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日本有两通翻刻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一通立于京都市的京都大学,一通立于和歌山县高野山。珍藏在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是唐代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在长安大秦寺立的。于明代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从西安西郊出土以后,被安置在崇圣寺的后院。当时该碑的一张拓片被辗转送到浙江杭州的著名学者、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公元1569-1630年)那里,李之藻同从明末来中国的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有来往,因而,《景教碑》出土的消息,很快就被在杭州的外国传教士知道了。他们派鲁德昭于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亲  相似文献   

2.
释中华民族名号演化的历史,需从汉族说起。 汉民族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民族。据《汉书地理志》,早在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统计,即达59,594,978人之多。少数民族如匈奴、西羌、鲜卑、乌桓、高丽、沃沮、夫余以及西域诸国、西南夷、南越,还有众多的小邦族部落,其人口不列于郡县编户,未计入内,这近6千万的数字基本上是汉族。这就是说,当时的汉族就比同时代的两个世界大国- 阿萨(西息)帝国、罗马帝国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文明古国,不论是埃及、亚述、印度,还是希腊、罗马,都一个个地瓦解了,创建各该古国文明的民族,…  相似文献   

3.
西藏地方自九世纪中郎达尔玛自立为王至十三世纪初叶的四百余年里,内部纷争,形成封建割据的混乱局面,战乱连年不绝。在这四百多年里,西藏人民沉溺在痛苦与灾难的深渊中。十三世纪初,元宪宗继位之次年(公元1252年),即命皇弟忽必烈进军西南地方。元世祖本纪载:"癸丑秋八月……师次临洮,九月次塔拉,分三道以进。"世祖平云南碑载:"八月绝洮踰吐蕃,分军为三道,禁杀掠焚庐舍。"元世祖忽必烈进军西藏,西藏地区便结束了长期纷争战乱的局面,因而也给西藏人民带来了休养生息的安定生活。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萨迦派法王八思巴"谒世祖于潜邸"。根据元史记载,八思巴不是一般的法王,而是掌握政治实权能代表当时西藏地区的最高法王,因之八思巴谒见忽必烈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会见。而忽必烈见了八思  相似文献   

4.
徐卫民  孙晨 《文博》2020,(3):84-89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分析了早期"碑"的概念。以秦公一号大墓出土木碑为引子,阐述了先秦秦汉时期"碑"的演变及形态的变迁。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认为中国古代碑刻成熟于秦汉时期,这与当时成熟的制铁与制造技术、政治需求、儒家思想的逐渐普及以及商周以来铭铸于金的传统密切相关,是新的技术、思想和传统观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  相似文献   

5.
苻秦碑在宇内存者仅有两通,一是《魏故邓太尉祠碑》,系苻秦建元三年(公元367年)刻,一是《广武将军碑》,为荷秦建元四年(公元368年)刻,两碑皆在陕西境内。这两碑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各具有特色,在史料上也具有价值,以《邓太尉祠碑》史料价值更高,可补史籍缺误之处甚多。以前历史研究者虽曾涉及,如清人洪亮吉的《十六国疆域志》及近人唐长孺《魏晋杂胡考》都曾依据过此碑,但缺欠之处尚多,现在仅就碑文作一些考释。碑为隶书,正文共八行半,行十九字,  相似文献   

6.
次多 《中国西藏》2013,(1):46-47
莲花生是8世纪时的印度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内)地方的人,后出家为僧,他学的是印度佛教密宗"因陀罗部底派"的传承;是当时佛教有名的密宗大师和降魔能手,以"神通"、"咒术"闻名遐迩。藏传佛教尊称他为洛本仁波且(轨范师宝)、古如仁波天(师尊宝)、乌金仁波且(乌仗那宝)。莲花生大师是公元九世纪吐蕃赞布赤松德赞时期来到西藏。据西藏历史记载,这位大师到了西藏以后降服各种魔怪,使得佛教在西藏得以顺利  相似文献   

7.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是西藏社会 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和社会进步 的里程碑,它预示着封建农奴制 度将走向覆灭和百万受压迫的农奴将当家作主人;预示着落后.封闭的西藏社会、经济将迈上现代化征程;也意味着1000多年以来处于停滞和萎缩状态的西藏人口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历史人回的简要回顾 由于西藏历史上没有建立过户口登记制度也没有进行过全面的人口普查。因此历史上的人口数量,一直由官方、半官方或学者进行估计或推算。笔者认为不论当时的估计或后人评估过去的数据,都应该坚持:第一、遵循严格限制在现今西藏辖区(12…  相似文献   

8.
在西安碑林,有一座唐颜真卿为他父亲颜惟贞树立的《颜氏家庙之碑》,螭首龟趺,高330、宽130厘米,四面刻文,碑阴与碑阳各24行,行47字,两侧各六行,行52字,碑立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碑文详细的叙述颜氏先世和家族仕官经历以及他们的道德、学问等,从春秋战国起,至有唐一代共2700多年,共20代,它不但是一部颜氏族谱,在很多方面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也很有价值。此碑是颜真卿撰文并书写,碑额是当时有名的篆书大师李阳冰书写。世称二绝,因此“好古之士,重如珠璧”。这是颜真卿七十多岁时所撰写,其书法造诣,  相似文献   

9.
论点摘编     
邦达昌"在康定设立商号后的复兴美朗宗贞在《西藏研究》2007年第四期上发表关于邦达昌家族在康定设立商号后复兴的论文。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邦达昌"是较早开始经营中国西藏与英印贸易的藏族大商家之一,西藏地方政府把出口英印的西藏羊毛列为专卖商品,"邦达昌"家族成为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经营羊毛的代理商。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邦达昌"开始转向中国内地与西藏之间的贸易,  相似文献   

