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国27年(1938年)2月,抗战处于极度艰苦阶段,京沪已相继不守,武汉保卫战序幕行将揭开,同时第二期全面抗战工作亦正在作积极准备,这个艰巨伟大的历史任务,由陈诚(辞修)将军及湖北全省父老负荷。  相似文献   

2.
武汉会战     
赵元春 《南方文物》2005,(4):113-113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议地区同大举进攻企图一举“解决中国事变”的日军展开抗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会战。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此战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具有重大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3.
忆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中,我是第三十二军团第五十二军第一九五师第五六六旅旅长,现将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崔隽 《环球人物》2020,(3):23-26
金银潭医院张定宇患渐冻症与病毒赛跑,中南医院彭志勇第三次站上前线,广东医疗队邓医宇、天津医疗队王莹千里驰援冲在“武汉保卫战”疫情前线的是所有医护人员。这些天,《环球人物》记者找到了几位身在武汉的一线医生,听他们讲述了在抗争中坚守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蒋介石排兵布阵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投入兵力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略性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最大的会战。此次会战始于1938年6月12日安庆失守,至1938年10月25日蒋介石撤离武汉为止。  相似文献   

6.
1938年6月,侵华日军对武汉发起大规模进攻。日本海军以第三舰队为主力组建溯江部队,协同日本陆军波田支队沿长江发起溯江作战,连续攻占武汉下游的马当、湖口、九江、田家镇要塞区,打通了通往武汉的江上通道。为阻止日军继续推进,中国陆、海、空军发起空袭战、水雷战、游击炮战等作战,试图截断日军的长江补给线。而日本海军则在长江后方为陆军的运输船团护航,并通过航空作战夺取华中地区制空权。可以说,在侵华日军进犯武汉过程中,海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进行到上海、南京相继失陷之后,武汉已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日本侵略军在占领徐州打通津浦线后,其第三期作战计划,则为夺取武汉。因为武汉已是抗战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为敌人势所必攻,而我势在必守的战略要地。  相似文献   

8.
1938年9月,我所在的第七十五军,参加淞沪抗战后,经九江退到武汉,重加整补约一个月时间。部队分驻在汉阳、蔡甸、军山一带,军部驻汉阳七里庙,参与构筑武汉外围阵地工事,归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指挥。  相似文献   

9.
白崇禧进京不久,广西航校编人中国空军战斗序列的第七、八两中队随即奉令北上,接收俄援E-15驱逐机。1938年元月,在兰州装备完竣飞回襄阳.3月10日,移防孝感。当时朱嘉勋为第七中队副队长(队长吕天龙),曾参加鲁南、汉口、南海三灶岛诸战斗;同年,因功升任空军第三十二中队队长(原任队长为张柏寿)。当时第三十二中队已换装英制双翼单座驱逐机(格机Giadieetoi),同时改隶空军第三大队,驻防桂林。  相似文献   

10.
1938年6月至10月武汉会战打响,超过100万名国民革命军防守武汉,以抗击由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及北岸,横跨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该战役共进行了4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  相似文献   

11.
凌家滩遗址考古队 《东南文化》2021,(5):35-47,中插1-中插3
凌家滩遗址第四次发掘以墓地为重点,兼及村南的红烧土密集区,旨在进一步了解墓地布局、红烧土密集区的性质等.发掘共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21座,但各墓出土遗物较少,玉器更少,反映出该墓地不同墓区的性质可能存在差异.村南的红烧土密集区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最厚可达1.5米左右,应属某种重要的建筑设施.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分别采用微观结构观察、成分分析和吸水率-密度测定等方法,对比共出的夹砂陶和泥质陶,对孙家城遗址较为典型的夹植物陶进行分析。陶器坯体微观结构显示夹植物陶疏松多孔,植物类孱和料呈现的形式主要有植物碎屑、炭化颗粒、植物印痕等,应与夹炭陶相区别。成分分析表明夹砂陶、泥质陶和夹植物陶所用的制陶原料存在差异性且一定程度上有重合,后两者在制作工艺上有相似之处且有别于夹砂陶,而且夹植物陶鼎的口沿、腹部、足部的原料和制作工艺也不同。陶器胎体断面元素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制陶过程中有意为之,也或与烧制过程和器表施加陶衣相关。吸水率-密度分析显示夹植物陶的质地最为疏松多孔,质量最轻,而且吸水饱和后更为脆弱易碎。  相似文献   

14.
所发现的1座西周墓和5座西汉墓,均为中小型墓,分为土坑、砖室两种。出土了陶器、铜器等50余件(组)。这次发掘为研究霍邱王郢地区的西周和西汉时期的葬制、葬俗及物质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
张泰山 《民国档案》2007,3(4):86-95
从九一八事变后,至武汉会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湖北省政府和全省民众为防备日军空袭,在湖北省境内进行了一定的防空建设。本文首先阐述了当时湖北军政及社会各界对防空建设的认识,其次分析了湖北防空建设所采取的措施,最后阐明了湖北防空建设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从墓葬的形制、葬式、排列情况和埋藏环境来看,周大庄宋金墓葬属短期内形成的规模较大的集体二次迁葬,为探讨当时的平民生活状况提供了生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方晖 《中原文物》2003,(4):10-13
1993年11月,在安徽省歙县黄山仪表厂内,当地施工人员在挖地基时发现一座明代墓葬,经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后,派人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有金帔坠、金凤钗、金簪、佛像金箔、金步摇、金钱、大玉圭、服饰佩件、玉版、玉带扣等。共计46件,现藏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南陵县江木冲古铜矿冶炼遗物自然科学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通过对江木冲冶炼遗址古铜矿、古炼渣、古铜锭及青铜器的对比研究,利用矿床学、冶金学等理论,探索利用自然科学手段解决其输出路线问题,提出了判别其产物(铜锭)的特征微量元素和其它综合判别标志,同时也为青铜器其它矿料来源(尤其锡矿)难题的解决进行了技术路线探索和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9.
周玮 《东南文化》2001,(1):31-34
本剖析凌家滩祭坛的构造,对比良渚化祭坛性质的研究,通过解读为祭坛定性的诸因素,认为“祭坛”一说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此外,凌家滩祭坛和墓葬分布之间的关系,似无法引证该遗址所处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20.
吴元康 《安徽史学》2016,(5):156-160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安徽省政府编辑出版《安徽省战时损失概况》一书。该书认为,战时安徽存在宿县等15个完全沦陷县份。种种史料表明,此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