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阿姐加萨———是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美称,意为汉妃姐姐。为了赞美她在藏汉关系史上做出的杰出贡献,藏族人民用歌舞颂扬她,用绘画再现她,用故事传颂她,用藏戏塑造她,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热爱和崇敬。10多年前,我曾3次到西藏昌都地区察雅县考察唐代...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中,江青搞八个样板戏,她在与文艺界人士交往,进行戏剧改革的同时,给人改名也成了她的最大兴趣。她给当过我们评剧院领导,后调北京京剧院当领导的薛恩厚,改名为薛今厚;给京剧演员钱浩梁改名浩亮;给钢琴家殷承宗改名殷诫忠,还给很多人改过名,当时很轰动。  相似文献   

3.
《西藏人文地理》2013,(3):36-53
他遇到她时,她正和一群天真烂漫的藏族少女一起为客人表演马上拔午。鞭策疾驰,裙袂飘飞,她敏捷的身姿让众人大声叫好,她一气拉拔五竿,精湛的马术让他瞠目结舌,瞬间,这个叫西原的藏族女子便深深嵌入了他的灵魂,至此一辈子也不曾离开过,后来他用一本《艽野尘梦》也注释不完对她的深情。  相似文献   

4.
傲然挺立的地球最高峰虽然从未沦为殖民地,但是在殖民时代早已成为过去的今天,她的名字却依旧未能洗去殖民主义的烙印。对此,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名藏族学格勒说:“时至今日,西方社会早就应该承认世界最高峰的藏族名字‘珠穆朗玛峰’了,这是他们应该给予藏族人民的尊重。”格勒说,藏族事物使用藏族名称也是世界各国藏学家的一致主张。  相似文献   

5.
王璐 《中国西藏》2007,(5):26-27
次仁玉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藏族姑娘,可她却在北京有一位地地道道的汉族母亲,从而,还拥有一个有4个姐妹和一位兄长的无比温暖的大家庭。半个世纪以来,她这个从小历尽了苦难的藏族孤儿饱尝了亲人的关爱,而且,还让她西藏的家人、甚至朋友和同事,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在北京都拥有了这么一个其乐融融的家。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6.
芬文 《中国土族》2002,(3):54-55
每当走进世界屋脊藏族文化的历史殿堂,学者都说她绚丽辉煌,研习者都感到博大精深,旅游者则认为神秘奇幻。追寻藏文化的源流,笔者深深感到那些在藏族史书上被称为“译师”的学者,为构建光耀华夏的藏文化殿堂建立了赫赫功绩。  相似文献   

7.
羌(戎)族,是我国西部的古老民族,从夏商到宋代的数千年间,一直是西北地区的土著民族。她是华夏民族即后来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藏族的前身和先民。如今在西北大地上,羌族虽然不存在了,但她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等。却在安多藏族及一些汉族地区.仍被传承保留了下来。本文要探讨的是今甘肃境内古代羌语地名,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次仁德吉,藏族,从出生到19岁当奴隶,深受野蛮、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度的压榨和剥削.是中国共产党把她从饥饿死亡线上解放出来,随后她参加了当地的农民协会,积极投入到翻天覆地的民主改革运动之中,由于她表现突出,1960年由人民政府保送  相似文献   

9.
在香格里拉松赞林寺下的松赞绿谷酒店里,朱哲琴脱了鞋子,盘腿坐在卡垫(藏族人家坐靠的棉垫)上,和我谈她的旅行。朱哲琴是个很特别的音乐人。她成名多年,但你几乎看不到她的花边八卦,也很少在电视晚会上看到她;如果她上了电视,你会看到只有她一个人穿着素色衣服在唱,没有花红柳绿伴舞的演员。唱到酣畅处她便脱下鞋子。  相似文献   

10.
藏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是中华民族人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历史上她曾创造古老的阿里文化,藏南的雅砻文化,藏东贡布文化和东北部康巴文化,藏北草原羌塘文化,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文化和举世闻名的拉萨圣地文化等。如果说整个藏族文化就有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的滔滔江水,耶么这些文化就是它的支脉,最后都汇集流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海洋。藏族的传统绘画艺术——唐卡(喀),从某种意义上讲.真实地记录和弘扬了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周毛 《中国土族》2013,(2):46-48
《格萨尔》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其名之显耀、誉之崇高,是当之无愧的.她奇丽辉煌、博大精深、伟岸不朽,不仅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长河中,似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是一颗绚丽无比的瑰宝. 她是雪域草原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她从远古走来,因而就有那样波澜壮阔的世界;她通贯历史,横越古今,因而也就有了那种令人神往、诱人振奋的引力. 她不仅体现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学的丰富多彩、神奇高妙、出类拔萃的艺术水平,而且包容了藏族生活、文化内涵,社会沿革、历史风云、政治制度、伦理道德、语言艺术、思维形态、哲学、宗教、图腾、军事、经济、民俗、建筑、工艺……她是汇集一切的"藏族生活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2.
如今,六七十岁以上的藏族老人可能还会记得,50多年前,西藏和平解放的消息是由一位藏族女播音员以其清脆的嗓音播出的。那时,西藏还没有广播电台,这条消息是从位于当时四川重庆的西南广播电台播出的。后来的许多重 要消息,如前苏联领袖斯大林逝世等都是这位女播音员播出的。她就是藏族第一位女播音员、阿里改则本的女儿德庆卓玛。  相似文献   