10.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是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郑和三下西洋时所立,现存于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国内史书对该碑碑文记载多有出入,现代学者无法深入研究,甚至认为该碑上的三种文字内容不一。本文根据实地拍摄,加上对斯里兰卡史学界研究资料加以对照分析,尽最大可能恢复了该碑的历史真实,这对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研究中国和斯里兰卡的友谊史,对研究金陵大报恩寺建造史,将提供有益的第一手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在固始县城东门楼的内圈拱门额上,镶嵌着一通青石碑,因长年累月,潮湿风化,碑呈现铁青色,因此当地群众习惯称之为铁碑。一九七五年冬,因城市建设的需要,有关部门拆除了这座门楼平台。在施工中,民工们拆出这通方碑,送县文化馆收藏。经洗刷整理,发现是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重修固始县望京门》碑。该碑系青石琢成,高58、宽61、厚10.5厘米。上面左右为两斜角,下面为两直角,  相似文献   

12.
论点摘编     
从“拉萨痘碑”看驻藏大臣的历史作用扎西次仁发表在《西藏民俗》2001年第二期上的文章研究了“拉萨痘碑”。文章说,“拉萨痘碑”位于大昭寺正门前, 为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和琳竖立,碑高3.3米,宽1.2米,碑额刻有二龙,身尾相绞,龙头相对,含珠嬉戏,极其生动,碑身竖刻汉字。立碑缘由是和琳在任期间,西藏发生空前的天花病(出痘疹)传染极广,死亡人数众多,尤其在拉萨地区,人们并不知道此病能够治愈,对此极其恐惧,并按照当地的风俗,凡是有染痘疹者,皆驱至旷野岩洞或山溪水边,任其风…  相似文献   

13.
《华夏地理》2008,(5):172-173
鉴于91%的中国人是汉族,中国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算作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然而以13亿人口总量来算.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相当可观了,而且还在持续增长。这55个少数民族大多可以免受“独生子女”政策约束,总人口已超过1亿。与墨西哥的人口相当。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最早的专科类职业教育学校始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设置的"医学"专科职业学校,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这所职校的"校长"叫秦承祖,时为南朝刘宋太医令,鉴于当时疫病高发、缺医少药的情况,他建议朝廷设立医学专科院校,以培养当时急需的医护人员。《唐六典·太常寺》:"宋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秦承祖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早提出创办医  相似文献   

15.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思想开放,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威远播。唐代的国都长安(今西安市)是中国历史上12个朝代的国都,是陆地“丝绸之路”的起点,人口多达百万之众。这个带有异域情调的国际都市不仅是唐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也是当时世界上的  相似文献   

16.
辽代中国北方人口的迁移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代是中国北方人口迁移的重要时期。当时的人口迁移,包括北方汉族人口迫于五代战乱的流徙,契丹贵族乘机南下对汉人的俘掠,以及迁移宫卫军户于辽南京与西京地区等。这些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给当时以至后来的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论点摘编     
论点摘编西藏佛教界的爱国主义传统西藏佛教界有着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这种传统是西藏广大人民爱国主义传统的组成部分。江平、李佐民、宋盈亭和辛文波在《中国藏学》1996年第二期上发表文章对此作了论述。文章说从公元13世纪迄今750年的历史过程中,西藏佛...  相似文献   

18.
《文献》2021,(4)
唐石经碑式改变了汉魏石经"一行直下"的形式,而采用"分层横刻"这一类似于后世刻帖的经文排列形式。结合中古书册制度,碑刻书丹、镌刻流程以及唐石经前身"壁本"形制等影响唐石经碑式形成的诸要素,可以推测唐石经采用"分层横刻",是为了在不改变传统碑石形制基础上,最大程度保留当时经籍写卷形式,减少书丹和阅读的疲累,是在长幅的中古写卷与直立的碑刻之间作出的折衷,客观上利于拓印后的装裱与流传。同时,始自大历五经壁本的"壁经"传统,可能使得唐石经在安排经文书刻形式时将连成一体的碑石视作整个宽广的平面,不受单个碑宽的限制,更多考虑经文底本的构成形式,从而采用了以卷为中心,而非以碑为中心的排列方式,因此在"分层横刻"碑式基础上伴生了"跨书"这一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19.
正著名藏学学者陈庆英对"西藏"一词的来历进行研究考证说,今天汉文中的"西藏"(藏文为"bodljong")一词,是指西藏自治区(藏文为"bod-ra ngsk yong-ljong"),简称为西藏。对于这一名词的来历,则可追述到1300年前。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兴起,统一青藏高原大部,所以唐代汉文典籍用"吐蕃"来称呼吐蕃王朝,同时  相似文献   

20.
滋阳县在文物普查工作中,于滋山区屯头村西北一里的石桥上,发現了带有李自成年号的石碑一块,碑高130厘米,寬60厘米,碑額刻楷書"大順国"三字;碑身是創建信女桥捐助人題名;末有"永昌元年孟夏梅月同立"銘記。按李自成于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日称王于西安,国号大順,建元永昌。三月十八日入北京外城,次日入內城。其后,并于山东,河南等处設置官吏,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称帝,公元1645年(永昌二年)九月卒。碑上"永昌"的"永"字作"永",与"永昌通宝"钱上字形相同,而孟夏即四月,正是李自成入北京,大順国版图包括山东全境之时,是一件有价值的历史文物。碑文虽明記此桥名"信女桥",但至今当地群众仍管它叫"永昌桥"。現滋阳县文化科巳采取措施予以妥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