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德祠绿野亭是一个在1819年新加坡开埠初期华人移民帮群分立和帮群间互动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社团组织,至今仍活跃在华人社会舞台。在新加坡殖民地时代,该社团既是庙宇与坟山组织,处理广、客移民的信仰与身后的营葬、祭祀等事宜,也是广、客移民十一所社团最高联合机构,承担团结、凝聚与整合两社群的功能。本文运用绿野亭保留下来的碑铭、账本、会议记录、章程等金石与文字资料,重点讨论1824至1927年的福德祠绿野亭运用中华文化资源,在新加坡殖民地时代所走过的社群整合与建构制度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正厦门大学历史系曾玲教授的新著《新加坡华人宗乡文化研究》~([1]),是作者自21世纪以来近二十年的研究心得之集成,亦可谓是对其2003年出版的《越洋再建家园: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研究》~([2])一书的延展和再深化研究而形成的又一力作。全书共分五卷,前三卷是作者对新加坡华人的宗乡社团、帮群坟山、庙宇组织以及华人传统文化节庆等的相关研究论文,卷四则以"走出新加坡"为标题,叙述了作者多年来对东南亚华人社会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视野的思路心得。卷五为附录,  相似文献   

3.
由新加坡广东会馆主办,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协办的“同乡与侨乡:广东华人、华侨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15日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礼堂举行。新加坡各界华人、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来自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华南师大、暨大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一行7人应邀出席研讨会。  相似文献   

4.
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学术组筹备、出版,学术组主任柯木林先生担任主编的《新华历史人物辞典》将于1994年出版。这是自新加坡开埠以来第一部由本地人编写的历史人物大辞典,当地史学界、文化界及新闻界二、三十人参与编写工作,此外,还邀请海外一些著名历史学家,特别是对新马华人社会史有精深研究的专家担任顾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对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本土研究已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曾玲、庄英章合著《新加坡华人的祖先崇拜与宗乡社群整合———以战后三十年广惠肇碧山亭为例》 (台北 :唐山出版社 ,2 0 0 0年 ,3 0 5页 )可视为这一研究趋势的重要代表作。曾玲博士原为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对明清经济史有颇深的造诣。 1 994年移居新加坡之后 ,她先后任职于新加坡历史博物馆、南洋理工大学和华裔馆 ,目前又返回厦大执教。庄英章教授为台湾著名人类学家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 ,专长于闽台的家族社会与移民组织的探讨。虽然两位作者最初的学术背…  相似文献   

6.
一近年来,研究新华历史,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与鼓励。所谓“盛世修志”,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寻根的风气也热了起来,这是好事。然而,研究历史,面对浩翰的史料,如何权衡取舍,的确是棘手的问题。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简称宗乡总会)过去五年来(1986—1991)在整理新华史料的工作方面,不遗余力。身为历史研究工作者及宗乡总会学术主任,这里就以个人的实践经验,谈谈这方而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运用华文报刊与华人社团会讯的报道与记录,论文探讨新世纪以来由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推动的华人文化发展状况。研究显示,宗乡社团在现有教育体制外推动展开与中华语言文化相关的活动,为保留与传承中华语言文化而艰难奋斗;华人宗乡社团关注方言文化的重振问题,以唤起宗乡社群的历史记忆并增强社团的内在凝聚力;透过同庆华人传统节日与不同种族同台表演歌舞等形式,华族与非华族进行文化交流。新加坡华人文化在重振进程中所显示的跨种族、跨国界的发展趋向,强化了华人文化对于新加坡多元种族国家文化建构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为新加坡华人文化的未来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8.
“绮亭公生祠”又称“百豫坊生祠”“绮亭陈公祠”等。它位于南海市西樵镇简村。简村为清末著名华侨实业家陈启沅的故乡,当地陈氏后人传说此祠堂系陈启沅为纪念其父“绮亭公”所建的“生祠”,故有“绮亭公生祠”之说。又因当年祠堂边陈启沅还建有由十七幢  相似文献   

