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际移民与婚姻挤压——以战后四邑侨乡为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坚平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4):11-20
论文从战后四邑侨乡社会婚姻挤压的形成、战后四邑侨乡社会婚姻挤压下的社会调适等方面,对战后四邑侨乡社会重建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战后四邑侨乡社会的婚姻挤压是特殊历史时期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战争时期的兵燹、饥荒、瘟疫疾病、侨汇中断与国际移民网络丧失等一系列突发性的历史事件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造成了侨乡社会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急剧变动;战后时期,美、加等国移民新政扫除了侨乡社会向海外华人社会跨国婚姻自由迁移的政策障碍;中外交通的恢复、国际移民网络的重建、巨量侨汇的涌入与华侨残破家庭的重建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婚姻市场的挤压程度。面对日益严峻的婚姻挤压问题,四邑侨乡社会在普通民众追求个人生活幸福的理性选择基础之上,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文化规范,衍生出一系列应对婚姻挤压效应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2.
将田野调查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以学界研究较薄弱的山区侨乡——梅县为研究区域,对华侨与近代侨乡工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华侨在率先投资近代工业中,注重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西方近代企业制度及经营理念。在侨乡工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华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夏翠君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1,(1):54-60
论文从浙江青田侨乡——“幸村”的侨乡邻里、家庭、个人等日常生活的微观民族志入手,考察“流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何参与侨乡日常社会生活实践的意义建构。研究发现,以流动为主要特征,侨乡社会建构了三重社会区隔标识——能否实现“跨国移民”、是否具备“跨国流动能力”以及能否持有“欧元”。侨乡青年及其所在家庭在这三重区隔标识的审视下,一些被贴上“上进”、“成功”的标签,一些却逐渐在侨乡日常生活的基本面向失去话语权和社会地位,社会区隔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4.
汪鲸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2):73-79
论文介绍了场域理论,并运用场域理论对中国内陆山区新侨乡的国际移民潮进行分析。通过对场域、资本和村民"习性"的研究,从外在的社会结构和内在的个体心理结构两方面来考察新移民活动,为新侨乡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解读模式。笔者认为新移民场域内资本的流动和转换是推动国际移民潮出现和变化的关键因素。随着各种资本向内陆山区农村的转移,新侨乡的范围和国际移民的数量将会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湖南邵东为案例,从社会文化视角阐释中国一个内陆新侨乡的形成及其跨国网络治理的建构机理。邵东新移民的阶层构成及营商特征,使其在移民海外后仍与家乡保持着频密的联系。在侨乡政府与海外移民双向互动过程中,构建了以人员流动、慈善捐赠和文化认同为治理主线的三大跨国网络,呈现出制度化、组织化的机制特点。同时,邵东侨乡在跨国网络治理中形成纵横两种体系。横向上,侨务部门与海外移民共同构成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二者通过合作交流构建伙伴关系;纵向上,通过省、市、县、乡、村不同层级治理单元的协调与配合,使海外移民有效参与到侨乡治理中。这一纵横交织的治理体系构成邵东跨国网络治理的脉络,是侨乡振兴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2012年11月19—20日,由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亚裔学系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五邑大学举行。来自美国等七个国家和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60余名学者参加了研讨。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张春旺副所长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开展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 相似文献
7.
刘进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4):77-8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海外华人移民数量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因此,对华人移民历史和华人新移民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论文依据对青田县方山、船寮等地华侨村官以及所管辖的村民进行田野调查的结果,分析了华侨村官群体出现的原因、作用和特点,剖析了华侨村官工作中存在的阻碍和不足,以及工作中“水土不服”现象和阻碍的因素,旨在为地方政府研究制订华侨参政长效机制提供参考,并以期社会对华侨参政这一新现象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一省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1):35-45
本文以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多重网络的内容、结构及其在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中的作用.本文认为,多重网络是侨乡和华侨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关系网络.这种网络形成于两者的互动关系之中,且在互动中渗透和扩张.正是这种多重网络的存在和活跃,促使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的关系更紧密、更持久. 相似文献
10.
