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论20世纪60-70年代的河北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6 0— 70年代 ,随着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河北省的环境破坏不断加重 ,环境污染开始产生并呈扩展之势。由于缺乏环境意识和缺乏环境保护科学知识 ,河北省的生态环境处于边恢复、边保护、边破坏的状况。环境、生态平衡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和区域性干化加剧成为河北省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的两大突出问题 ,而且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河北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生存条件。本文试对这一时期河北环境保护的历史进行梳理和探讨 ,总结其得失与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汉 《史学月刊》2004,(1):80-86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它有力地冲击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批判了资本主义化和教育制度。这次新型的群众运动是在世界体系和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在西方社会的重大事件,具有不同于以往革命群众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美国进入传媒时代.本文透过对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马尔库塞的媒体现象的分析从而深入认识美国媒体.作为一种产业,媒体因马尔库塞具有诸多卖点而把他塑造成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媒体通过马尔库塞来极力宣扬新闻自由的理念;但在资本主义制度受到威胁时,媒体就会将阶级利益凌驾于所谓的新闻自由之上.  相似文献   

4.
1975年,我从浦城一中高中毕业后.就到富岭公社浮流大队插队,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知青岁月。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解决城市就业问题,河南省开封市开展了街道生产自救工作,基本解决了街道居民的生活和就业问题,保障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增强了民众对人民政府的认同。同时,在生产自救工作中出现的干部政策认知偏差、相关政策和制度支持缺位等问题,也在实践中得以纠正和改进。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的经济民族主义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萌芽,但是作为一种思潮,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其主要派别有自由党我的经济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者的经济民族主义。前者主张通过税收和国家干预等方式限制外国在加拿大的资本,以实现加拿大民族经济的发展;后者主张通过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来实现加拿大在经济上的独立。本文作者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上述两种经济民族主义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美国同性恋运动兴起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社会对待游离于化主流之外的同性恋亚化,经历了从迫害,漠视到宽容的漫长历程。同性恋运动也经历了从沉默,妥协到现象,抗议的发展轨迹,美国同性恋运动的化特征和历史经历根植于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在客观条件下和主观选择的双重影响下表现出妥协与反抗和双重性和矛盾性,美国同性恋运动的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同性恋解放运动广泛兴起和扩展的前奏和基石。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一战后的英国从自身实力出发,利用外交手段周旋于各个国家之间,在欧洲实行"扶德抑法"的政策;在远东,以牺牲英日同盟和中国的利益来与美合作,并利用日本在远东地区制约美国;对苏俄,站在资本主义的立场上进行反对,同时又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寻求与苏俄经贸合作。英国的这些政策在20年代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实力的衰落越来越明显,当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德国突飞猛进,实力超过英国,扩张的胃口日益增大时,英国不得不采取妥协,最终走上了绥靖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任改丽 《沧桑》2009,(5):36-37,39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运动,是指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为了彻底改造美国社会,以激进运动的方式,针对美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教育制度、社会问题、伦理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掀起的一场全面的社会批判和改造运动。本文试图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环境、文化走向、教育制度、社会问题等多个角度,解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什么会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青年学生运动。研究认为,这一运动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思想文化根源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孕育了60年代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青年学生运动。  相似文献   

10.
11.
唐科 《安徽史学》2006,6(5):18-23
"60年代"和"保守主义"是学术界关注的两个话题.按照学者们的传统看法,60年代是以激进为时代特征,与"保守主义"无涉.本文展示了保守主义在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过,本文更想强调的是,60年代的保守主义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与其自身逻辑明显不符的极端性和激进性.本文力图揭示这一悖论,并且认为,应将"60年代"和"保守主义"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得出有关这两个课题的较为全面和多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对于 50年代的中美关系和美国对华政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而对 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探讨还远远不够深入。美国学者对这一段外交史的研究带有较大的缺陷 ,其主流观点也经历了三次偏摆 ;相比之下中国学者的研究则相当滞后 ,零星的成果也是相当粗糙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大部分学者只关注这一时期的主要事态———越南战争 ,认为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基本上承继了 5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遗产 ;其次很重要的一点是 ,决定 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外交档案———约翰逊政府时期的“美国外交文件集”于年前刚刚解密。本文试图依据已获得的这部分档案材料对 6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及中美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一次综述性探索 ,以期抛砖引玉 ,引起同仁对这一主题的重视 ,并展开争鸣。  相似文献   

