极为重要的角度展示了美国史学界的中国研究在最近十年的主要线索:中国的传统儒家思维方式左右着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  相似文献   

8.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决策层一直在评估和分析中国的力量和影响力,思考中国给美国的亚洲政策带来何种挑战。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决策层开始重视中国的"未来潮流"话语,不仅将其看作意识形态宣传,而且担心中国创造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会对亚洲国家产生吸引力。"未来潮流"之争事实上隐含着美国对中国传统影响力和现代示范能力的担忧,美国决策层将其与美国的威信和信誉,乃至美国在亚洲的地位联系起来,最终强化了越战升级政策。从"未来潮流"之争的视角来解读,这一时期美国东南亚政策的缘起和结果评价应当有所修正。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局限和思维定式,左右了当时也影响着今天的美国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在美国的中国公民权益受侵犯案件时常发生的现状,结合对从美国回来的华侨进行的社会调查,从国际法的视角,分析了在美国的中国公民权益受侵犯的主要现象和原因;指出了侵犯在当地的中国公民权益,是对国际法上关于国际人权保护和反种族歧视原则的践踏;并就如何保护在美国的中国公民权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外来移民包括中国移民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开发,在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评价中国移民在美国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史学界应予讨论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个美国人,少年立志了解和研究中国,不远万里多次来华,毕生关心和同情中国革命,成为享誊西方的“中国问题权威”和“中国问题研究之父”。本文历述了他在中国的“蜜月”与不解情结,供读者了解和记住这位中国之友。 公元1991年9月14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医院,一颗跳动了84个春秋的心安息了。这是一颗不寻常的心,它曾在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造就了数以百计的一代中国问题专家,也曾吸引过许多要认识和了解中国的西方各界人士,其中包括几届美国总统及其国务卿…… 这颗心属于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被称为“美国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和“洋特务”李敦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位美国人,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时期,热情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他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35年。期间,两次蒙冤入狱,在铁窗中苦苦煎熬了16年多,只享受了19年的自由。获释回到美国之后,由于他在美国和中国都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而且深刻了解两国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1917年2月美国政府对德绝交,以及对中国政府一起行动的邀请,再次开启了中国加入一战的步伐。时任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对推动中国追随美国产生了重要作用,正是芮恩施的推动,实现了中国对德抗议与断交。但是否参战的争论,激化了中国政府内部的矛盾,对于中国的内争,美国希望能够和解,但并不愿意干涉中国内政。而实际上美国并非反对中国参战,而是希望中国在实现内部和解与统一之后参战。同时虽然芮恩施一再争取美国对华贷款,但美国政府担心刺激日本,不愿直接援助中国,而联合英法等国,约束日本行为的意图也落空,最终丧失了其在中国参战问题上的优势地位,不得不与日本妥协。  相似文献   

14.
1964年以后,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的力量日益增强。在1966年联合国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讨论中,为阻止中国进入联合国,美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及其盟国和蒋介石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经过讨价还价,美国在盟国的压力下作了相应的让步,美蒋最终达成妥协,中国仍然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相似文献   

15.
褚艳红 《史学理论研究》2022,(6):98-111+159
20世纪下半叶,美国关于当代中国妇女史的研究有较大进展,在妇女形象建构、活动空间以及妇女发展等专题方面有不少成果。口述史方法、民族志调研和社会性别范式构成美国该领域研究理论的基本特征,在特定社会语境和诸多文化学术思潮的共同作用下,形塑了美国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基本面貌。中国学界可借鉴美国妇女史学界的方法理论,思考美国分析框架应用于中国本土研究的可能与不足,辨别美国在本土女性主义精神影响下关于中国当代妇女发展观点的洞见与偏颇,探索构建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多元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6.
荆继武  道平 《环球人物》2013,(17):31-32
中国885万台主机被美国控制随着"棱镜"计划的各种细节逐渐大白于天下,中国也被卷入其中。据斯诺登提供的信息,美国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入侵中国境内的电脑和通讯系统。其实,中国也早就察觉到了来自美国的信息安全威胁和攻击。去年3月,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国传教士主办的在华英文刊物,《中国丛报》解读了被传教士视作巨大障碍的孔子及其思想,认为孔子讲究僵化礼仪,言辞晦涩,排斥上帝,其思想笼罩之下的中国了无生气,缺乏创新激情,与世界脱节。通过捐赠、订阅、图书馆收藏和报刊转载等途径,《中国丛报》大量传入美国,其孔子观也随之进入美国的社会文化意识,成为早期美国了解孔子的重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美国传教士在华宣教策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美国自清末就开始了对台湾的侵略,为了达到其侵占台湾的目的,甚至扶植日本侵略台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再次图谋侵占台湾,并在台湾回归中国后企图将台湾分离出中国,为此,美国一方面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一方面扶植台独分子,但国共双方的默契挫败了美国的阴谋.美国直至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才正式放弃侵占台湾的野心.不过美国依然插手台湾事务,阻挠中国的统一,但中国人民一定会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长期处于极不对称的单向交流状态.1879年戈鲲化应聘出任哈佛汉语言文学教职之举,才最终打破了这种极不对称的单向交流局面,正式开启了中美跨文化双向交流的进程.戈鲲化以他诗人特有的气质,以诗歌、梅花笺等为载体,在美国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国文化,不仅赢得了美国朋友的尊敬,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而且也使美国精英人士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认识到在中国人身上,在中国文化里边,也有很多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界对于美国汉学史的研究,多侧重于美国汉学概况、研究范式转变和著名中国学家及其著述的研究,而缺少从华裔汉学者对美国汉学之影响这一角度研究的论著。论文就赴美华裔汉学者对美国汉学的影响这一论题作了总体性探析。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一批从事中国文史研究的华裔学者赴美潜心于中国文史研究。他们在美所从事的文史研究是美国汉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汉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对美国汉学的基础性贡献和推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协力培育美国汉学的基础、矫正美国汉学发展中的流弊、开拓美国汉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