9.
谭世宝  谭学超 《民俗研究》2024,(1):145-155+159
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体系之中,土地社稷崇拜是最广为盛行和不可缺少的元素。从古至今,无论是在城市中的福德祠庙宇,还是遍及乡镇的土地神坛,它们不仅作为中国官方宗教信仰的代表,更是中国人对华夏宗亲血统身分和文化认同的纽带。在澳门社区,福德祠和土地社稷神坛是凝聚华人团结,保存中国文化和民族认同的场所,这与东南亚各国的情况极为相似,充分展现了中华历史文化在时空和文化上的关联和相互影响,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杰出文化象征。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的华侨华人社团多达500多个,多数是属于业缘、地缘和血缘性质的组织。其中按地缘、方言组织的同乡会和按血缘、姓氏组织的宗亲会(简称宗乡会)有300多个。宗乡会是新加坡华侨华人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及新加坡的开发、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新加坡宗乡会馆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华人移民的帮群社会结构特征为切入点,对福建人建构闽帮社群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以祖先崇拜文化建构恒山亭坟山组织的阶段、以神明信仰文化建构天福宫庙宇组织的阶段,以"科层化"组织为特点的现代华人社团组织阶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新加坡闽帮总机构百余年的发展演变中,为适应移民人口的增加和华人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闽帮社群经历了一个制度化建构的历史过程。此一演进的过程亦是帮内凝聚与整合不断提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1994年1月照一23日,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南洋大学毕业生协会、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携手举办“东南亚华人文化、经济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有关东南亚华人问题规模最大的一次研讨会。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东道国的学者近190人(中国大陆有9名)与会。大会共发表论文53篇。兹就会议讨论的问题作一概述。一美于东南亚华人与中国的经秆关系问题随着近十余年来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东南亚华人在中国大陆投资的日渐增多,东南亚华人与中国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3.
晋祠唐叔虞祠碑廊东壁嵌有一块81×52厘米的残碣,上面用楷书镌刻着在晋祠碑碣与文献中唯一的一首回文诗,题目为《游晋祠》,并在诗后附有跋文。其字秀雅可爱,其诗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耐人寻味。现将其诗、文录于下,以便共赏。 游 晋 祠 (回文) 诗    停骖喜径度香风, 叠叠云山四望同。  亭列殿严分小大, 路开桥驾各西东。  灵祠古柏苍岩耸, 异境清泉碧海通。  形胜览碑高拂袖, 冥冥润物显奇功。                文晋阳之西南四十里许有晋祠焉。其祠据岩立殿,殿之下有泉混混而出,故殿之左右设二圆亭以接其两…  相似文献   

14.
高丁 《贵阳文史》2003,(2):50-51
阳明祠于1981年由贵阳市政府公布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又将其公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经人民政府批准划定了阳明祠的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占地约43,700平方米,包括扶风山(俗称螺蛳山)王阳明先生祠、扶风寺、尹道真先生祠。建筑面积约为4,162平方米,构成现在的扶风山景区。“阳明祠”亦是上述两祠一寺的统称。  相似文献   

15.
徐州汉画像石室祠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建筑遗存,有地面上的石阙、画像石室祠和埋于地下的画像石室墓等。它们都模拟了汉代真实的建筑。画像石室墓毕竟是墓葬,石阙是起装饰作用的构筑物,只有画像石室祠能称得上是实实在在的房屋建筑。一、对汉画像石室祠的认识现代最早的古建筑研究者,诸如梁思成先生、刘敦桢先生和美国人费慰梅、日本人关野贞等把这些墓上建筑称为“石室”或“山东诸石室”。  相似文献   

16.
中文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地位之演变刘文荣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台北,1988。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刁5—1959崔贵强著,新加坡南洋学会出版,1989。总会三年柯木林编,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1989。陈鑫庚—华侨传奇人物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丛书,杨进发著,李发沉译,八方文化企业公司出版, 1990。大英图书馆所藏战前新华报报刊新马华社研究丛书之三,杨松年,新加坡同安会馆,1 988.南洋商报副刊狮声研究新马华社研究丛书之四,杨松年著,新加坡同安会馆199。。奉国华人经济的演变与前瞻李国卿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台北,1988.菲律宾生活中的华人]86。…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日前已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联合在新加坡出版。该书可说有两个第一 :这是第一部纯粹勾勒新加坡华文文学近百年 (1 91 9— 1 995)发展面貌的新华文学史 ,也是第一部由中新两国专家联手写作完成的文学史。参与执笔者以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18.
在东南亚殖民地时代,"虚拟血缘"的组织原则对于华人移民社会的重组重建及其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19世纪的新加坡为个案,考察华人移民如何透过埋葬先人的坟山组织建构"社群共祖"以整合华人社会,讨论东南亚华人虚拟的"先人"或"祖先"概念,进而思考海外华人的亲属研究问题.本文也讨论与比较了"虚拟血缘"组织原则在明代华南宗族"联宗"形态、台湾汉人社会发展早期的"合约式"宗族和东南亚华人坟山组织的不同运用.  相似文献   

19.
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层与运作——以生祠与城隍神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的地方祠祀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由国家礼典明文规定并全国通祀者 ,其次是由地方政府所赋予合法地位的祠祀 ,最后则是由州县官府判定为淫祠者。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第二类祠祀最为重要 ,对它们的态度显示了国家意识形态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妥协和引导。生祠和城隍神是这类祠祀的典型代表。对于为数众多、来源各异的地方祠祀 ,国家并不将其简单作为“淫祠”加以禁毁 ,更多是通过将其纳入国家礼制系统而赋予官方地位 ,其正当性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认定。  相似文献   

20.
湖北黄陂鲁台山两周遗址与墓葬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前言鲁台山在湖北黄陂县城关镇东,它由望鲁台而得名.望鲁台在鲁台山的北部,县志记载: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信奉儒学,追念孔子,在此讲学期间,特筑台以望鲁,故名.望鲁台上有座祠亭,县志又载:明代天顺年间为纪念二程而造,故又名双凤亭.鲁台山,座落于长江北岸的滠水河畔.为一处高出现今地面约10米的椭圆形台地.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台地东濒流矢湖,南连丘陵地.汉麻公路由西向东穿过台地中部,滠水紧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