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收藏家》2021,(8)
正汉《刘熊碑》全称:酸枣令刘熊碑,是著名的汉碑之一。碑文取隶书,现存拓本已是石碑断为二石后所拓,上块残石存5行,每行12字;下块残石存原碑的下半截23行、每行17个字。对于此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便已有记载,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城的《金石录》等也有著录。南宋洪适的《隶释》又详记了碑文,可知此碑在南宋前尚未断毁,后来不知何时残断为两块,断毁的残石亦下落不明。该石碑流传至今的墨拓本极稀少,清代金石学家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中有双钩摹本,翁亦未曾见过原拓本。  相似文献   

2.
刘熊碑,此碑早已遗失,1915年顾燮光在延津县城内学宫访得碑的残石一块,现存该县文化馆。这也是该碑的仅存实物。残碑长0.65、宽0.43、厚0.25米。因曾被用作捶布石,正面文字全毁,仅存背面40余字。此碑无立碑年月,前人考证为东汉孝和帝刘肇与孝安帝刘佑时所立。顾燮光得石后,著有《汉刘熊碑考》一书,介绍了碑石情况,并  相似文献   

3.
蔡邕字伯喈,东汉后期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圉镇)人,仕汉至左中郎将,故人称蔡中郎。他学识渊博,著作繁富,有文集传世,在史学、经学、文学以及音乐、书法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被当时人称为“旷世逸才”,是东汉一代同班固比肩,与张衡齐名的人物。但因晚年受董卓厚遇,有感激之情,而为王允所不容,死于非命。自宋明理学兴,蔡邕便成为贬责的对象。人们斥他对汉室不忠,有好事者又虚构了他不孝而为暴雷震死的故事。南宋时这个故事就成为说唱  相似文献   

4.
碑以汉末兴旺为例,认为不但要重视使用人才,也要重视培养人才,尤其要注意发现特殊人才。才智之士一旦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干,就应当象诸葛亮那样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鞠躬尽力。  相似文献   

5.
袁延胜 《中原文物》2007,2(3):58-63
2004年在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遗址出土的《汉景云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该碑的前一部分揭示了西汉初年汉政府向巴蜀地区移民的重要史实,可以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北京图书馆最近收集一本"唐柳公权书神策军碑",即世所称宋拓孤本。此碑为崔铉撰文,记唐会昌三年李炎(武宗)"巡幸"左神策军事。因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捶拓,当时就流传很少,自明代以来传世只此一本,至"来朝上京嘉其诚"的诚字止,为碑文的前半,(图一——五),以下全缺。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未见著录,盖此碑在北宋时即已不存,而此拓本,很可能为宋以前——五代所拓。宋赵明诚《金石录》分此碑拓本为"第一千八百六十三唐巡幸左神策军碑上"(又以小字注其下"崔铉撰柳公权正书会昌三年");"第一千八百六十四唐巡幸左神策军下"。现存上册无年款,会昌三年年款可能在下册,更可见此碑宋代就已分装两册。这一本是否即是赵明诚所藏,固不能知,但它分册装裱之旧,仍是宋代库装,却是非常明显的。此碑字大4.5厘米,有些字微有剥落,但完整的字,非常精彩。清安岐说:"锋铓棱  相似文献   

7.
《小黄门谯敏碑》没有收入蔡邕的文集之中,从各方面进行考察,这篇碑文应是出自蔡邕之手.宋人认为这篇碑文是蔡邕所作,其结论可以成立.谯敏逝世阶段,蔡邕的处境比较安定,相继撰写了一系列碑文,完全有可能撰写《小黄门焦敏碑》.谯敏和蔡邕的故里相邻,具有撰写碑文的地缘优势.谯敏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蔡邕在刊刻石经过程中可能与他有过交...  相似文献   

8.
访红岩碑记     
“红岩碑”在一座巍然屹立的石岩断壁上,其字迹青红交错,非篆非籀,至今仍隐略可辨。对于这座石岩,远在明代中叶,就有一些神话般的传说了。如明弘治《贵州图经》永宁州山川志就这样记载着:“红崖山在州西北八十里,悬崖绝壑,壁立万切,推东面可登。顶上有韭、薤、桃、李、蔬果,但可取食;欲持归则迷失其道,若有神鬼阴护之者。山畔有洞,宽广若堂,深数十丈,中有杉木五片,不知何时所贮,其色如新。洞前有石人石马各一。近山居民间闻洞中有铜鼓之声,或崖上红光如火,则是年必有瘴厉。世传以为诸葛武侯驻兵息鼓之所。彝人每年一祭,…  相似文献   

9.
陶琦 《陇右文博》2010,(1):35-35
张掖大佛寺藏有历代碑刻十余块,其中,《西夏仁孝敕建黑水河桥汉藏文碑》尤为珍贵。《西夏仁孝敕建黑水河桥汉藏文碑》在《甘州府志·艺文》中名《黑河建桥敕》。2002年7月3日,此碑被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作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0.
汉“仙人唐公房碑”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安碑林第三展室出口处,竖有一通汉碑,名为“仙人唐公房碑”,它原在城固县许家庙镇南5里唐仙观小学内,1970年,由陕西省博物馆征调并移藏西安碑林的。  相似文献   

11.
空气里还残留着夜的气息,山坡上参差错落的房屋在黎明中刚刚露出剪影,我们的两辆越野车便离开普兰县城,沿孔雀河两岸,向东驶去。昨天晚上,听巴桑副县长说,在普兰境内发现一块刻有观音佛像的古碑。据当地群众讲,此碑非人工凿造,是天赐之物,尤其那观音佛像自然成形,被当地人  相似文献   

