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见宜阳铜戈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2000年10期所载《沦新发现的一件宜阳铜戈》一文,报道了出土于河南宜阳县韩城乡城角村的一件铜戈。戈铭因“锈蚀严重而漫漶不清”,虽经蔡运章先生作了艰苦的努力复原考证,但仍有几字空缺,不无遗憾’。2000年10月中旬。笔者见到一件铜戈,收藏者请我鉴定该戈的国别及释读戈上的铭文,  相似文献   

2.
《文物》1959年12期上登载了湖南省博物馆从废铜中拣选出的铜戈一件,此戈形制颇异,其内上有"楚公?秉戈"铭文。高至喜同志根据郭沫若院长对"楚公?钟"的释文,断定"此戈大约也是西周末年时的",并言"这无疑是一件研究楚国早期兵器和文字的一件重要资料。" 于省吾和姚孝遂两先生则根据此戈的形制、铭文等,举出六项理由证明此戈及其上的铭文均是伪作,并说:"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肯定,‘楚公?戈’的铭文是伪造的。从戈本身的形制、银饰来看,器物本身也当是伪制的。"(《文物》1960年第3期)其论证甚为精覈。不过此戈既非"越戈",更非殷戈,亦非中原地区西周时期的戈。细察此戈的形制,乃系四川所谓"巴蜀"时期的戈。此戈本身当系真品,其内上的铭文或系后来的伪制。  相似文献   

3.
《文博》2017,(5)
在前人释读的基础上,对1987年陕西陇县边家庄M12号墓出土春秋早期秦式铜戈铭文进行了新的考释新的释读表明铭文与铜戈铸造有关,对比其他多条记载铸器金属原料的铭文,将该戈铭文前四字新释作"卜(镤)(氵夫)(釒膚)□喬(鐈)",指用于铸造铜戈的金属原料:铜和锡铅。  相似文献   

4.
江陵出土吴王夫差矛铭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11月,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5号墓出土1件青铜兵器,因其形制与矛相同,故一般称之为矛。器中脊两侧近基部有错金铭文两行8字:"吴王夫差自乍用(?)。"春秋时期的吴国铜器传世较少、铸有铭文的吴国兵器,过去只见有戈及剑,这件吴王夫差矛的出土,是近年来吴国铜器的重要发现。这件铜矛铸造工艺极为精美,与江陵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堪称为吴越兵器中的双璧,是稀世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5.
刘余力 《文物》2012,(8):63-65
2010年,洛阳文物收藏学会在征集社会流散文物时,发现一件传世的战国时期铭文铜戈,可称为"王二年相邦义戈"。此戈传为洛阳出土,未见著录,现简要考释如下。铜戈为长胡三穿,援身细长,脊部略隆,凹刃锋利,阑部突起。内上一穿,上下及尾部皆有刃。胡上三穿及内上单穿皆作不规则方形(图  相似文献   

6.
1984年,定兴县南旺村发现两件有铭铜兵器,后入藏定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分别定名为"燕王喜戈"和"燕王喜矛"。经与《殷周金文集成》中收录的燕王兵器上的铭文进行对比,认为这两件兵器应为"郾王■"兵器,应定名为"八年郾王■铜戈""八年郾王■铜矛"。由铭文中的"八年"纪年推断,郾王■即燕武成王。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90年代初,荆州博物馆配合宜黄公路(仙桃至江陵段)基建工程进行了考古工作,抢救性发掘了千余座古墓[1]。1991年,江陵(今荆州市荆州区)郢北村鸡公山墓地的一座秦墓(M249)出土了一件刻有"五十二年"铭文的铜戈。据原报道,鸡公山M249为一铜器墓,出土铜器有蒜头壶、鍪、盂、戟、天平砝码。戟上阴刻有"丹阳"和"五十二年"等铭文。报道中提到的"戟",实即"五十二年"铭文铜戈。此戈现  相似文献   

8.
疑尊、疑卣铭文开头人的名号应释为"中義子父",金文中偶尔有这种"伯"、"仲"、"叔"、"季"与"父"之间有二字的名号。疑尊器底铭文第一行"于"下的字应依李学勤先生释为"卜",其写法与甲骨文中部分"卜"字相同,这可能与器主是西周早期商遗民有关。"卜鄂侯于盩城",即通过占卜的方式让鄂侯到盩城建都。铭文第二行的■字,释读尚需进一步探讨。《记一件新见铭文铜戈》公布的齐国铜戈,铭文第一字当释为"栗"。"栗成"即"栗城",盖即秦汉时之栗;后世之"栗城",在今河南夏邑县。此地在前286年后数年间曾短暂属齐,此戈可能即此时齐国铸造。  相似文献   

9.
当阳两戈铭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当阳县河溶公社赵家湖附近一带为一重要的古墓区,据宜昌地区考古队初步探查,埋藏的古墓数以千计,由于配合赵家湖排灌工程的急需,仅掘清理二百多座古墓,(西周晚期到战国晚期)出土不少器物,铜兵器特别精美,其中43—45号墓出土两件错金铭文的铜戈《文物》一九八○年1期95页已作了报导,对于研究墓葬年代,墓主身份,以及历史地理问题,都有重要价值.两戈出土时,曾应宜昌地区考古队之邀,对戈铭作过考释(即报导的释文)至于铭文的价值、年代、地理以及两墓墓主的身份和楚之关系,报导均未涉及,故抒管见,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0.
1973年,重庆市博物馆曾在万县新田公社发现铜戈一件,上面铸有一种目前未能辨认的文字。同年,四川省博物馆又在郫县发现另一件铜戈,上面也有类似的文字。这种铭文的发现,不仅为我们研究古代巴蜀的文字提供了新的线索,而且如果我们将它与1972年涪陵小田溪三号墓所出铜戈上的秦篆相比较,还可以揭示出秦灭巴蜀以后,在新兴的封建制度的保证和正确的法家路线的指导下,在四川实行统一文字的一段重要史实。  相似文献   