13.
60年代前期 ,党对知识分子政策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成为贯彻知识分子政策最自觉、最全面的时期之一。 1 958年秋冬至 1 960年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反思和重新认识 ,为 1 961年开始的知识分子政策调整准备了条件。 1 961年开始的调整主要从制定科研、教育、文艺的工作条例 ;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及为被错误批判的知识分子甄别平反等方面进行。 60年代前期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 ,范围广 ,力度大 ,措施实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91年为改革的酝酸和初步展开阶段,在这个阶段,改革的任务虽已提出,但由于思想不够解放、改革措施不配套等原因,成效不彰;1992~2001年为改革的稳步推进阶段,在这个阶段,改革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对于文化体制改革重大意义和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仍不够充分;2002年至今为改革实现重大突破阶段,这个阶段的改革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改革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全面提速,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1960年下半年,灾荒遍布全省农村并急剧恶化,安徽省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跌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安徽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逐渐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迷雾中醒悟过来,努力采取开展整风整社,解散公共食堂;减少粮食征购和外调,恢复自留地;推广责任田,改革农业生产责任制;救济与安置灾民,稳定社会秩序;确立农业基础地位,恢复和发展农业等一系列紧急措施救灾度荒,扭转了严重困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Assessments of the work and impact of house of commons investigatory select committees during the 1960s usually centre on the success or otherwise of the new ‘specialist’ committees establish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decade. This article uses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vidence to give a more rounded picture, including both new and existing committees. It concludes that 1960s select committees were more popular, active and influential than has previously been appreciated. It also argues that there has been an overvaluation of the role of the Labour cabinet minister, Richard Crossman, in promoting and establishing these committees, and that support for committee work on both front benches and back benches was rather more widespread and substantial than has been assumed. In particular, the article contends that Harold Wilson's role in advancing the work of select committees has been underestimated.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impressions of Fiji in 1961, recorded by two well-known Japanese travel writers: travel journalist Kanetaka Kaoru and writer Kita Morio. Their comments on ethnic Fijians' attitudes to work and on encounters with a variety of Indigenous Fijians, including ratu (hereditary chiefs), made the observed people ‘others' informing the travellers' views on post-war colonial Fiji in an era when little was known about Fiji in Japan. Differing views on colonialism underpinned the two authors' views. At the time, Kita and Kanetaka revised but replicated the assumptions of pre-war Japanese writing about Nanyō (the South Seas) and of Western travelogues on the Pacific Islands. While Kita passed blunt and prejudiced judgements, he demonstrated an awareness of colonialism's adverse effects and of concerns also felt by the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about the place of Indigenous Fijians in the modern world. Kanetaka, seemingly without awareness of her latent prejudice, praised Fiji as a near-perfect colony that benefitted from colonialism.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article draws on oral history narratives to examinethe beliefs and expectations that brought a group of young peopleto the field of teaching in the 1960s through the National TeacherCorps (NTC). The oral histories address the identities, politics,aims, and backgrounds of a dozen NTC participants. By situatingthe voices of these young people within a larger social andhistorical context, the article uses oral history testimonyto reconsider existing accounts of social reform movements andteaching in the 1960s and early 1970s. Specifically, the oralhistories allow Teacher Corps participants to emerge as individualswho represent an important if largely unexplored populationthat took part in 1960s movements toward greater equality andsocial justice and who embraced the unique perspective thatteaching in ordinary schools serving poor and minority studentscould offer meaningful opportunities for grassroots, socialreform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