12.
昼锦堂记碑     
昼锦堂记碑红梅昼锦堂记碑,现立于安阳市东南营街韩倚词西庑内。原碑刻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三月十三日,不知何时毁于没地。元至元年间重刻。碑为圆首,通高273、宽121、厚27厘米。揩书18行,行39字。邵必篆额“昼锦堂记”四字,欧阳修撰文,蔡襄书...  相似文献   

13.
东汉延熹八年(165年)《鲜于璜碑》,是建国以来新出土的汉代碑刻珍品之一。此碑首拓本于1982年影印出版。读帖发现释文或印校有错误九处,列举如下: 碑阳第四行"经国帅下,政以礼威。""威"应为"成"字。第十三行"秩秩其威,娥娥厥额。""额"碑刻字体为"(容页)"字。据《说文》(容页)、籀文。颂字、皃也。第十一行"士罔宗兮微言丧。""士"碑文作"圭",  相似文献   

14.
重建礼拜寺记碑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录文:重建礼拜寺记碑额篆书二行重建礼拜寺记大元至正二年普公奉命统领中山府兵马,甫一禩,士卒驯习,百废俱举。时天下晏然,乃谓众曰:今有司建学以祀先圣,殚厥职知所尊也,吾独无所尊乎,吾回回人拜天,其事也,不知此地亦有吾属而知所以拜天者乎。左右对以: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朝夕亦不废礼,但府第之兑隅,有古刹寺一座,堂宇止三间,名为礼拜寺,乃教众前夕 拜  相似文献   

15.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彰明县令杨遂撰《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记》,是现存记载李白事迹的最早文物,历代都很珍视。碑经三迁,较好地保存了下来,今藏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内。刘友竹先生写出《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考释》一文(载《四川文物》)1989年第2期,下称《考释》),把这块宋碑,说成是“明人翻刻”,而且“错讹甚多”。既然宋碑被说成是翻刻的假古董,又多错讹,甚至连文理也“不通之至”,我们就有必要认真研究了。  相似文献   

16.
墓志兼地契的青花瓷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碑作圆形,直径26厘米,用青料竖行书写志文.志文如下:此墓予之祖也祖原藉南康府都昌县十三都冯家坊窑崇山由道光元年迁至饶州府浮梁县正西乡居仁都居住耕种而兼贸易道光十六年廿八年痛念祖父母相继而亡厝历山店后山坦咸丰年间兵乱十余载势难归葬俟同治初年四方初平常念祖父母厝柩未葬专择地理延地师吴兆祥伴侣数月遇处寻逐有一龙头山祖宗声援护从数层过夹穿田到头必结有穴随龙而游至鄱邑蓝田渡铺前硚登山观其穴场吴老先生曰前朝后乐右虎左龙局势完全穴必在此遂问近处村人此山实属何姓答曰宋之山幸天助人缘本山业主托中情愿卖予当立书契俻载山界同治七年捡验祖骨点穴安葬又光绪二年十月吉日竖碑结砌并内埋磁碑照契所书东至脊分水为界西至田塝南至靠大路脊分水直下平地至田塝大路为界北至岚沟直下平地至田塝为界四至详明嗣后有文契失落混争此山者挖出此碑昭然若揭再置卖护山未概登记预埋磁碑以存永远之确证孙文蔚志……  相似文献   

17.
《东方朔画賛碑》,晋夏侯湛撰,唐颜真卿书。原碑四面刻,碑阳碑阴各十五行,左右侧各三行,行三十字。碑文及碑阴记均为大字正书。阳额篆书"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賛碑",阴额隶书"有汉东方先生画賛碑阴之记"。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宋拓一本,装潢成册,计二十五开半。每半开纵30.6、横20.7厘米,三行,行四字。賛文"洁其道而秽其迹"以下四十八字及碑阴记均缺。此本与《文选》互校,"弃世登仙","神友造化",《文选》作"弃俗登仙","神交造化",字异义同。"世"字凡七见,  相似文献   

18.
钮因莉 《收藏家》2022,(3):89-94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个朝代,之所以特殊,除了因为这是少数民族征服中原的王朝,对中原文化的破坏前所未有;统治者推崇严厉的等级制度,对南人的压迫;统治时间相对不长等原因,造成了史料记载少,特别是元末十几年间,农民起义,战火纷飞,损毁多,遗留下来的史迹就更少。因此要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一般只能参考明代及以后的史料记载,但往往时过境迁,不那么准确。  相似文献   

19.
汉班固墓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暖花开的时节,出扶风县城沿西宝公路东行,翻过浪店沟,爬上东边坡塬,顾不上观赏田园五彩缤纷的锦绣风光,来到太白乡肖家沟北,西宝公路南侧,我去拜谒了久久敬仰的班固之墓。这是一个距扶风县城十公里的偏乡僻壤,空旷寂寞的去处。我急急环视一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一米见方的雕刻着宝鸡市人民政府1983年10月所立的“班固墓”的水泥碑铭,将我的目光吸往一座与平民百姓坟墓大不了多少的小土丘墓冢上。啊。墓旁一切历史古迹荡然无存,竟是野草丛生,一片凄凉荒芜。此情此景,不由使我怅惆若失,亦不觉为此伤神。班固墓,呈圆形,直径6、高3米,墓前  相似文献   

20.
汉吴王沟记     
<正>古城泰州,地处苏中平原,历史悠远流长。这里没有山,只有水。远古的泰州,其地理位置居于两淮的中部"东傍大海,北依淮河,南枕长江"构筑了特色鲜明的"三水文化"自然之美。泰州的水滋润了这方土地,养育了泰州的人民,书写了华丽的篇章。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青年时代的刘濞是一个志大才疏、雄心勃勃的创业者。自立国广陵之始,他便充分利用了古海陵地区滨江临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