11.
1973年4月河北易县燕下都第23号遗址出土了一批铜戈,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已有报告发表于《文物》杂志(1982年第8期,第42—50页)。其中21:95号戈和21:107号戈铭文基本相同,原报告统释为:“九年将军张二月?宫戊六?”,对铭文内容未作任何探讨。笔者认为,该释文对几个关键字的考释  相似文献   

12.
安徽六安出土一件铭文铜戈,上有"廿三年东阳"等十二字铭文。通过对铭文内容和辞例的研究,可知其为赵兵,铸造于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此戈的发现,再次证明齿突与魏器并无绝对关联,亦说明赵国兵器铸造制度在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前后有一个较大的转变,"东阳"建置之始则至迟发生在赵惠文王二十三年。  相似文献   

13.
再论“兵避太岁”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论“兵避太岁”戈李家浩兵避太岁戈是1960年湖北荆门漳河车桥战国墓出土的①。1982年,我和俞伟超先生合写的《论"兵六岁"戈》一文,对此戈的铭文、图像、国别和年代进行了讨论。其中讨论铭文、图像的部分,指出戈内上的铭文应当释读为"兵(避)大(太)岁"...  相似文献   

14.
《考古与文物》一九八三年三期登载的《辽宁宽甸县发现秦石邑戈》一文,报导了宽甸县出土的石邑戈,这是迄今首次发现的秦丞相李斯造戈,今仅就作者对铭文解释,提出两点商榷: 一:文章说,铭文中“左工”应与工师相同。此说不甚确切。兵器铭文所见之职称,除有工师外,还有“左工师”及“右工师”之职。左工师职名见于江陵拍马山出土铜戈,铭云:“三十四年村丘命燮,左工师誓,冶梦。”(《考古》一九七三年三期)  相似文献   

15.
曾侯戈小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刊1983年底第3期发表了湖北枣阳赵湖1982年底新发现的曾侯戈,是很珍贵的文物。以湖北随县为中心的姬姓曾国,我们认为即古书中的随国。这个诸侯国的青铜器已发现许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西周末到春秋前期的,但均为礼器,兵器这还是第一件。这件曾侯戈系三穿中胡,援与内平,和阑成直角,锋作三角形。类似的戈,可举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的Ⅱ式戈。1976年发掘的陕西临潼零口窖藏,也有这种型式的戈。零口窖藏的年代是西周末年,而上村岭墓葬群属于春秋前期。零口所出的这种戈,  相似文献   

16.
“陇西郡戈”考刘占成1978年,宝鸡建河一座洞式秦墓里发现了一件铜戈①,戈援长16.8、内长9.5.阑长16.2厘米。内的两面均有刻铭,字体草率,纹道极浅,纤细如发。经李学勤先生辩识,对此戈铭文释读如下:"廿六年,栖守告(造),西工宰阉,工"。(背)...  相似文献   

17.
二年主父戈与王何立事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第17册11364号著录一件战国赵“二年戈” ,原器曾为清末陈介祺(斋)旧藏 ,今不知下落。笔者见过该戈的两件全形原拓本(图一)[1],内部刻铭可释为 :“二年 ,(主)父攻(工)正明(?)我□ ,左工师邬许 ,马重丹所为。”胡部铸铭可释为 :“□奔。”(图二)从拓本看 ,戈阑侧加宽加厚 ,这种特征见于战国中晚期。铭文“我”字之上一字不能确释 ,其下一字仅余残画 ,铭末“所”下之字也有残损 ,但还可以看出应是“为”字。赵国题铭常在铭末有“所为”二字[2],这是此戈国别当属赵国的证据之一。戈胡部的铭文可能是…  相似文献   

18.
古息国考辨——河南古国史研究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发现息国专铜器不少,但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研究。《文物》1972年第三期刊载《湖北枝江百里洲发现青铜器》一文,所记枝江百里洲王家岗出土的春秋青铜器,其中有两件铜簋,形制完全相同,器和盖都有相同的铭文,其中同时出土还有一件铜(?),器底铭文是:“佳(唯)正月初古庚午,(?)公孙(?)(将)父自乍(作)盥(?)其眉  相似文献   

19.
"车大夫长画"戈曾为潍县陈介祺收藏,解放后陈氏后裔将所藏文物包括此戈捐献潍坊市博物馆,现由该馆孙敬明同志予以介绍、考释。此戈虽早见于《奇觚》《周金》《小校》《三代》各书著录,但戈铭第一字未拓出,第二字亦模糊不清,旧未识出,故铭意不明。孙同志现将原戈铭文重拓完全,  相似文献   

20.
1980年10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在长沙火车新站附近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土坑竖穴木椁墓,出土一批较为精美的文物,其中有一件彩绘漆虎子为前所未见。此墓未经扰乱,除棺椁顶部腐朽外,底板及壁板尚存。墓中出土文物四十多件,有铭文为"单(立昔)讨((音又))作用戈"的铜戈、金银错戈鐏、铜剑及完整的漆剑鞘等;陶器包括鼎、敦、壶、盒、钫等,是长沙地区战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