论文梳理了国际移民在祖籍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了华侨华人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就中国在发挥华侨华人作用方面积累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论文认为,广大华侨华人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获益者。这主要体现在华侨华人自身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关系网络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对祖籍国抱有深厚的情感和认同,并且在改革开放中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需要华侨华人的参与,而对华侨华人而言,中国经济现代化也同样意味着机遇。 相似文献
11.
陈蕊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4):63-69
广东省潮州市是著名侨乡.长期以来,旅外乡亲对家乡公益事业进行了无私的捐资.这些捐资促进了家乡的发展,也成为潮州的一大侨乡优势.本文以大吴村为个案,分析旅外乡亲捐资的情况,总结旅外乡亲捐资成功的大致模式,同时对这一侨乡优势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代广东侨乡社会受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其社会生活方式与风俗文化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首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了渐趋"洋化"的生活方式;其次,在风俗文化上出现了传统习俗基础上结合"出洋"的怪异习俗;最后,在社会风气上,一方面出现了奢靡腐化的现象,另一方面新的文明之风突起.本文以潮汕、五邑为例,探讨海外华侨华人对近代广东侨乡生活方式与社会风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彭黎明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4):29-37
包括港澳台资本及东南亚等地的华人华侨资本在内的海外华资,一直是中国外资引入的主力军,对中国大陆,尤其是广东侨乡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广东侨乡为例,论述了海外华资对侨乡的投资进程,并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出发,试对这一资本流入进程进行理论阐释.而且,通过对广东侨乡的分析,探讨海外华资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效应. 相似文献
14.
“侨乡社会资本”解读:以当代福建跨境移民潮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明欢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2):38-49
本文以当代福建跨境移民潮为研究实例,提出并梳理"侨乡社会资本"命题的理论意义,力图赋予侨乡文化以新的理论视角.本文提出跨国民间网络是侨乡社会资本的基本载体,跨国互惠期望是侨乡社会资本的运作机制,跨国链接增殖是侨乡社会资本的效益特性.侨乡通过已定居移民、信息网络和人情互惠提高移民操作的成功率及获益率的能力,是一种社会资本.这种资本有望转化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乃至政治资本,但这种转化只有在如愿跨境输出人力资源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侨乡社会资本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与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的链接,其效益通过其投资对象--"移民"进入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而实现转换与增值.当移民作为一种投资途径并且存在有效运作空间时,移民行为必然生生不息,而侨乡社会资本正是通过一次次诸如此类的跨国运作不断增殖. 相似文献
15.
试析非洲华人报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安山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3):47-57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非洲的华人报刊进行类型分析 ,并探讨华文传媒的社会文化功能。非洲华人报刊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即 1895— 192 0年代 ,1930— 194 5年 ,194 6—1960年代和 1970年代以后。影响非洲华人报刊发展主要有三种因素 :居留地区或国家的有关政策 ,当地华侨华人的境况和中国的政治局势。这些报刊的演变有一个由少到多 ,再由多到少的过程。报刊的语言经历了从中文到双语再从双语到中文的过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保持中立是华人报刊维持的因素。最后 ,从目前情况看 ,报刊的发行有私人化和独立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普鹏飞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1,(1):61-71
论文以广西东兴市归侨侨眷参与中越跨境经济合作为例,探讨了民间力量在推动跨国区域合作中的作用。论文认为,民间力量也是跨国区域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归侨侨眷作为民间力量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政府力量的有效补充。在归侨侨眷形成的跨国关系网络中,蕴含的信任等无形资源以及嵌入在网络中的信息、资金、客户等有形资源是归侨侨眷得以在跨境经济合作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这种跨国网络中的资源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从而有利于推动跨境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朝晖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2):58-63
1979年以来,以港澳台资本为先导和主力的华商率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江三角洲侨乡落户,在带动侨乡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使过去侨乡传统的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若干个案研究,分析侨乡劳动力市场与海外华人资本的结合模式及其对沿海侨乡、内陆地区及海外华商三方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