13.
遇到他那年.她十五六岁.明眸皓齿、艳若桃李。那天.与往日并不甚不同。天高、云淡.草原上遍是野花的清香.少女们长长的毡裙如斑斓的蝴蝶在风中翩翩起舞。那天.她和一群天真烂漫的藏族少女一起为客人表演马上拔竿。鞭策疾驰、裙袂飘飞,在马经过立竿的时候俯身.敏捷的身姿让众人大声叫好.她一气拉拔五竿.精湛的马术让他瞠目结舌.瞬间.这个叫西原的藏族女子便深深嵌入了他的灵魂.至此一辈子也不曾离开过。  相似文献   

14.
邂逅往往是爱情的开端,一个小伙子和一位已经戴过“敦”的姑娘一见钟情,虽然他们已初交相识,但怎样才能向她披露倾慕的心声,向她表示愿结终身伴侣的渴望呢?可以肯定地说,几乎没有哪个藏族青年男女不是徜徉在歌的海洋中得到爱情的。藏族青年都有一副与生俱来的歌喉,在雪域高原,一个青年若是不会唱歌跳舞,恐怕就只好打一辈子光棍了。不过,这样的人还从未发现过。藏族能歌善舞,青年男女人人喜唱“拉伊”。“拉伊”是山歌的意思,这种歌专门用来表达爱情,它有着自由的节奏和悠扬的旋律,既有传统的歌词,又可触景抒怀,借物喻意。但这种歌只限于在青…  相似文献   

15.
仁清卓玛就坐在朗玛厅的排练台下,她一头彩色的小辫,十分醒目。舞台上,一支来自内蒙古的歌舞队与藏族的舞蹈演员正穿插排练着……  相似文献   

16.
博峪藏族采花节李宏农历五月初五,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博峪乡藏族群众的传统节日—采花节。五月初四,天刚拂晓,全乡15个村寨的男女青年,身穿节日盛装,背上装有丰盛食品和醇香青稞酒的背篓,成双成对,喜气洋洋地向山林进发。他(她)们或夫妻并肩,或兄妹...  相似文献   

17.
复活的宗山     
不久前.一位家住昂仁县的藏族阿妈搭车去日喀则.一路打盹.司机把她从睡梦中摇醒.告诉她日喀则到了。朦胧睁开睡眼.一座酷似布达拉宫的建筑凸显眼帘.老阿妈惊呼:“我去日喀则.不是去拉萨!”引来满车哄笑。同行人告诉她.这里就是日喀则,眼前这座“酷似”布达拉宫的建筑并非布达拉宫.而是修复后的宗山。  相似文献   

18.
“汉藏和声”走进世界乐坛喜饶尼玛世界屋脊西藏不仅仅以巍峨的雪山美丽的布达拉宫著称,她的一切都无不吸引着现代人的注意。藏族音乐和歌曲就是最让人梦牵魂绕的。正因为如此,许多首藏族歌在国内各民族人民中广泛流传。最有力地证明便是前几年那盘走红大江南北的《红太...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京剧演员赵燕侠,12岁那年搬到北京,住在周家的一座破四合院里,院内是灰方砖墁地,平平整整。已经接近正式演出年龄的赵燕侠,此时为练出成套的武功,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早和晚,天天在院子里练来练去。 盛夏,她顶着骄阳,穿上棉背心,外边穿靠,还用绳子扎紧,这叫“夏练三伏”。开始,刚穿上这“行头”,就是一身汗。可是越练汗越少,练到后来,连中伏天也能练上两三小时不出汗。严冬,外边下着鹅毛大雪,她也不肯罢休,这叫“冬练三九”。天气越冷,她在外边练得越起劲。开始,她到院子里,觉得身上发抖,手脚麻木,可练上两三个小时之后,她周身温暖,面…  相似文献   

20.
煦暖的春光静静洒在一位藏族妇女黝黑的脸上,她缓缓睁开眼,下意识伸手摸向脖子,触到的竟是厚厚的纱布。那一刻,她的瞳孔里闪过一丝惊疑。“卓玛,你终于醒了!”围在病床边的医护人员兴奋地说,“我们给你切掉了10斤重的大肿瘤!你睡觉再也不用特制的枕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